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2024年,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开放,吸引更多外国人来华体验如今的中国。
02今年三季度外国人入境人次同比上升48.8%,通过免签入境同比上升78.6%。
03由于政策导向和金融创新,外籍商贸人士在华支付体验显著提升。
04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496家企业参展,体现全球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05中国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进一步扩大开放。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宋杰 | 上海报道
今年5月,新西兰人Ross和Jeremy从莫斯科飞往奥克兰的航班在上海浦东机场T1航站楼降落。他们原本计划只是在这里稍作停留,然后搭乘晚上的航班离开。然而,在外币兑换柜台,他们意外得知了免费半日游的机会。
“当时我们在想这无聊的几个小时可以去哪里逛逛,然后就遇到了热心的向导,她说免路费、免门票、免费上网,而且还有英语导游全程陪同。”Jeremy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跟随导游的引领,他们走进了古色古香的豫园。导游用英语向他们介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让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这一切,都发生在他们短暂的中转时间里。
“我们都是第一次来中国,你问我为什么可以那么信赖一个陌生人,为什么不呢?我认为中国很安全。”Jeremy笑着对记者说道。
2024年,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开放,外商投资企业在来华进行人才与技术交流、商务洽谈与合作等方面变得更加便捷。越来越多外国人像Jeremy和Ross一样,亲身实地观察体验如今的中国。
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外商展示他的展品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杰I摄
来往便,投资利
回顾年内,中国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大。
据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今年三季度外国人入境人次同比上升48.8%,通过免签入境同比上升78.6%。
12月17日起过境免签停留时间延长至10天,新增21个口岸,活动区域也进一步扩大。伴随外国游客增多,外商投资同样增长显著,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8.9%,吸收外资达7497亿元人民币。
丹麦王国驻华大使孔墨客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免签政策无疑将使企业在华开展业务更加便捷。我希望看到中国继续改善营商环境,为外国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这将进一步促进丹麦可持续、高质量的解决方案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为中国和丹麦带来双赢。”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 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指导支付服务主体提升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的支付服务便捷性;11月,商务部印发《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其中第八条特别强调了吸引和便利商务人员跨境往来的重要性。
政策导向加之金融机构的创新服务、技术革新,共同促进了外籍商贸人士在华支付体验的显著提升。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了来自喀麦隆的创业者Steve,他目前在广州经营着一家外贸公司。
以往,Steve的客户在喀麦隆当地通过现金或银行转账支付货款,但他收到的是喀麦隆货币,由于外汇管制和当地美元短缺,他难以用这些款项来结算中国供应商的货款。此外,虽然有些买家尝试通过其他途径向Steve的中国账户支付人民币,却常常遭遇银行卡被冻结的问题。
幸运的是,通过专注于B2B外贸收款平台的本地收款服务,Steve的非洲买家可以直接支付当地货币,平台负责将这些货币转换为美元,并存入Steve的平台收款账户。更重要的是,Steve可以合规且无限额地将这些贸易款项结汇至他在中国的银行账户,从而确保上下游资金的安全高效结算。
位于张江科学城核心区域的拜耳健康消费品中国创新合作中心 受访者|供图
2024年6月26日,上海浦东机场,外国人入境指纹采集区前人头攒动。
市场大,信心足
“你在进博会现场?发我几张现场图片好吗?”11月5日,当《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准备安检进入第七届进博会展馆时,收到了上海派淘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振涛的私信。
他告诉记者,因为公司今年在日本扩大了业务,等忙完才想起报名,结果已经晚了。他想通过记者的现场实况照片,第一时间告诉日本供应商进博会的盛况,明年早点报名。
“还记得我第一次参加进博会是以观众身份,第二次来时认识了当时参展的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并顺利成为他们旗下产品在上海的总代理。第三次来进博会是作为展商,那年公司年销售额实现了40%以上的增长。”刘振涛对记者说。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上海代表处农林水产食品部部长本宫佑规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进博会为日本企业提供了一个与中国各地实力采购商直接交流的宝贵平台。他们积极响应“6+365”(“6+365”是指“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台,旨在打造“永不落幕的进口博览会”)常年展示交易平台规划,在上海虹桥品汇设立了日本商品常设展厅。这一举措确保了即便在进博会闭幕后,仍能持续为有意向的采购商与日本供应商之间搭建桥梁,推动后续的商业合作顺利进行
同样是借助进博会,过去三年,德国拜耳健康消费品与国内8家创新企业和研究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营养健康、消化道健康、皮肤健康等多个领域开展学术研究和产品研发。
拜耳健康消费品中国区总经理何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拜耳在中国已有140多年历史,我们从未动摇在中国长期发展的信心与承诺。今年10月,拜耳健康消费品在位于张江科学城核心区域的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建立中国创新合作中心(CCIP)。我们借助政府搭建的平台,利用集团资源,积极参与整体生物制药领域的合作。中国的环境对于合作与创新极为有利,无论企业规模大小,都拥有在原料、研发、制造、剂型和包装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开放的环境中,最容易激发意想不到的创新。”
第七届进博会企业展共有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496家企业参展,186家企业和机构成为七届“全勤生”,充分体现全球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和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吸引力。
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周浩黎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我亲眼见证了进博会的发展。进博会不仅促进中国和印尼的关系、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关系,同时也拉近了中国与全球其他各个国家的距离。”
“如果你不在中国市场,你就不能真正走向国际。”丹麦王国驻沪总领事魏鸣珂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越自信,越开放
制造业是我国开放最早的领域,也是市场竞争最充分、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最紧密的领域。今年,我国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了“清零”,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迈出标志性的一步。
11月1日,《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正式施行,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其中,“禁止投资中药饮片的蒸、炒、炙、煅等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保密处方产品的生产”的限制被取消,为外资进入我国传统中药产业开辟了新途径。
在医疗领域,外商独资医院在我国9地的试点开设也让人倍感期待。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这9个试点省市,占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45%以上,是吸引外商投资较多的区域,有利于吸引外商独资医院落地。总的来看,对全国医院体系的发展全局和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对满足群众多元化就医需求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对外商在中医药领域的投资进一步开放,将使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进一步走向国际化,中医药不仅要造福中国人民健康,还要造福世界人民健康,并成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点。”
罗兰贝格合伙人王星从跨国企业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在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很多跨国企业正在重新规划其全球制造基地和供应链布局。“许多企业选择在华加大投资,比如我们很多客户正在国内大力建设更智能、更自动化的工厂。这些投资不仅服务中国市场,也是借此提升跨国企业的全球整体竞争力。”
有道是,越自信,越开放。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