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今年培育高素质农民4000余人

图片

2024年南充市高素质农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机维修及驾驶培训班培训现场。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易立权 文/图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12月27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产业需求为导向、人才联盟为支撑、基层人才为重点、科技到田为目标”的工作思路,以推广“新思路、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为培训目标,分层分类分专题开展培训,培育高素质农民4000余人,为基层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本土化农业人才。

“点餐式”培训 设置精品课程122个

“这台机器的传动轴有点松动,要拧紧,可适当做个保养,更换机油和滤芯……”日前,为期13天的“2024年南充市高素质农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机维修及驾驶培训班”圆满结课,来自全市各地的61名农民学员参加培训并通过科目考试,取得拖拉机或联合收割机驾驶证。

在实操环节,学员们跟随专业技术人员一起拆装农机、排查故障,重点学习农机发动机、传动系统、液压系统等核心部件的维修和调试。

为确保大家能够熟练操作、安全驾驶,授课老师组织学员们深入田间地头,通过交流互动、动手操作,提升学员们的农机维修与农机实操水平。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培训内容包含理论知识学习、场地训练、理论和实操考核,集知识性、实用性和竞争性于一体。其中,操作环节包括农机故障诊断与排除,联合收割机场地驾驶和拖拉机场地驾驶等项目考试,充分考核参训人员的驾驶基本功和实践操作技能。考试过程中,监考人员严格把握考试标准和程序,严肃考场纪律,杜绝替考、走过场等违规现象,确保考试的公开、公正、公平。

“老师讲得很好,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农机故障排除、日常保养各个方面知识,真正地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员蒲成斌说。

像这样的培训,还有很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创新性、实效性,建立全市农业科技培育机构资源库,组建由“院校专家+政策讲师+农技专家+土专家(田秀才)”组成的培训师资团队,设置精品课程122个,培训机构可根据学员需求遴选课程,将课程设置由“配餐式”转变为“点餐式”。

注重实效和创新 设置42个现场教学点位

“有舍才有得,冬季修枝对来年的果实丰收至关重要,要抓住修枝时间,掌握修枝技巧……”近日,在西充县古楼镇元斗桃园,技术负责人高元斗认真指导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的学员对桃树、李树进行修枝。学员们眼疾手快,电动剪刀“嗡嗡”作响,一根根枝条很快被修剪下来。

当天,50余名学员来到古楼镇元斗桃园、古楼镇张洪家庭农场、东太乡天马山柑橘产业园等产业基地开展培训。基地负责人变身老师,向学员们介绍香桃、脆李、柑橘等果树种植技巧、管护方法、销售渠道等,并结合自身经历为学员们解答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瓶颈,提供解决建议。产业基地内,学经验、议发展、谋合作,现场气氛热烈。

“我家种了100多亩柑橘和李树。今天的培训课上学到了不少实用知识,受益匪浅。”西充县青狮镇鹿友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娟说。参训学员纷纷表示,回去后要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当好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先行者、新技术新装备的使用者、新型经营主体的实践者。

像这样将培训放在田间地头的农民培训班还有很多。据介绍,为提高实习实训比重,南充将全市42个产业基地作为现场教学点位,开展实训105场次。采取“观摩交流+实地体验+实践操作”形式,在田间地头进行授课,邀请各实训基地技术、服务、管理骨干进行现场指导,培养学员现场操作与实践能力,通过“一看二听三议”方式进行培训学习,将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

此外,我市还结合生产实际,不断创新课程,根据需求新开设了水产养殖技术、植保无人机操作、农机驾驶维修、电子商务等新课程。利用东西部协作平台,组织60名农民赴温州开展电商专题实训教学,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电商品牌产业带头人。

营山县骆市镇小蓬社区的种植户唐燕今年9月参加了为期4天电商培训,此次培训采取“理论学习+技能学习+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实践拓展”的方式,分四个阶段进行,围绕电商直播平台,从个人定位、拍摄技巧、运营策略等方面进行讲解,采取多媒体演示、互动答疑、达人分享等形式,利用晚间组织学员开展交流实践,组织学员开展实践操作学习和直播带货。

“通过培训,我也能在网上卖自家的农产品了。现在我每天都忙着处理订单,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唐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