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比亚迪云轨,作为首款自主研发的跨座式单轨系统,耗资50亿元,每公里造价仅为1.5-2亿元,低于地铁成本。
02云轨在国内发展受阻,原因包括政策调整(2018年国务院颁布轨道交通建设新规,要求与人口、经济水平挂钩)和安全性问题(窄轨设计和最高时速较低)。
03然而,云轨在海外市场如巴西圣保罗、摩洛哥等地受到欢迎,已收获5个国家6座城市的订单,总价值接近500亿元人民币。
04云轨在海外市场的发展表明,技术本身并非没有价值,而是需要寻找更加适合的市场环境。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耗资50亿、造价远低于地铁的云轨,为何在国内一度被全面叫停,却频频登上国际舞台?从巴西圣保罗到摩洛哥,比亚迪的云轨正在世界范围内迎来“新生”。
但它的国内发展却几乎戛然而止。这究竟是技术问题还是政策取向?
云轨的技术创新,为何一度引发建造热潮?
云轨,作为比亚迪首款自主研发的跨座式单轨系统,自2016年研发启动起,就引发了广泛关注。
这一项目耗资50亿元,历时五年研发而成,以轻量化、高性价比和适用于复杂地形的特点一度被认为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利器”。
首先从造价上看,云轨每公里造价仅为1.5-2亿元,而传统地铁动辄每公里7-10亿元的建设成本,让云轨成为中小城市预算内的“香饽饽”。
云轨的建设周期也远短于地铁,仅需两年即可完工,而地铁则需要至少六年时间。
其轻量化设计也是一大亮点。车身采用铝制材料,重量仅为传统铁制的三分之一。
加之仅需45米的最小转弯半径,云轨可在市中心繁忙街区灵活穿梭,不再局限于大空间和直线路径。
对于一些人口密度较高但经济水平有限的中小城市来说,这样的技术优势无疑具有吸引力。
因此,自2017年以来,比亚迪云轨迅速与国内20多个城市签订合作协议,包括湖南衡阳、安徽蚌埠、广东汕头、四川广安等地。
在建设热潮的推动下,云轨似乎正在改写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格局。
国内为何全面叫停,成本低背后暗藏隐忧?
尽管云轨起初风光无限,但从2018年开始,多地的云轨项目接连被叫停。衡阳云轨项目更是在开工不到一个月后被国家发改委紧急叫停。这究竟是为何?
政策上的调整成为关键因素。2018年,国务院颁布了轨道交通建设的新规,要求地铁和轻轨的建设需与城市人口、经济水平挂钩。
建设地铁的城市需要满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30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300万人以上的门槛,而轻轨也需要150亿元以上财政预算、150万人以上常住人口的硬性要求。
云轨虽成本低,但技术上被归为轻轨系统,因此同样被纳入管控范围。
其次,云轨“低成本”的背后,也存在一些无法忽视的隐患。其车身轻量化虽然降低了能耗和成本,但窄轨设计却带来了安全性的问题。
云轨的轨距仅为700毫米,不及国际标准轨距1435毫米的一半,在紧急情况下可能影响逃生。
而且云轨的最高时速仅为60公里,远低于地铁120公里的速度,运载量也只有地铁的一半左右,难以满足大城市的高强度运输需求。
再加上后期维护成本的居高不下,进一步加重了地方财政压力。云轨所采用的橡胶轮寿命仅为25万公里,远低于地铁钢轮的100万公里,且胶轮在冬季下雪时容易打滑,需要额外安装除雪装置、喷洒融雪剂等,极大增加了日常维护成本。
据统计,桂林云轨项目的实际造价每公里高达2.65亿元,远超最初预期。
正因如此,云轨逐渐被认为不适合作为主流轨道交通方案。在2021年发布的轨道交通新规中,国务院进一步严格审批,明确提出非省会的普通地级市从2021年到2025年将不再获批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这直接让云轨的国内发展彻底“熄火”。
出口海外,云轨能否在国际市场“逆风翻盘”?
尽管云轨在国内的发展几乎停滞,但它却在海外找到了新的“舞台”。2024年4月28日,比亚迪成功交付首列出海云轨系统,用于巴西圣保罗地铁17号线。
这条线路全长17.7公里,云轨凭借45米的最小转弯半径和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能够在市中心复杂街区灵活运行,为圣保罗带来了更高效便捷的交通解决方案。
比亚迪还与菲律宾、柬埔寨、摩洛哥、埃及等多个国家达成了合作意向。
在摩洛哥,比亚迪与政府签署了国家级绿色交通战略合作,规划了超过130公里的云轨线路。而在菲律宾和柬埔寨,云轨也成为解决城市交通瓶颈的重要选择。
从订单数据来看,2016年至今,云轨已经在国际市场收获了5个国家6座城市的订单,总价值接近500亿元人民币。对于比亚迪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虽然云轨在国内的命运仍然扑朔迷离,但其在海外市场的逐步打开也表明,技术本身并非没有价值,而是需要寻找更加适合的市场环境。
未来,比亚迪能否在国际轨道交通领域实现“逆袭”,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参考资料:
环球网《比亚迪交付首列出海云轨》
金融界《比亚迪衡阳云轨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