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财邦丨集装箱里种菜,有搞头!

AI在集装箱“新农田”里种菜,用手机就能浇水施肥。这两天,侃财君在上海崇明围观了一场非常有意思的种菜活动。

12月27日,2024光明多多垂直农业挑战赛暨第四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在上海崇明光明花博邨落幕,“新农人”们各显身手,比拼智能化集装箱植物工厂方案。

植物工厂如何从集装箱走向市场?种菜真的能挣到钱吗?侃财君在这场大赛里面寻找答案。

图片 现场6个20英尺的集装箱“植物工厂”。倪永孝 摄

集装箱变身“新农田”

这次大赛聚焦AI种植,但又不限于AI种植。参赛队伍必须自己动手,在规定的预算范围内,将一只20英尺的集装箱(内部尺寸通常约为长5.9米、宽2.3米、高2.4米‌),改造为“新农田”,并设计智慧种植方案进行生菜生产,最终角逐出设计科学、建设便捷、种植高效、可复制推广的智能化集装箱植物工厂方案。

侃财君在现场见到了进入决赛的6只集装箱“植物工厂”。箱内,栽培架和育苗盘层层叠叠,LED灯光颜色变换,水、电、网络一应俱全,蔬菜小苗在盘子里,即便没有日照、土壤,生菜依然茁壮生长。

图片 上海农科院团队决赛期间给集装箱植物工厂内种植的“优雅”生菜补光。倪永孝 摄

种菜,脑洞大开,花样挺多。

作为上届比赛的冠军,“学院派”代表上海农科院队设计了一套总共6层的可移动式垂直吊挂栽培架。从植株的育苗期到成长期,这些架子逐渐展开,可为每架生菜留出20厘米的生长间距,整个空间可种植1600余株生菜。

“海归派”代表墨泉队设计了一套旋转式栽培架。一个长5米、高度超过2.4米的巨型装置内,至少4组半径约30厘米的滑轮组拉动铰链,带动逾2米长的食品级不锈钢种植槽缓慢旋转,让植物动了起来。

赛博农人队的集装箱是6支队伍里唯一一个没有带空调外机的箱子。他们将空调内嵌于集装箱壁,同时接入外界冷源系统,实现了智能温控。智能化的环境控制方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能耗和成本。

图片 12月6日,15位大众评审对6支团队种植的生菜进行食味品鉴。倪永孝 摄

种好菜,也要挣大钱

植物工厂是农业数字化的前沿板块,也是近年来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落地应用的活跃领域。

所谓植物工厂,是在可控环境下,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实现具有高产高效、节能环保、清洁健康、生态智能等特征的周年稳定的高效农业生产系统。

植物工厂能不能种好菜?答案很肯定。

综合各项评分数据,这次有4支队伍在播种后的38至42天均实现单株生菜产量超150克。其中,上海市农科院团队在约42立方米的空间中,实现一茬生菜超300公斤的产量突破。

那么,植物工厂市场化道路前景如何?

叶菜侠队是面向市场的“产业派”代表。这支队伍由叶菜侠(山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组建,拥有丰富的商业化和产业落地经验。

图片 叶菜侠队队长解晓巍与队员毛欣。

“公司目前已在湖北、黑龙江等地,以及海外的日本、韩国、加拿大、南非等地,落地植物工厂项目。”叶菜侠队队长解晓巍说。他认为,商品化是植物工厂最好的出路。以上海为例,消费者喜欢风味强烈的霜打菜和鸡毛菜,通过植物工厂人为地影响气候、环境,就能一年四季提供美味的蔬菜。

眼下,消费者对于食材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它们品种丰富、品质好,植物工厂的优势非常明显。

“种菜当然能赚到钱,高品质的蔬果产品也能带来好的市场反馈。”解晓巍说,公司“出海”的路只会越走越宽。“植物工厂的模式和设备在国外很受欢迎,而国外的蔬果产品价格也会更高。”

墨泉队提出“让人类不再看天吃饭”的口号,和叶菜侠队一样,他们也是坚定的“产业派”。

墨泉队队长秦楚汉认为,植物工厂商业化应注重选品,优先选种季节性强、口感新鲜、经济价值高的品类。目前,墨泉公司和叶菜侠一样,都对经济附加值更高的中药材种植有所涉猎。

赛事主办方之一拼多多高级副总裁、首席发展官朱政表示,希望通过比赛中创新技术的应用为新质供给提供技术支撑,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StratisticsMRC的报告,2022年全球植物工厂市场规模达到1330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2250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9.2%。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拓展食物开发新空间。积极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设施改造提升,加快发展集约化育苗,发展基质、水培等无土栽培,在大中城市周边布局建设植物工厂。

“智慧菜”大规模走向普通消费者餐桌,种菜者的荷包更鼓,侃财君觉得,有搞头!

作者丨彭可心

一审丨彭可心

二审丨曹娴

三审丨李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