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青字号”东风 扬青海发展之帆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罗 珺 谭 梅 宋翠茹

图片
“青海三文鱼”公共品牌正式发布。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谭梅 摄

2024年,青海日报围绕青海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打造“高地”、建设“四地”重大要求,凝心聚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生动实践,从产品聚焦产业,突出“生态青海、绿色农牧”,以牦牛、藏羊、青稞、油菜、马铃薯、冷水鱼、枸杞等特色农牧业为主导产业,深度挖掘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展示青海打造“青字号”品牌的显著成果。

“青字号”,在时代浪潮中砥砺奋进,目前已初显成效并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立足青海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这些特色物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原料库”,催生出丰富多样且极具地域标识的产品矩阵。

青海,这片位于中国西部的广袤之地,正以“青字号”产业为载体,书写着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创新,打造“青字号”新未来

新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在今年的“青字号”品牌采访中,记者深感,唯有勇于变革、重视创新,方能在新一轮改革大潮中赢得更大发展。

图片
外地人争相品尝青海牛羊肉。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罗珺 摄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面对优胜劣汰的激烈市场竞争,青海企业必须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今,技术创新、高品质产品已成为众多企业生存的根本之道。对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如果能抓住机遇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革,企业发展就能上新的台阶。

作为青海的主要畜种资源,牦牛产业正成为全省畜牧业的支柱产业,对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发创新,成为青海牦牛精深加工类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一招。

“可可西里”牦牛肉干,看似简简单单,实则大有讲究。从2005年至今,可可西里食品有限公司立足青海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优势,坚持以牦牛肉为高质量原料,从“牦牛肉干大王”到“牦牛肉干专家”,产品的换代升级显示出企业顺应潮流、自我颠覆的魄力和决心。同时,除了在原料选择上坚持青海的当季采购,企业还努力建立全产业链,从源头上把控牦牛肉的新鲜度和高品质,做好储存与加工技术的研究和突破,生产工艺不断升级,精深加工新鲜布局,实现从原料端到产品端的全流程把控。2024年截至目前,可可西里牦牛肉干销售额达8000余万元。

图片
对油菜进行研究。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罗珺 摄

“公司凭借科研和生产基地优势,实施‘有机绿色牦牛产品输出工程’,联合科研单位共同开发出‘绿色健康’‘赋能性’‘功能性’等系列牦牛有机产品,丰富牦牛有机产品类别,提升产品附加值,做强加工链。”可可西里食品有限公司项目部经理马威说。

利用青藏高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依靠创新把优势资源变成优质产品,许多青海本土企业纷纷走上打造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发展道路。

青海是全国开展青稞研究工作最早的省区之一,青稞研究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目前,青海已把种业“芯片”紧紧掌握在手中。

“青稞良种化程度达到98%,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已经实现了种源自主可控。可以说,青海的青稞育种已经走过了选拔适宜品种、培育高产品种、培育高产高品质并重品种3个阶段。目前,正处于培育多元用途的高产、优质品种阶段,来更好地适应市场所需。”青海大学青稞研究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

图片
生产加工车间内工人打包藜麦。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宋翠茹 摄

作为青字号知名品牌,省内乃至全国青稞产业链的领跑者——青海互助天佑德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以青稞为原料,酿造出独具特色的青稞酒,现拥有约2万公顷青稞种植基地。其中,6666.667公顷通过有机认证,确保产品质量从源头上得到有效控制,这在全国白酒酿造企业中也是不多见的。

“天佑德拥有国家CNAS认可实验室和中国青稞酒研究院,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科研人才、先进的科研设施,发挥政产学研结合的优势,着力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水平,不断加强青稞上下游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和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搭建西部生态有机特色农业产业化高地,全面提升青稞酒的科研价值、文化价值、品牌价值,实现科技引领下的企业新质生产力提升。”公司总经理万国栋介绍。

但同时,很多企业科技创新之路存在各种障碍,需爬坡过坎。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最紧迫的普遍难题是创新人才不足。企业技能型人才严重紧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发展。“缺少人才,再加上缺少资金,就没有创新实力。”一些企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感叹。

图片
加工好的藜麦产品。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谭梅 摄

从客观原因来看,企业创新体系的搭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完善和强化,要从顶层设计绘制科技体制改革蓝图,通过不断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和创新体系,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激发创新活力,进一步破解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帮助企业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治理水平。

此外,还有一些企业安于现状,缺乏创新意识。虽然,一些企业能够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因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支撑,以及受制于经营者本身的眼界,在创新中难有突破,造成企业缺乏关键技术也不能形成竞争力。

如今,放眼青海,围绕科技创新,布局新质生产力、培育产业发展新生态和培育新赛道的新故事正不断上演,但在助推企业的发展中,势必要提高“创新量”“含绿量”,一路向“新”而行才能提高市场认可度,才能出圈又出彩。

品牌,展现“青字号”独特魅力

青海“青字号”特色农产品凭借其独特品质和地域特色,成功叩响了全球消费者的家门,成为国际市场上备受瞩目的新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纵观市场,看“青字号”带来的市场效应,也不难发现其在品牌打造、推广与建设方面面临着的诸多挑战。

图片

如今,青海枸杞以其粒大饱满、营养丰富的优势,在东南亚和欧洲市场收获了众多赞誉。当地枸杞种植企业严格遵循国际质量标准,从种植源头把控品质,确保每一粒枸杞都符合绿色、有机的要求,在国际枸杞市场中脱颖而出,出口量持续攀升,为当地种植户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也让“青海枸杞”的品牌在海外逐渐打响知名度。

数据显示:2024年青海海西枸杞种植面积达2.88万公顷,较上年增加4.4%,统计干果产量达到9.7万吨,枸杞鲜果线下销售量达641吨,一产产值大约4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更是高达150亿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目前,海西州认证绿色有机枸杞1.27万公顷,绿色有机枸杞企业54家、绿色有机枸杞产品118个,其认证规模位居全国首位,并获批建成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

图片

作为柴达木盆地特色产业之一的藜麦,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24年,海西州藜麦种植面积达3333公顷以上,落实资金共计2074.68万元用于藜麦种植扶持补贴。在海西,从事藜麦种植、加工、销售的企业有30余家,藜麦加工车间7处,年加工能力3万吨。

然而,这些优质好物的“青字号”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还处于只闻其名不见其标的尴尬之境。枸杞产业虽规模庞大,但整体来看,品牌打造存在散而弱的现象,缺乏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领军品牌。许多企业各自为政,品牌标识不统一,难以形成合力。缺乏具有强大市场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统一品牌,导致消费者对青海枸杞的品牌认知度不够集中。藜麦产业同样面临品牌辨识度低的问题,尽管品质优良,但在市场上未形成如“五常大米”般具有鲜明地域标识的强势品牌。

三文鱼产业是青海的新兴绿色生态产业,龙羊峡水库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了三文鱼养殖的绝佳之地。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的养殖网箱总面积约33公顷,年产量超过1.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其产品销售渠道覆盖“北、上、广、深”等40多个省市,外贸出口业务也逐年增长。

图片

12月23日,“青海三文鱼”公共品牌正式发布,其品牌形象融合青海地域特色与三文鱼元素,彰显出天然、优质、绿色的特质,标志着青海三文鱼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如三文鱼一样,青海藏羊在肉食品界也是小有名气,尽管一些企业开始利用电商平台拓展市场,但线上销售占比仍相对较小。因受冷链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的制约,远程销售和市场拓展受到限制。

针对这些问题,相关专家建议,青海“青字号”农产品首先应整合资源,打造统一且具有高辨识度的品牌形象。集中力量培育1至2个核心品牌,提升品牌的整体竞争力。例如,将青海枸杞以“青海有机枸杞”为统一品牌推向市场,突出其地域和品质优势。

其次,加大品牌推广力度。一方面,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提高线上销售占比;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全方位营销。邀请更多的美食博主进行产品体验分享,开展直播带货活动,增加品牌曝光度。同时,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提升品牌知名度。

再者,完善品牌建设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严格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从种植、养殖源头抓起,加强全过程监管,引入先进的质量追溯技术,确保每一件产品都能查到详细的生产信息,以品质赢取消费者的信赖,推动“青字号”农产品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助力青海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让这些特色农产品走出青海,走向世界。

市场,引领“青字号”消费潮流

市场是检验产业发展成果的重要标尺。近些年来,青海的“青字号”产品在市场上大放异彩,以其绿色有机、高原纯净的独特优势赢得了广泛关注和认可。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还远销海外,成为青海的一张新名片。

走进各地商超,货架上的青海牦牛肉干吸引着众多消费者驻足。作为“青字号”的典型代表,其肉质紧实、营养丰富,源自青海广袤天然牧场的牦牛,独特的生长环境赋予肉质低脂肪、高蛋白的优良特性。如今通过精细加工,采用多种风味腌制,线上线下同步发力,不仅畅销国内各大城市,还在跨境电商助力下,叩响国际市场大门,让全球食客品味高原的醇厚风味。

图片
可可西里食品公司生产车间的酱卤产品的外包装清洗风干线。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宋翠茹 摄

“我之前去青海旅游品尝过那里的青稞面,特别好吃,吃完就没有买到过了,这次在展会碰到一定要多买几袋回去。”“感觉来自高原的农产品很纯净也很健康,所以我对青海的产品还是很感兴趣的。”在全国甚至国外的各大推介会和展会上,“青字号”产品频频亮相,吸引了众多目光。从牦牛肉干、青稞面粉到枸杞蜂蜜、沙棘原浆,这些产品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近日,记者走进西宁市湟中区海子沟乡青海鼎裕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的榨油车间,扑鼻而来的是浓浓的菜油香味,映入眼帘的是一套全自动生产线,仓储、加工、储存、灌装、贴标、装箱、码垛,经过智能化工序后,一颗颗饱满的油菜籽“变身”一桶桶食用油。

据了解,公司注册的商标“西海花”“晨翔卉”“金灿花”等多种等级的食用油都取得了SC认证,拥有授权专利10多件。“多年来,公司坚持技术创新,不断改进和优化产品质量,新产品开发能力在省内同行业中属于领先水平,公司各类菜籽油产品产销率达95%以上,产品销往青海地区各大超市、粮油批发市场、餐饮酒店、终端粮油店等,外销甘肃、宁夏、陕西、西藏等周边市场。”公司负责人赵延德表示。

除了传统的销售渠道,青海还积极拓展电商市场,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让“青字号”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如茶卡羊肉在某直播间7分钟销售额达6万元,展现出了青海农畜产品借助网络平台远销全国的良好态势。

青海以牦牛、藏羊、青稞等产业集群发展为契机,促进电商发展,建成了多个交易中心和基地,利用新技术助力“青货”出青,还涌现了多种新的销售模式,省内自建农产品电商平台十余个,有力助推了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输出,体现了电商对“青字号”产品市场拓展的重要作用。

图片

“青字号”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还远销海外,国际市场同样看好“青字号”。青海是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种植生产基地,柴达木枸杞主要销往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多个国家。此外,藜麦、牛羊肉等产品也远销东南亚、中东、欧洲部分国家和地区,构建了从田间生产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

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青海省出口总额中,“青字号”产品的贡献率超过三成,特别是针对东南亚国家和欧洲市场。出口农产品5.5亿元,增长1.8倍,其中冻鳟鱼、冻鳟鱼鱼片等水产品2.8亿元,增长11.9倍;冬虫夏草1.9亿元,增长63.6%;枸杞1487.8万元,增长9%;蔬菜及食用菌1329万元,增长3.1倍。这表明随着品牌影响力的扩大,青海特色产品正在逐步打开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

然而,尽管成绩斐然,但“青字号”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标准,强化品牌形象塑造,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形成规模效应。相关专家指出,应更加注重环保理念的应用,确保生产过程中的生态友好性,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放心满意的商品。

展望未来,青海将继续发挥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优势,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青字号”产品将成为更多消费者心中的优选品牌,“青字号”也用实打实的数据书写着高原产业的辉煌篇章,为青海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编辑:殷海燕;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