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这一年|寻新记

AI划重点 · 全文约2029字,阅读需6分钟

1.2024年,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技术新运用不断涌现,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2.封面新闻推出“寻新记”系列报道,深度探访多个城市未来产业领先企业,呈现各行业创新发展的澎湃动能。

3.专家认为,新质生产力需“四力整合”,包括激发新质生产力、赋能新智流通力、优化新制分配力、引领新挚消费力。

4.为此,下一步应从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新消费模式与消费场景等方面重点发力。

5.同时,各形态机器人加速“进化”,低空经济迎来发展机遇,量子计算机等创新突破彰显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前沿实力。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封面新闻记者 熊英英 马晓玉

2024年即将过去。回首这一年,“新质生产力”一定是绕不开的关键词,新一轮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技术新运用不断涌现,传统产业也在焕发新生机。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从飞行汽车首飞成功、人形机器人进场打工,到商业火箭角逐万米高空、人工智能融入千行百业……今年3月起,封面新闻推出“寻新记”——寻找新质生产力调研行系列报道采访活动,深度探访多个城市未来产业领先企业,呈现各行业创新发展的澎湃动能。


这是科技创新空前活跃的时代,也是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时代。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也将“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明年重点工作之一。


向“新”而行的这一年,收获了什么?发展新质生产力,下一步怎么干?就此,封面新闻记者也对话了行业专家、高校科研工作者以及创新企业代表。

图片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各形态机器人加速“进化”

2024年是机器人行业百花齐放的一年。多家企业入局,人形机器人成为行业最强风口;逻腾(杭州)科技球形机器人跟随特警上街巡逻,回头率爆表;宇树科技发布“特种兵”式机器狗,托马斯全旋、侧空翻、360°跳跃转体各种丝滑连招轻松拿捏。而在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微纳机器人在患者体内灵活穿越血管迷宫,直达病灶,精准治疗。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金东东谈到:“今年,微纳机器人的产学研进程取得了喜人的进展。Bradley Nelson教授推出的磁控驱动平台首次在香港实现活体动物消化道内机器人手术的远程操控,武汉理工大学官建国教授结合多年的研究经验,成功研制溶栓纳米机器人并推动其产业化发展。”

图片

金东东教授正在使用双光子3D打印设备制造微纳机器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具体到机器人领域来看,金东东表示,微纳机器人在生物医学、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其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仍远远不够。

“未来,微纳机器人的发力方向应当是融合新材料、机械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技术来解决微型机器人领域的关键问题与挑战,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辅助的微纳机器人导航、微纳机器人感知环境与信息传送机制等。”金东东说。

图片

抢抓低空经济机遇

企业加速应用场景拓展

2024年也是低空经济发展元年,eVTOL企业全力冲刺适航取证,越来越多应用场景逐渐落地。就在1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机构设置”中已新增“低空司”,低空经济领域又迎来了新的政策积极信号。

“新质生产力强调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而低空经济无疑与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高度契合。”“飞行汽车第一股”亿航智能副总裁贺天星介绍,乘着低空经济发展的东风,2024年4月,亿航智能EH216-S取得全球首个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生产许可证(PC)。“2025年,我们希望继续抓住低空经济中的巨大机遇,将我们的运营和飞行体验带到中国或海外的更多城市。”贺天星说。

图片

亿航智能副总裁贺天星

“过去这一年是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主机企业和主机技术发展最快的一年,也是沃飞长空加速快跑的重要一年。”沃飞长空CEO兼首席科学家郭亮表示。在刚刚过去的11月,沃飞长空自主研发的AE200批产构型亮相珠海航展,签定120架商业订单。

在他看来,沃飞长空将抓住四川产业集聚优势,加紧主机研制和产品商业化落地。当前,公司正处在商业化运行前的最后冲刺阶段,“预计在明年下半年,我们会进行初期的试验性运行;2026年完成适航取证后,逐步在景区、医院、机场之间开展商业化运行。”

图片

沃飞长空CEO兼首席科学家郭亮

图片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四力整合”

“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上线运行,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天眸芯”成功研制……说起2024年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成就,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如数家珍。这些创新突破和新成果,彰显了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前沿实力。

“这一年我也有幸围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享,并推动‘中国(成都)低空经济研究院(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揭牌成立,这是有机整合政府、企业、学术界等多方资源的过程。”朱克力表示,在此过程中自己也沉淀了全链路的“四力整合”新经济思维,即激发新质生产力、赋能新智流通力、优化新制分配力、引领新挚消费力。

图片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出了新部署和新要求。朱克力认为,只有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才能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和发展模式。基于“四力整合”新经济思维,下一步应从四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持续动能。二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流通领域应用,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供应链体系,提高流通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三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竞争环境,推动资源向优势产业和领域集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四是创新消费模式与消费场景,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增长点,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与附加值,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提高中国产品和服务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