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会·时尚 | 陶妍妍:祁门一杯红

图片

进入腊月,皖南的天气便进入了湿答答的冷。我们从祁门县城出发,沿阊江顺流而下。车行山路,冬阳温煦,植被虽枯,但阊江波光粼粼。

阊江发源于祁门县内大洪岭深处,在祁门境内被称为“阊江”,进入江西后又变成了“昌江”。《说文解字》中解释,“阊”,通天气之意;“阊门”寓意着繁盛、富贵。

祁门从唐代开始,就已有十分繁盛的茶市。阊江,则是货物外运的黄金水道。历史上,阊江上有六大码头,货物通过这条水道运抵景德镇,进鄱阳湖,入长江,然后再远销海内外。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唐代大文豪白居易的《琵琶行》,让浮梁茶市载入史册。

祁门县原为古歙州黟县和饶州浮梁的属地,唐代宗永泰二年划黟县赤山镇和浮梁县一部分,设置祁门县。很多人知道“祁门”,因为这里是“中国红茶之乡”。其实,祁门还盛产瓷土。陪同的“祁门通”说:“景德镇的釉质虽不错,但最好的瓷土都来自祁门,比如太后坑。祁门从唐开始,就通过阊江运送瓷土到景德镇。景德镇在阊江之南,又名‘阊南’。景德镇瓷器运送全世界,大家都说来自‘阊南’,说着说着就成了china。当然,这只是种推测。”

茶是中国本土饮品,唐朝也是中国茶道的第一座高峰。不过,那时大家都是“吃茶去”。

据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饮用时,要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用茶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才能放到开水中煮。这种饮茶的方式叫煎茶法,且唐人确实是“吃茶”的,茶汤里不仅要加盐,还加葱、桂皮、陈皮,还加乳酪、坚果、炒米……妥妥一个大全套。

到宋朝,茶与吃已分道扬镳。但宋人饮茶仍需碾碎研磨,用沸水冲点,叫“点茶”。现在日本的茶道,用茶叶末打出白色的泡沫,用抹茶粉拉出花,这些都是宋朝茶艺的遗风。

从茶饼到散茶,从煮茶到泡茶,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居然源自材料的革新。不过,红茶的出现却是源自一场意外。

红茶大约出现在明中后期。据说有一年采茶季,军队途经武夷山,晚上驻扎在桐木关茶厂,用刚采摘的茶叶铺在地上作床垫,军队走了,茶叶发酵,茶农们很心疼,立刻用冬天剩下的马尾松快速烘干,无意中制出烟熏茶,也就是红茶。

祁门红茶的出现,还是与瓷器有关。

在祁门开挖的瓷坑中,太后坑的名头最响。太后坑原名太和坑,相传就是用了这处瓷坑的瓷土,慈禧纳凉的瓷床才得以烧制成功,太和坑成了“御瓷”,顺理成章易名。发现太和坑瓷矿的是祁门人胡元龙,此人能文能武,年纪轻轻就被封了官,然而他无意于宦海,辞官回乡后承袭其父衣钵,寻瓷矿、采瓷土。胡元龙还喜欢制茶,就是他试制出了祁门红茶,胡元龙因而也被尊为“祁红鼻祖”。还有种说法,认为祁门红茶是由清代光绪年间黟县人余干臣所首创。

1964年7月初,老舍偕夫人到徽州,写下一首《咏茶》:“春风春日采新茶,生产徽州天下夸,屯绿祁红好姊妹,淡妆浓抹总无瑕。”

这样蜗居的冷天,一杯滚水烫出茶汁的祁红下肚,五脏六腑都熨帖了。(陶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