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河南伊川县焦王村的民医樊石滚,坚持每天五点起床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包括免费挂号、诊疗和单张处方仅10元。
02樊石滚年接诊上百人,全年无休,每月为村里的每个贫困户至少上门送诊一次。
03由于樊石滚的医术和品格,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名医”,村民们都信任和尊敬他。
04除此之外,樊石滚还负责村里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疫苗接种等工作。
052021年,樊石滚入选“中国好人”,建辉慈善基金会评审委员会于2022年7月将他评定为致敬人物。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河南伊川县焦王村,很多村民像城里人一样有晨跑的习惯,帮他们培养起这个习惯的人叫樊石滚。
村医樊石滚,每天五点起床,十来分钟后就会站在卫生所门口等着大家集合,然后,一起迎着晨曦开跑,这个习惯,他已经保持了几十年。
几十年不变的习惯樊石滚还有很多:
比如,挂号、诊疗免费;
单张处方只需10元;
每天接诊上百人,全年无休;
工作时间不喝水;
每个月为村里的每个贫困户至少上门送诊一次…….
初心始终不改的樊石滚,如今是远近闻名的“名医”,也是村里的宝藏“民医”,今年71岁,依然坚守在基层,一颗慈悲心未变,对工作的投入和热情也从未改变。
凌晨五点,夜色将退未退,星星还在天空闪烁,樊石滚的一天已经开始。
他把家安在了卫生所,简单洗漱一下,十来分钟后就站在了门外清冽的空气里。晨跑的习惯让他年过七旬依然有着良好的体魄,对他一整天的高强度工作来说,这也有提神醒脑的作用。
早饭后,他早早打开诊室的门,只有5平米的小房间里,很快就老老少少坐满了人,门口停满车辆,院儿里排起了长龙,几乎天天如此。如今的樊石滚名气很大,附近县城、甚至是市区的人,都会大老远开车跑到焦王村来看病。
樊石滚的诊台上,简单地摆着纸、笔、听筒和血压计,不放水杯,因为:“人多,没时间上厕所,不敢多喝水,索性就不放水杯了。”
桌子一角贴着一张二维码,那是樊石滚的微信,来的病人都知道:“村民都有樊大夫电话和微信,有啥随时打给他,他从不关机。”
日接诊上百人,年门诊量超两万,全年无休,这是樊大夫的常态。有村民生病,大年初一凌晨打电话,他照样二话不说,背起药箱就往患者家里赶。
忙过饭点也是常态,等患者渐渐少了,他才能得空缓缓。匆匆扒拉上一碗面,背起药箱就又该到村民家中随访了。焦王村一共42家贫困户,百余人,每个月每一户,樊石滚至少都要上门出诊一次。
贫困户焦善好常跟人感概:“樊大夫真是无论医术,还是品格,都是好样的。”除了每月随访,还时不时打电话跟踪两口子的病情。看他们家里困难,免费诊疗不说,经常还得再塞点钱扶助一下。
因为,对于樊石滚来说,这些村民,都是和他父一辈子一辈相处了半个多世纪的亲人。
1969年,16岁的樊石滚跟着师父学艺,从此,看病要往镇里跑的焦王村才终于有了自己的医生。
焦王村地处丘陵,两条深深的沟壑横在村中,交通极其不便。那时的从医路,樊石滚是用双脚一步步丈量出来的。
▲樊石滚到贫困户家上门出诊
上世纪70年代,疟疾流行,农村很难买到特效药。为了预防疟疾,樊石滚就把地里的黄蒿、麦糠、狗尾巴草等拧成绳子分发给村民用来驱蚊。翻坡过壑,那一年,他背着秸秆挨家挨户,走遍了全村300多户、每一家的破窑旧洞。
那时村民们都穷,大部分家庭连个暖水瓶都没有。有人发病,樊石滚就自备暖水瓶、茶缸,上门送药,看到人家吃下,才能放心去下一家,最远的人家,要步行20公里才能到。
从穷日子里过来的樊石滚最能理解贫困户看病的难,因此,他一直秉持着:“几块钱能解决的,绝不能让人家多花钱。”“没钱看病买药的,也先让人把药带走,等药钱送来,再把存着的药方消掉。”
在他开出的几万张处方单中,平均单价都不超过十元钱。樊石滚“十元小处方良心村医”的名气,就是因此被叫响的。
樊石滚诊室的抽屉里还放着厚厚一摞药方,最早一张是1989年的。这都是乡亲们就医时,钱不凑手打的欠条,还不了,樊石滚也不催,渐渐地,就越攒越厚。
除了日常出诊,樊石滚还负责村里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疫苗接种等工作。谁有高血压,谁是糖尿病,该加药还是减药,该怎么调理,樊石滚对每位村民的健康状况都了如指掌。他最得意的是,通过他的密切关注和日常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病情都很稳定。提起这些患者,樊石滚不由得动容:“这么多年,习惯了,感觉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
仁心仁术的樊石滚扎根焦王村,陪伴了几代人,他的名字在大家心里,就等同于“可靠”二字。村民们小病决不去大医院;卫生所不具备诊疗条件的病,在大医院拍了片子,也习惯拿回来再让樊大夫瞧瞧;工作在镇上、市里的年轻人,有个头疼脑热还是更认樊大夫。
“我家四代人,都在樊大夫这儿看病。”70多岁的村民袁章水说,直到现在,他远嫁他乡的女儿,还会带着外孙女,舍近求远回来找樊大夫看病。
2021年,樊石滚入选“中国好人”,一拨拨的记者来采访他,都问过他同一个问题:“从医这么多年,都经历过哪些惊心动魄的时刻?”樊石滚总是皱着眉头想半天,然后说:“没有。”
▲2024年8月,建辉捐助人走访樊石滚
他不是英雄,日复一日的忙碌,一步一步的跋涉,他的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那是一个个琐碎平凡时刻的累加。
但他更胜似英雄,因为琐碎和平凡最难坚持,正如樊石滚所言:“我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看病。人这一辈子只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就够了。”
这样的樊石滚深得乡亲们的信任和尊敬,他们最担心的事儿是,樊大夫年事已高,随时可能宣布退休。对此,樊石滚总是笑着说:“只要我活着,就会守在这里。”
建辉慈善基金会在河南省伊川县的合作团队在了解核实樊石滚的情况后,提交了这一线索。建辉慈善基金会评审委员会经过评审,于2022年7月将他评定为致敬人物。希望善良的他收到一份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