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是“白人”吗?

图片

作者阿毛
编辑
历史国编辑部


中国之文字最古者为甲骨文,刻于龟甲兽骨,其后则为金文,刻于青铜器。而如今博物馆里的古代青铜,却个个皆是斑驳锈蚀,暗淡无光,很难想象古人为何以“金”字相称。殊不知在青铜器全新铸造完成时,颜色其实是呈金黄、金棕色的,实与黄金相差不远,只因为数千年埋藏土中、不断氧化,故而变得青灰。

以下图商代的四羊方尊为例,留存至今日的青铜器便都是这般样貌。尊是一种大型古代酒器,四羊方尊则是商代方尊中现存最大的一件,以其精工而堪称国宝,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片

四羊方尊原本出土于湖南长沙宁乡市炭河里。该地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即发掘大量青铜文物,其中四羊方尊便是出土最早的青铜重器。真正的四羊方尊虽上交国家博物馆,但在最初发掘地成立炭河里青铜博物馆时,该馆则仿制了一座自己的四羊方尊,置于场馆入口以资纪念。

图片

仿制品比原物巨大许多,尺寸上有所失真,但却还原了青铜初被铸造出来时的色泽。其金光灿灿之貌,着实亮眼,无怪古人不曾以青铜二字称呼这种金属,而都将其称之为“金”或“吉金”。
由此可见,就算直接留有文物,古人眼睛所看到的世界总是会与我们的想象有所差异。这点不只中国如此,在西方的古代历史也是一样。譬如说到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人们都会联想到纯白的大理石,但当年新制的石像却曾经是五颜六色的,只是和中国的青铜一样,因时间长流的冲刷而褪去了色泽。
以下图这尊石像为例,它过去和现今的样貌便十分不同,原本该是有颜料涂饰。石像雕刻的人物是罗马帝国初代皇帝奥古斯都(Augustus西元前63 ~西元14年),制作于西元一世纪。当时奥古斯都抑或依然在世、抑或驾崩未久,所以这尊石像很有可能雕出了罗马始皇帝的真实样貌。石像的保存状态亦相当完好,被考古学家发掘后自然成为重点文物,现存梵蒂冈博物馆

图片

石像发掘于1863年,地点在于罗马市北部郊区。该地古时曾有门楼,旅行者从北方的主要干道进入罗马时,此门便是道途中的第一门,因此石像被称为“第一门的奥古斯都”(Augustus of Prima Porta)。而根据考古学家当初的记录,奥古斯都刚出土时,他盘卷在腰间与左手的下身长袍其实是深红色的,胸腹前的铠甲上带有淡淡的黄,其他衣物各处以及铠甲上的小型人像也带有紫色、红色的点缀。

可是在公开展出时,“第一门的奥古斯都”却是一片素白之貌,考古记录中并未说明原由。出土时,石像上的古代颜料可能是太过脆弱,在清理时与泥土一并剥落,但亦有很大可能是被学者们刻意刷洗掉,以更加符合世人对于古典艺术的认知,以为纯白素色的石像更加高贵优美。

现代科学家重新研究石像后,以高端显微镜探测石像全身,甫才发现奥古斯都全身上下都残留着细微的颜料颗粒。以电脑绘图还原的话,当如下图:

图片

这说明古希腊罗马的雕像曾经是更加仿真的,不论皮肤、头发、或衣物都涂有鲜明的颜色。但就像古中原的青铜若要保持辉芒,必须不断擦拭保养;古欧洲的人像若要维持艳丽,也得定期重新涂绘。

西元476年,罗马帝国崩溃之后,能够保养石像的画匠们就骤然消失了。然后在接下来近千年的中古时代里(约五至十五世纪),欧洲分裂为无数小国,不断征战,使其城市规模、科学知识、以及文化艺术都陷入停滞甚至倒退,反而不如古代的罗马,因此人们又将这个时期称作黑暗时代(The Dark Ages)。

此时欧洲的人像雕塑也变得较为原始,不及古代写实。当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时,刚走出黑暗时代的艺术家们便非常崇拜古罗马与希腊的辉煌,认为古人的作品实在比今人高明太多,纷纷仿效起古风。

但当时仍存于世间的古代雕像,都已久遭遗弃,或则露天承受日晒雨淋,或则掩埋土中,身上的颜料早已悉尽脱落,便个个都呈现大理石的白色原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以为这些古代石像原本就是白,自己创作时便也拿洁白的大理石雕刻。譬如下图米开朗基罗(1475~1564)的大卫像,以及其他诸多不可胜数的名作,便是打从一开始就没有涂上一丝颜彩。但让真正的古罗马人穿越时空、一睹其貌的话,却会觉得是件尚未完成、犹需上色的半成品。

图片


全白的石像应该是残破失修的象征,却就此被后人当作美丽。然后在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1450~1500)首度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进入印度洋。1492年,哥伦布(1451~1506)又发现了新大陆,紧跟在文艺复兴之后的便是欧洲人的殖民时代。

欧洲人开始频繁地与遥远的异民族接触,并逐步将其征服。这不但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也影响了他们的审美。肤色较浅的欧洲人将自己视为文明的象征,肤色较深的印第安人和非洲黑奴则被认定为原始而野蛮,于是洁白如雪的大理石雕像,看起来便更加合理而完美。

及至十八世纪,以白为美的观感已然根深蒂固,被世人当作古往今来的常理。德国艺术家温克尔曼(Johann Winckelmann 1717~1768)撰写《古代艺术史》(History of the Art of Antiquity)之时,就对下图这尊造于西元二世纪、出土于十五世纪的“观景殿的阿波罗”(Apollo Belvedere)大加赞赏,认为它是为古代雕塑之美的极致,而原因仅是由于其外观最为洁白。

图片


温克尔曼的著书对西方美术界影响很大,他甚至因此被喻为艺术史之父,人们对他“越白等于越美”的见解也就深信不疑。可是当初创造这尊石像的罗马人,却并未持有这种看法。“观景殿的阿波罗”其实就与“第一门的奥古斯都”一样,原本都涂有色彩。阿波罗之所以看来较白,纯粹是因为他褪色较彻底而已,当初的神像其实有着正常人的肤色。由现代考古学家还原的话,则应似下图所示:

图片


其实在温克尔曼的年代,人们早有证据显示古代的石像并非纯白,只是一概遭到忽视而已。1599年,意大利的庞贝古城Pompeii)被人发掘。这座古罗马城市在西元79年因为维苏威火山的突然爆发,全城一夜之间掩盖于六米多深的火山灰下。千余年后重见天日时,许多房舍中的壁画依然保持良好,有些壁画就画出当时人们制作的雕像,其实都有着栩栩如生的色彩,譬如下图这尊月神黛安娜。


图片


更有一幅壁画,实际描绘了当时制作雕像的过程,清楚画出一位手持画笔的女画师正在沾抹颜料,在为她身前的雕塑上色。


图片


然而这些宝贵的遗迹最初在1599年被发现时,却没有受到重视。原因是古城中有许多壁画内容被认为太过色情,当时的基督教对于男女性爱又极为保守,便又把许多遗迹再次埋回土里。此时已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尾声,艺术家们对于洁白大理石像的崇拜已然定型,便没有人理会庞贝古城中所保留的真实。直到近代,考古这门学术变得更加科学,学者才又细腻审视起庞贝。


并且就算不提庞贝,古代雕塑上涂有色彩的实证也不胜枚举,近代于欧洲遍地出土的文物上都可发现仍有颜料残存。譬如下图这尊西元一世纪的大理石头像,其额头上的一圈发箍就明显还留有红色的痕迹。


图片


下图这座西元前二世纪的希腊陶土雕塑,残留的颜色则更多,不难想象该作品当年完成之初,应该是十分鲜艳夺目。


图片


文艺复兴之前的古代雕像,原本并非平淡的素色,这点在西方学界早被接纳为事实。但在一般大众的认知里,远古的雕像却仍然应该是洁白的,因为长久以来不论在书籍课本中的照片、还是博物馆中的实品陈列,这些文物都是以褪去原色的现状呈现在世人眼前。数年前开始,有些学者就试图矫正这些错误认知,但却遭遇意想不到的阻力。


2017年,美国艾奥瓦大学的教授莎拉·庞德(Sarah Bond)发表一篇论文,说明古希腊和罗马人并没有以白为美。他们的视觉艺术其实是强调鲜艳多彩的,族群与种族的构成也并非单一,尤其在罗马称霸整个地中海文化圈后,更是有各种肤色或深或浅的人民行走于其帝国内。罗马人本身也从来没有以这个字眼来形容自己的皮肤,后世完全是因为只见过褪色的石像,才将白色的美感投射在古人身上。


庞德提倡在展出古代雕像时,也一并陈列还原了当年色泽的现代复制品,以便更加精准地描绘过去。除了学术期刊之外,庞德也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了这篇论文。她的本意是希望将正确的资讯传达给更多人,想不到却激怒了许多种族意识强烈的右翼分子。


这些人早将白色大理石的美感与白种人的优越视作同样的理所当然,无法接受辉煌的罗马人居然不是白人,也无法接受他们的石雕居然不是纯白,便认为还原色彩之说是在蓄意制造事端、破坏传统。于是便有许多人在社交平台对庞德进行辱骂及恐吓,有人甚至以电邮、信件说要威胁其性命。更有人因为庞德家族中有犹太血统,便栽赃她是在恶意丑化纯正白种人的优秀文明。


但无知的偏见终究无法战胜事实。近年以来,欧洲与北美的各大博物馆都陆续将一些着色的还原品与实际文物一同展出。譬如纽约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便在20222023年间举办了一场还原古代彩雕的特展。下图这尊衣着纹路艳丽的弓箭手,就是经过考证之后的还原品,而实际现存的本尊则是西元前五世纪的大理石像,现已褪至全白,陈列于还原品左后方。右翼人士对这类展出当然依旧极为反感,但学者们既然不畏惧他们的恐吓,这帮人遂也无计可施。他们纵使在自己的社群平台上对这些展览发动抵制,最终也没能让博物馆少卖几张票。


图片

近代的西方人总以自己的科学文明为傲,但在面对真实的历史时,有些西方人的反应也并不科学。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曾经金光灿烂,后来因为长年的氧化而失去光泽,多数的国人只要听过专家好好解释,应当都能接纳此说。希腊罗马的彩色石像因为年久失修而褪色,也是一样简单的道理,为何有些人却抵死无法接受?这些洋人也未免把肤色之事看得太重,连雕刻也要惨白至一无血色才是美,便也怪不得会被称作洋鬼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