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认亲”式教育创新,莫让折腾辜负美意

□高家千

近日,某县推出“校园变家园・老师成亲人”活动,意在拉近师生关系,营造温馨教育环境,激发师生归属感与幸福感。此创新尝试直击教育痛点,试图打破传统“师道尊严”语境下存在的沟通不畅、情感隔阂的距离感,体现对现代教育理念与人文关怀的追求。

然而,深究其中,初衷难掩背后隐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理想的师生关系应基于教学互动与彼此尊重。教师本应以专业知识、严谨作风、高尚情怀及科学管理,为学生树立榜样。但“认亲”之举让原本纯粹的师生关系偏离,衍生诸多问题。教师成“亲人”后,处理学生问题时,易受情感干扰,影响公正管理。学生也可能因“有依靠”而错失独立机会,滋长骄娇之气,不利其成长。

师爱,因其超越血缘的纯粹无私而倍显珍贵,体现在对学生的真心关怀、热情帮助与正确引导。若教师背负亲情之名,处理“亲”与“非亲”学生关系就面临两难。满足“亲人”学生愿望,会忽略“非亲”学生感受,不仅遭家长质疑,更有悖师爱初心。若不满足,于心不忍,从而陷入内疚焦虑,既分散教学精力,又影响教育质量与工作热情。

校园是守护教育公平的前哨阵地,每个学生都应获均等关注与机会。可师生关系若被“亲情”捆绑,“义子义女”“干弟干妹”等可能获得更多辅导与机会,其他学生易被边缘化,致使资源分配失衡,冲击教育公平。PISA科学素养数据也证实,教育不公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心理健康有显著负面影响。

此外,当单纯的师生关系演变成一种特殊的亲情关系时,不同教师的“亲人”学生之间会因为观点、意见不同,自发形成一个个“小圈子”,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充满潜在风险与变数。比如,班级团结,恃宠攀比将会成为棘手问题。

长远看,这类活动传递出错误价值取向,凭借特殊关系即可获取良好教育效果,而忽略了教育体制的整体优化和教育环境的公平营造,有“舍本逐末”之嫌。

好的关系,才有好的教育,这种关系并非“认亲” 式的刻意营造,而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与真诚交流基础之上的自然形成。所以,我们要做到温情而理性、专业且公正。

教师的幸福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双向奔赴的旅程。为此,要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师待遇,加强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带班技巧,让教师能够有尊严地指导学生。同时,还需建立公平的评价体系,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学习和竞争。当然,多样化的师生互动活动不可或缺,比如导师制、学生社团、联欢活动等,以教师参与学生成长的过程,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与感情。

“结对认亲”活动美意可嘉,但具体做法尚需斟酌。网友“扯淡的事很专业,专业的事很扯淡”的评论虽然尖锐,却如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保持教育专业性的同时,也应保持谦卑与审慎,探寻更合规律、利学生发展的模式,守护师爱纯洁,确保教育公平。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