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独厚
长沙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城市。
山水洲城是它非凡的骨架。这山,是环绕长沙围合成盆地的群山;这水,是盆地里汇入湘江的诸多清流;这洲,是绵亘于江流中的15个诗意心灵栖息地;这城,是自然地理中和谐的烟火人间。它们共同构建了长沙美好的“小地理”。然而,长沙并未局限于此,“带岳襟湖”的大地理是这座城市更辽阔的发展空间和地理意象。岳是南岳,湖是洞庭。地处衡山和洞庭湖之间的长沙,是湘江流域最为关键的地理控制中心。长沙盆地自身的优势与其在湘江流域的地理优势结合,使其得以在历史上长期占据省域中心的地位。
从南岳到洞庭,这条纵向长达近三百公里的景观带,还是历史上自宋代以来“潇湘八景”的文化主轴线。作为湘江流域的八种带有文化意象的景观,它们密集分布于衡山到洞庭湖之间。自衡山脚下的“烟寺晚钟”起,“平沙落雁”“山市晴岚”“江天暮雪”“远浦归帆”“洞庭秋月”依次排列。潇湘八景,这里就占据了六景。人文与山水在此交汇,成为整个湖南景观最为密集的文化地理空间。
两千多年的历史图景中,长沙在湖湘地区的核心地位始终未变。地缘因素是它得以在诸多城市中脱颖而出的底气。山水洲城的奇妙孕育,带岳襟湖的架构支撑,成就了它非凡的景观气质和宏大的发展格局。
带岳襟湖:长沙的“大地理时代”
自然如何塑造了“山水洲城”的长沙?长沙又如何借助“带岳襟湖”的优势成为省域中心?这一切,都要从地质史上那些伟大的年代开始讲起。一切看似偶然的因素,成就了一个必然的伟业。当我们从这些看似极为复杂的因果看待一座城市的缘起,就不能不惊叹造化之奇妙。
天地营城,造化非凡长沙
地理的塑造,是一个伟大而漫长的地质史历程。
长沙是湘浏盆地与湘江共同孕育的城。湘浏盆地如何孕育出长沙这样一座城市的基础地理骨架?用“沧海桑田”来描述,再贴切不过。湖南地质学家童潜明教授告诉我们,盆地的边缘,大致在西到岳麓山、东到江背镇附近、南到昭山、东北到由云母花岗岩组成的望湘岩体这样一个范围内。
古人之所以选择湘江之滨的这块平坦低地建立城市,择水而居是一个必要条件。而湘浏盆地中心相对平坦的地貌适合进行相当规模的城市建设,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盆地的四周部分,散布着高低不等的山丘。盆地的中央,有数条河流汇入湘江。城市错落有致地建设在高地或平坦的冲积平原之上。山水洲城,就在盆景的西缘,这种景观也成为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建筑城市的一个经典范例。而盆地因其良好的水文环境和地质条件,成为人们繁衍生息的首选之地。它们如同地球的子宫,孕育着城市和生命。
传统城市选址,依赖并尊重“自然形势”。长沙的自然形势就是河西山水洲,以及河东的冲积平原地带。
谁是塑造这种宜居地貌的关键?答案是岳麓山。岳麓山的地质年代符号是“D”,代表这里的岩石是四亿年前泥盆纪时形成的。在四亿年前的泥盆纪,长沙还是一片浅海。直到两亿年前的三叠纪末,随着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的拼合,地壳发生抬升使这里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岳麓山大概形成于距今3亿年前,是由海滨浅滩随着地壳运动逐渐抬升形成的。据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的资料介绍:岳麓山南接衡山,东望湘江,中部高耸,南北渐低。岳麓山的翘起形成长沙盆地,也使湘江的流向由向北改为向东北流淌。由于地质运动中不等量地抬升和下切,形成湘江河谷上的长沙盆地,长沙城就建筑在这个盆地中央。正是岳麓山的翘起,才有了3000年城址不变的长沙古城。
长沙地貌的形成,童潜明教授还提到了两条主要的河流,那就是湘江与浏阳河。正是这两条河流的反复迁徙摆动,冲积出长沙盆地的基本地貌。只是这看似简单的堆积过程,持续了数百万年。虽然湘江大约才形成几十万年,相比于岳麓山,它实在是太年轻了,但它的冲积,孕育了冲积平原和洲岛。
岳麓山的崛起,塑造了长沙盆地的边缘,并影响了湘江的流向。湘江与浏阳河共同冲积成河东平阔的土地,由此为长沙城的建立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橘子洲则在公元305年(晋惠帝永兴二年)出现在湘江之上,而其堆积演化的历史,可能超过一万年。
山水洲城的城市格局,就在这些看似偶然的造化中神奇地诞生了。
带岳襟湖,成就千年湖湘中心
山水洲城是长沙的独特风貌和城市意象,但要更深刻地理解这座城市何以成为湖湘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们需要跳出山水洲城,走入广阔的历史地理空间。
虽然在湖南省的地理版图上,长沙处于一个偏东北的位置。但在古代,它拥有湘江的水利之便。上可接纳湘江流域城市群的物资,并通过岭南湘漓通道,直达南岭两广地区;下可走洞庭湖,与四水流域相汇合,并沿长江水路走向大海。
长沙之后,湘江流域再无大城市。长沙是进入湘江流域的锁钥。想要控制整个湘江流域,就不得不控制长沙。同时,长沙也是湘江流域进入洞庭湖的出口。作为湘江流域最后一个盆地,长沙有着不可比拟的土地优势。盆地东部的广阔河流冲积地带,是这座城市的粮食保障。长沙所处的湘浏盆地,南北短却东西长,其间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着充足的地理空间,以支撑城市发展。
在近代,京广铁路贯通后,长沙又毫无悬念地成为这条南北大通道上的核心城市之一。1936年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京广大通道全线贯通,与此同时,水运时代结束了,在这个时期,很多历史名城都走向了没落。而长沙,却凭借铁路之利,再度崛起于新的时代。
依据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未来省域空间格局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以衡阳和岳阳两个副中心为重要节点,向北融入长江经济带,向南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通江达海。而今,带岳襟湖的长沙,正融合株潭于一体打造特大城市。它将如虎添翼,动力强劲,带动都市圈成为全国重要增长极。
天心阁门前,“湘流北去,岳色南来”是历史学家周谷城撰写的名联;天心阁上,是知名教育家赵家寰撰写的“飞阁凭栏看长桥跨江群楼拔地,临风把酒喜洞庭赊月衡岳开云”;“高阁逼诸天,且看那洞庭月潇湘雨衡岳烟云,十万户棋布星罗,到此一开眼界;江山留胜迹,最难忘屈子骚贾生策朱张性理,数千年声名人物,有谁再续心传”为湖南大学老校长黄士衡撰写;著名文史家王盾则写有:高阁耸天心,镇衡岳七二座奇峰,驱四水北汇洞庭,拥大江东去……
未来,以湘江为中心,从衡山发端,过长沙,奔洞庭,这里将形成一个长达近三百公里的壮丽流域发展图景。
潇湘晨报记者常立军
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潇湘晨报·湖湘地理联合出品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或微信添加报料客服:xxcbcsp;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