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卡特去世:从花生农场主到入主白宫,曾亲自拟定中美建交方案

美国卡特中心2024年12月29日发表声明说,前总统吉米·卡特当天在美国东南部佐治亚州家中去世,享年100岁。卡特于1977年至1981年出任美国第39任总统,在其任内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本文刊发在《世界知识》1983年第22期。

                                          ——编者按

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回忆录《保持信心》,记述了他在任职期间的生活、言行、重大决策、重要国际会议和政绩成就等。

农场主入主白宫搭班子瞩目亲朋

1977年1月20日,卡特就任美国第39届总统。他在国会大厦东门挂满彩旗的临时讲台上发表了简短的就职典礼演说,接着便在夹道观看典礼的群众中乘车驶向白宫。突然,他让车停下来,和妻子罗莎琳一道下车步行,三个儿子和三个儿媳也跟着下车步行,9岁的小女儿则走在一家人的前面。这是卡特争取人心的一着棋,这种做法在白宫史上还是第一次。

卡特是南方一个种植花生的农场主,在美国上层社会吃不开。有些报纸漫画家把他画成一个赤着脚的乡巴佬,耳朵里伸出麦草,穿着工装裤,不懂得怎样使用室内的水管子。还把他的母亲画成一个头戴遮阳布帽,坐在白宫草地户外厕所边,抽着用玉米芯雕成 的烟斗的农妇。

就职典礼一过,卡特便忙于搭白宫领导班子。他首先考虑的是副总统。经过筛选,最后选中了沃尔特 ·蒙代尔。此人是卡特任州长和竞选总统时的老搭档。他俩意气相投,对国事的见解投机。蒙代尔对卡特言听计从,能够合作共事。

卡特知道,有几位前任总统,如罗斯福、杜鲁门和肯尼迪,曾因为在白宫安排“亲朋”而受到批评,但他则认为,这几位前任的选择是明智的。“因为一个总统的内阁人物之间需要最大的互相信任、最少的嫉妒 和背后的中伤,选用忠实和熟悉的共事者乃是必要 的。”为此,他便起用他当佐治亚州长时竞选运动的总管汉密尔顿·乔丹当他的主要参谋,主管人事安排,协调工作班子的活动。选用他当州长时的新闻秘书乔 迪 ·鲍威尔做白宫的新闻秘书,他当州长时的人力资源委员会主任杰克 ·沃森当内阁秘书,等等。

在选择内阁成员和其他主要官员时,他的考虑是:“要从能力和人品上都享有声望的老练的领导人中选拔,需要那些能为白宫带来实力的人。”再就是“要擢用那些背景广阔,能与各种势力有联系的人”。在这样的前提下,他便选择了在竞选时为他出点子、草拟辩论材料和写演说稿子的布热津斯基和万斯分别出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

戴维营埃以相争十三天终成协议

卡特在白宫的四年政治生涯中,戴维营会谈占了重要的一页。书中对会谈作了详细的记载,还公布了他的日记。美国之所以重视中东问题,是从该地区对世界局势的战略意义这一点出发的。书中谈到“面对苏联在南也门、阿富汗、埃塞俄比亚、利比亚、伊拉克叙利亚以及在苏丹的势力渗透”,如果埃及和以色列两国互相处于戒备和敌对状态,发展的趋势将是,“埃及和 大多数阿拉伯国家最后终将和苏联结盟”,这不但对以色列而且对美国都将构成威胁,反之,如果埃以达成协议,则埃及可以将五个师的兵力从以色列边境撤出,用来对付利比亚和埃塞俄比亚的“潜在敌人”。这对美国在中东的利益是大有好处的。这就是戴维营美埃以三方会谈的由来。

会谈的焦点是土地和主权问题。主要是要求以色列撤出在埃及领土上所有的定居点,并结束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军事统治。另外还涉及巴勒斯坦人自治和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萨达特认为,以色列必须把它所占领的土地分别归还给埃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人,而且希望能缔结一项永久可靠的和平方案。贝京的借口是以色列的安全问题,认为撤出西岸地区,让巴勒斯坦人接管,以色列将面临严重的不利地位;又认为,在西奈半岛上保持以色列的定居点,这就是  加沙和埃及之间的重要缓冲地带。

经过13天激烈而又紧张的唇枪舌战,双方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各不相让。在第十一天时,萨达特一气之下,宣布要离开戴维营,急得万斯面色苍白,不知如何是好;而卡特在绝望之余,也“独自留在小书房里,望着卡托克廷山,真诚地祷告了几分钟”。

祈祷之后,卡特换了一套“更正式的服装”,去见萨达特,向他指出“谈判失败对美国和埃及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也将损害他作为第一流的和平缔造者的声誉。”他希望萨达特再留一两天。最后,由于双方在美国的斡旋下各作了些让步,而卡特也在协议的文字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如将“巴勒斯坦人的自治”改写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巴勒斯坦人如何管理自己”等,才克服了双方的重大分歧。会谈终于达成了协议,于1978 年9月17日在白宫签了字。卡特在书中写道,“我一生中最不愉快的经历是在这13天里发生的,不过,我最满意的成就也是在这些日子的最后时刻取得的。”

救人质千方百计离白宫含恨终身

1979年11月4日,伊朗激进分子冲进美国大使馆,抓去了几十名使馆工作人员。这是卡特“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

在大使馆被占领后两天,美国便着手研究营救人质的计划。各种建议纷至沓来,从交出伊朗国王接受审判到向德黑兰投掷一颗原子弹,尽管荒诞无稽,卡特都加以聆听。结果决定.为了避免流血,尽可能不采取军事行动、而是分别通过外交途径和经济制裁等办法,以求得解决。由于各种办法均告无效,才决定采取派遣飞机潜入伊朗的营救行动。

按照计划,4月24日华盛顿时间上午10:30直升飞机从阿曼海湾起飞,大约经过6小时飞行,于伊朗时间晚11点左右到达目的地。它们将在一号沙漠同载有90名营救人员的6架C-130运输机汇合,添加燃料和给养。C-130飞机上的营救部队再转乘直升飞机向北飞行,于凌晨4点隐藏在深山之中,第二天夜里,再乘特工人员开来的卡车潜入到德黑兰市内,并在预定的时间进入外交部大楼和使馆大院,制服看守人员,释放人质;然后直升飞机根据无线电指令,在上述两处着陆,救出人质,送到市区附近的一个被废 弃的简易机场,再由两架C-141飞机将所有人质送到安全地带,而直升飞机则扔在伊朗。

一切按原计划执行。6架直升飞机于上午10:35 起飞,6架C--130  运输机也按时着陆。但是,由于一架直升飞机的液压系统出了毛病,终使全部计划、告吹。指挥官建议终止行动,总统也只好批准。营救行动就这样流产了。

更为不幸的是,在组织撤退中,一架直升飞机与一架C-130相撞,造成8人死亡,3人烧伤。卡特之所以费尽心机,不惜一切代价营救人质,主要是因为这关系到美国的荣誉和公众的殷切要求,而且这件事的成败,也关系到他连任总统的竞选。人质问题没有解决,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直到卸任前的第四天,他还为争取人质获释作最后的努力。1981年1月16日,美国同伊朗达成了释 放人质的原则条件——发还伊朗在美国的资产。但是,由于电传往返上的技术性延误,直到1981年1月20日新总统就职典礼举行了33分钟时,被扣押的52名人质才登上飞机返回美国。历时444天的人质事 件,只有半小时之差未能在卡特总统任期内解决,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终身的事。他含恨离开了白宫。

中美建交有远见美苏订约成空文

继尼克松和福特总统之后,卡特也积极主张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主要是从实力平衡这一全球战略思想出发的。另外作者还认为,这样做也可以使美国在“那些不友好的国家里取得初步的有利地位”,“增加西太平洋政治和军事的稳定性”,并且通过同中国的合作,改善并加深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关系,因为作者认为,“中国在某些发展中国家的信誉非常好。”

方针既定,便通过多种途径,着手进行秘密谈判 “为的是不致引起支持台湾的人士一致采取反对行动。”另外,为了保密起见,还让国务卿万斯搬到白宫同他一起工作。最后卡特亲自拟订了建交方案。凡此种种,当时都是在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与中国建交的协议达成之后,双方约定于1978年 12月15日在两国首都同时宣布。卡特在书中写道,“我和我的对外政策小组对我们的成就感到十分自豪,心情很愉快,也很兴奋。”他将此事告诉了尼克松,尼克松也非常高兴,并说“这一成就将对世界产生影响。”更有趣的是,他打电话找布热津斯基告诉他刚才和尼克松通电话的内容时,曾顺便开玩笑地问布热津斯基,“是否听到中国要取消协议的风声?”不料,布热津斯基听了“几乎要晕过去了”。

1979年12月29至31日,邓小平同志应邀访美,卡特把这看成是“我任职总统期间十分愉快的一次经历”。书中将会谈时双方对世界形势的分析详细地记录了下来,还穿插了不少幽默的对话。

卡特总统任内的另一件大事是与苏联签订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他经常收到有关美苏在核武器方面的情报,对这些武器的摧毁力“怀有一种恐惧的心理”因此,他对限制苏美双方的核武器“寄以最大的希望”。另外,出于对宣传战的考虑,也应该把此事提上议事日程。因为“苏联曾一再利用虚假地声称要和平和控制核武器生产而在宣传上大捞了一把”。他认为美国也应主动出击,以免在国际上造成美国是战争贩子,只关心军事解决办法这样一种印象。因此,他便派万斯去莫斯科商谈此事,苏方也派了葛罗米柯到华盛顿,谈判具体内容和方案。最后双方决定在1979 年6月两国领导人在维也纳会晤,签订条约。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事隔不久,苏联即大举入侵阿富汗,还在美国的近邻古巴陈兵一个旅。几个月前的承诺、哲言和签字一笔勾销。

卡特做了四年的白宫主人,阅历丰富,书中记叙了他的私人生活、思想感情和政治倾向;对白宫的政治生活、官场人事纠纷和各种势力间的勾心斗角,也在字里行间流露了他的喜怒哀乐。当然,作为美国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观察世界、处理国内外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无不反映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这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