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中国三大球在竞技领域陷入低谷,牵动了众人的心。“三大球”项目参与人口多、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力大,是衡量一国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振兴三大球需要从青少年抓起。
澎湃新闻记者跟踪报道了第一届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并通过对三大球青训专业人士、体育管理者、家长等多个环节的采访,还原了目前三大球青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看到了青少年三大球前行的方向——探索专业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校园抓普及、专业青训机构抓提高,形成三大球青训合力。
对于任何一个体育项目来说,好的青训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基础,对于三大球这样的集体项目来说更是如此。
相比个人项目,三大球对于团队配合和集体训练有更高的要求,也更需要全面培养人才以避免球队出现“短板”,然而也正是这些项目特点,成为了难点所在。
近年来,推动三大球走进校园,“体教结合”的声势轰轰烈烈,然而在热闹的背后,一切并不是外界所想象的那样顺风顺水。
“学训矛盾”,是许多业内人士熟悉但却少与外界探讨的一个名词。孩子们的学业和训练,似乎总有需要被牺牲的一方,而体育训练,常常成为最先被家庭放弃的那一个。
2024年12月16日,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马桥镇小学,教练指导学生进行足球基本功训练。
凑齐一支队伍训练不容易
“体教结合”的重要性如今已无需赘言,也成为了业界的一个共识——为了避免孩子在从事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失去文化课程的培养,这是一条必经之路。
然而如何在“体教结合”的过程中也实现高质量的体育训练,却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大多数情况下,校园运动队在训练质量与效果上和专业队伍的梯队是难以相比的。以不久前在湖南长沙、岳阳两地举办的首届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为例,相当一部分省市由于没有该项目专业队梯队,于是在比赛中派出了校园队伍参赛。
赛场上,校园队伍的竞技表现大多难以与专业梯队抗衡。和澎湃新闻记者的交流中,一位媒体人直言,“和专业梯队相比,学生军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毕竟学生需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习备考上,即使训练,也不会有专业梯队那么高的强度和那么长的时间。”
学生运动员和专业梯队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差距,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被拉开。
2024年11月20日,第一届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开幕式在湖南省长沙市贺龙体育馆举行。
而当下,国内青少年选手大多是在中学阶段逐步筛选进入专业梯队序列,小学阶段都是学生运动员,只能在课余时间参加训练,于是在这个时期,高质量的训练尤为重要。
一位国内青训管理者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面向小学阶段青少年的训练时间难以保证,是当下他看到的一个底层青训关键问题。
尤其是对于三大球这样需要整支队伍一起训练的团队项目来说,困难更多。
“特别是周一到周五,学校下课都四五点甚至五六点了,学生一个一个从各自学校来到训练场地,这对集体项目的打击很大。人来不齐,教练就只能像开‘专家门诊’一样,一个一个给学生指导。”
另一位从业者也介绍了她遇到的训练情况,“定了时间是五点半,结果到六点半,才陆陆续续到了8个人,就是因为这批20多个运动员分布在十几个学校,距离和放学时间不统一,只能等着一起训练。”
2024年11月13日,四川省华蓥市参加中小学生校园足球决赛的女子选手。
解决政策上的难题不容易
孩子训练不够便利,对家长也是一个考验。“每周多训练一次就要多接送一次,而且很多时候训练还是在周末或者假期,也需要耗费家长很多的精力,并且一坚持就得五六年甚至七八年,并不容易。”上海市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主任周战伟对澎湃新闻记者感叹。
为了解决基层三大球训练的便利程度,青训人士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把区域内各学校的好苗子集中到一所学校就读,既方便了平时整队在一起训练,也便于管理和训练资源的调配。
但这种做法也并非完美,一方面是容易造成少数学校在该项目上“一家独大”,难以实现铺开普及。同时随着教育管理部门在入学政策上的改变,这样的形式也更难实现。
据国内青少年三大球业内人士介绍,随着学生分区分段就近入学的政策更加严格,学生跨区域就读入学的难度变得更大。结果就是参与三大球的学生因家庭住址各异,分散在各个学校,集中训练的质量因此受到影响,也影响了部分家庭的参与积极性。
2024年4月10日,合肥市蜀新苑小学开展校园篮球联赛争霸赛。
“很多人都知道‘一万小时法则’,不管是练体育还是艺术,没有一万个小时的积累达不到高水平,从小没有充足的训练时间打磨,自然也难以有大的提高。”业内人士表示,“平时训练时间不够,我们只能去抓周末和寒暑假的时间,同时想办法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训练质量。”
“有的家长来问我,说孩子一直在训练,为什么进步不大?结果我一问,原来一周也就训练一次,这和以前的孩子一周训练五六次当然有差距。特别是集体球类项目,需要大量时间去掌握技巧,才能真正磨炼出技术。”
如果青少年苗子训练时间不足,对于基本功的构建,乃至顶层的竞技水平无疑会带来负面作用,“就像语言学习一样,体育训练也有黄金期。如果已经过了训练敏感期,协调性和灵敏性就可能会受到影响。”
而想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只能依靠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合力,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国内部分地区和学校政策更加宽松,部分地区则更严格,从整体上看,这一类障碍和难题依然存在,不过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多地以及体育总局等相关部门已经在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实际问题。
2024年11月20日,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届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在贺龙体育馆开幕。
孩子的训练敏感期经不起浪费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许多新一代家长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更为重视,也更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让孩子参与体育运动。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重视体育的观念依然还需要进一步推广,比如外界经常讨论的青少年“12岁退役”,就依然是一个问题,就像周战伟所说,“孩子升入初中之后,文化学习压力一下子增大,很多家庭和孩子在小学阶段还是比较开心的,一到初中家长也会焦虑。”
除此之外,随着社会发展,体育运动也面临着其他课外活动的竞争,“现在孩子的选择也更加多元了,可能今天学钢琴、明天学画画、后天才是训练。”
以他多年从业的观察,一些海外国家的升学压力相对没有那么大,同时对体育的爱好与文化也更为深厚,“促使他们去放弃的因素少一点,可能相对宽松一些。”
同时,国内体育底蕴的相对缺乏,也造成了好苗子更难得到好的训练条件。比如在很多较不发达地区的学校中,高质量的青少年教练数量太少,导致孩子在关键时期得不到高质量训练机会,打不牢基础。
2024年1月28日,海南琼海,“官塘学院小镇·快步云杯”青少年足球精英赛举行。
“孩子在6到9岁是敏感期,如果9岁以后再去学,(身体)已经有点硬了。”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培养出多名国脚的知名女足基层教练钱惠直言。
让青少年和家长愿意并有条件将更多的时间投入体育训练,并为他们创造更低的门槛和更便利的训练环境,这需要整个社会体育文化的建设和积累,同时也需要不同领域管理部门的携手推动。
在这个过程中,困难与分歧是可以预见的。
“比如教育部门可能更看重教育机会的公平,而体育的目标则是培养精英人才——把最好的苗子放到最好的教练手里,并给他们最好的训练条件,双方的考量可能并不完全一致,但同样可以协同解决。”一位从业者坦言。
从体育角度出发,只有打好了底层人才的基础,更高层的职业队伍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与竞技表现。
而这份底层基础就蕴藏在校园之中,怎样在“体教结合”的过程中避免“学训矛盾”,还需要两个部门更多的合作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