中美建交缔造者吉米·卡特逝于100岁,他把世界和平的理想贯彻了一生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屠晨昕

即将到来的2025年1月1日,是中美正式建交46周年。

距离这个日子还有两天,北京时间今天(12月30日)凌晨,被誉为“中美关系领路人”、在任期间成功实现了中美正式建交的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佐治亚州家中逝世,享年100周岁。

图片

吉米·卡特。图源:新华社/美联

当天,美国总统拜登宣布将下令在华盛顿特区为卡特举行国葬,国葬活动将持续7至10天。他称卡特是一位“杰出的领导人、政治家和人道主义者”。白宫还将2025年1月9日定为全国哀悼日,拜登呼吁美国人民在那一天向卡特“表达敬意”。

卡特曾于1977年至1981年担任美国总统。他在总统任上,不仅促成了中美建交,而且积极推动了埃及与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即《戴维营协议》,还向巴拿马归还了巴拿马运河主权,并与苏联签订了《第二阶段战略武器限制协议》。

而在卸任后,卡特更是为了世界和平与慈善事业而辛勤奔走了数十年,改变了世界上无数人的命运。

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一位性格温和、友善的理想主义者当上了美国总统,他以极强的意志与行动力,为“世界和平”的理想而奋斗了一辈子。

(视频来源:新华社)

潮新闻邀请曾到访美国卡特中心的浙江外国语学院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王冲,来为你介绍并点评“和平总统”吉米·卡特。

从花生小贩到美国总统

1924年10月1日,卡特出生并成长于美国南部佐治亚州的普兰斯小镇,父亲是一个花生农场主,开一个杂货店,母亲是一名护士。卡特5岁时也开始到镇上去卖煮花生。回来他回忆道,小时候母亲时常让他拎着水,带给在自家花生地里辛勤劳作的黑人农民。

“卡特从小生长在种族对立的世界里,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与黑人相处十分融洽,有很多黑人朋友。小时候,他有着一个严厉的父亲和一个温柔的母亲,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养成了诚实、谦逊、质朴的特质。”王冲解释道。

图片

1976年4月13日,亚特兰大,时任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卡特与马丁·路德·金在竞选集会上拥抱。图源:视觉中国

1946年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毕业后,卡特便在美国海军服役。1951年,他取得了潜艇艇长资格,并担任副艇长。封闭、压抑、漫长难熬的潜艇服役生涯又磨练了他的意志。

1953年,卡特的父亲去世,作为长子的他决定退役还乡继承父亲的农场,经商买卖化肥大获成功。

1963年卡特当选佐治亚州参议员,开启政治生涯。1971年他在佐治亚州州长选举中胜出,他在自己的就职演讲中宣称“种族歧视的时代已经结束”,着手向黑人和女性开放佐治亚州政府职位。由于政绩突出,他作为州长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他也在州长任期结束前就宣布竞逐民主党总统候选人。

“按理说,卡特这样的性格不适合从政,因为华盛顿的‘沼泽地’里充满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但是在1972年爆出尼克松的‘水门事件’以后,民众厌倦了政客们无所不用其极的肮脏手段,呼唤政坛新鲜空气。”王冲告诉潮新闻记者,“这时,吉米·卡特带着南方小镇青年的清新之风出现在公众面前,他的诚实质朴、他的‘华盛顿局外人’角色,也打动了诸多选民。人们觉得与其让华盛顿这些肮脏的政客继续执政,还不如找一个诚实、温和的南方小镇青年来管理国家。”

图片

1977年1月20日,美国华盛顿特区,吉米·卡特就任美国第39任总统。图源:视觉中国

不过,卡特的这个总统当得并不顺。“他在任期间,虽然民主党在国会里面占有优势,但卡特不善于处理和国会的关系,他在这方面经验不足,有些稚嫩,所以和国会矛盾比较突出。而由于推动国际和解和倡导能源绿色转型,卡特与军工复合体和能源集团这两大美国利益集团的关系也不和睦。”在王冲看来,卡特作为一个局外人想撼动精英们的利益,但手头的牌又不够多,导致了他的很多改革措施无法真正推行落地。

据王冲介绍,国内国外双重因素导致卡特未能连任。“1970年代末,美国经济深受高通胀、高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缓慢困扰。1980年卡特竞选总统时,通货膨胀率飙到13%,民众对卡特政府失去了信心。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美国外交官被抓为人质,危机持续了400多天。卡特政府派遣特种部队解救人质的行动失利,卡特发表电视讲话表示“承担全部责任”。这一事件对于他的竞选连任是一个沉重打击,最终在大选中败给了里根。

“注定是中国的朋友”

“我的生日是10月1日,和中国国庆节是同一天。所以中国领导人总是说,我成为中国的朋友简直是命中注定。”在中美建交30周年前夕,卡特曾这样解释与中国的“情缘”。

卸任总统后,卡特曾多次表示,自己一生最正确的决定就是与中国建交。“与中国的关系是我人生中最为精彩的一笔,”他在每本自传中都会写下这样一句话。

“中美关系被尼克松和基辛格打开了一扇窗,而与中国领导人一同推开这扇门、实现正式建交的,是吉米·卡特。”王冲说。

1977年入主白宫后,卡特积极推动中美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1978年初,卡特和中方领导人就建交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秘密谈判。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了建交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商定自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图片

卡特于2009年前来中国,出席中美建交30周年纪念活动。图源:新民周刊

王冲表示,虽然美国总统有权和一个国家建交或者断交,无需国会批准,但仍有很多国会议员对他发出了责难的声音,认为他在和中国建交之前并没有和国会进行足够的磋商,指责他“独断专行”。

中美建交后不久,卡特曾在半夜3点被一通来自中国的电话叫醒,电话那头是中国领导人:“卡特先生,我能不能派5000名中国学生去美国留学?”卡特回答:“派10万人来!” 2014年在中美青年高峰论坛上,卡特回忆起了这段过往。

作为中美建交的缔造者,卡特曾说,“我认为从长远来看,美国人民会发现,与中国好好相处对我们自身的繁荣、我们自身的和平与美好的生活至关重要”。

卸任后的卡特曾多次访华,继续推动美中友好。作为埃默里大学荣誉教授,他教过数以百计的中国学生。卡特对中国学生印象深刻:“他们都决心要成功,一方面要学习美国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不忘中国根。”

2009年11月,85岁的卡特和夫人一起来到四川省邛崃市,主持“仁人家园义工周”,为低收入家庭建造房屋。“仁人家园”是卡特夫妇1986年发起的项目,旨在为弱势群体提供廉价住房。

美国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曾向卡特颁发首个“美中关系卓越领袖奖”。该基金会称,“卡特总统在促成美中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上采取了大胆而有政治勇气的行动。建交决定不仅改变了美中关系,也改变了世界,使世界变得更好。”

卡特曾说,未来美中两国仍将在文化、政府和历史背景上有所不同,并且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但青年学生的差异并不大,因此不要忘记提醒青年人,美中分歧总是要远远小于双方得到的益处。

“不能通过杀死彼此的孩子来学习和平共处”

“战争有时可能是一种‘必要的邪恶’。但无论多么必要,它始终是一种邪恶,从来不是一件好事。我们不会通过杀死彼此的孩子来学习如何和平共处。”卡特曾如此说道。

王冲告诉潮新闻记者,除了推动中美建交外,卡特在总统任期内还有三项推动世界和平的重大成就。

一是1978年9月17日在华盛顿签署《戴维营协议》,让以色列与当时阿拉伯世界领袖埃及实现和解,对于中东局势的缓和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图片

1978年9月17日,华盛顿特区,埃及总统萨达特、美国总统卡特、以色列总理贝京在白宫签署《戴维营协议》后握手。图源:视觉中国

当时,卡特把时任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请进戴维营,艰难谈判13天。根据卡特图书馆网站资料记录,当时萨达特和贝京一度激烈争论,谈判陷入僵局。卡特邀请两人参观葛底斯堡国家军事公园,以美国南北战争的记忆向两人暗示和平的重要性。谈判几近破裂之际,贝京即将离开,要求卡特为他的孙辈送上总统签名照,卡特不只是签上自己的名字,还在询问后逐一写下了孩子们的名字。当贝京念起这些名字时眼含泪水,终于改变了心意。

二是1979年6月18日卡特与时任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签订的《第二阶段战略武器限制协议》,进一步限制美苏两国的战略核武器的数量和类型,包括弹头、发射器、轰炸机等,以及禁止开发、测试和部署新型的战略武器系统,降低了世界发生核战争的风险。

三是1977年9月17日卡特与巴拿马领导人埃雷拉签署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条约规定,巴拿马运河由两国官员组成的运河管理委员会管理,1999年底条约期满后,由巴拿马承担运河的管理和防务。“此事极大改善了美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王冲说,“卡特因此饱受国内诟病,特朗普直接说,‘愚蠢的卡特,以一分钱就把运河还给了巴拿马’。”

图片

2014年7月17日,卡特在亚特兰大卡特中心出席活动。新华社记者 鲍丹丹 摄

退休不久,卡特就与埃默里大学合作成立卡特中心,推进公共外交,推进世界和平,并在200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王冲介绍道,尽管卡特的总统任期仅持续了4年,但在卸任后的数十年中,卡特积极投身于各类国际冲突的调解当中,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各国人民福祉做出了不懈的贡献。

2002年,诺贝尔委员会成员贡纳尔·贝尔格在介绍这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时说:“吉米·卡特可能不会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总统,但他无疑是这个国家有史以来最好的前总统。” 

“我们现在纪念卡特,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当前的世界迫切需要和平。”王冲指出,在过去几年我们看到了俄乌冲突,看到了中东乱局,就难免想到卡特当总统的时候,曾经促进埃及与以色列和谈并建立外交关系。

我们今天怀念卡特,也就是怀念和平,怀念他不以武力说话、崇尚国与国平等对话的交往原则。“冤家宜解不宜结,如果各国都能以友善的方式、平等的姿态建立外交关系、互相沟通交流,那么就会少很多战乱。”王冲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