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 |支付宝强势推出“碰一下”,NFC支付有望带来支付市场新变量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信建投证券研究
图片
重要提示: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客户中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参考。因本订阅号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中信建投客户中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您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文|应瑛 
在“严监管”“强竞争”的大背景下,第三方支付行业供需两端格局不断改善,逐步迈进合规健康发展的新阶段。作为集团性战略,支付宝强势推出“碰一下”,实现线下支付“三步合一”, 在零售、门禁、智能柜等多领域逐步推广,以期通过更便捷的支付方式改变当前用户使用习惯,或将成为支付市场新变量。截至 11 月,支付宝“碰一下”已经覆盖了超过 50 个城市,超过 1000 个商场接入了此项服务。在 NFC支付终端、用户习惯逐步成熟的大背景下,支付宝“碰一下”创新融合 NFC 与扫码支付技术,有望重塑国内线下支付市场竞争格局,并在海外增量市场争夺战中取得竞争优势。
投资建议:随着支付宝“碰一下”持续推广,应用场景逐步扩大,NFC 支付终端、收单以及商户增值服务等产业链环节有望受益,建议关注相关标的。
图片
一、供需格局逐步改善,新技术有望带来支付市场新变量
供给侧出清与需求侧回暖叠加,第三方支付行业有望迎来景气度提升。近年来,监管趋严成为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主旋律,国家层面先后出台《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非银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等法规政策,推动第三方支付行业合规健康发展。
(1) 供给侧逐渐改善。一方面,在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行业合规成本提升叠加宏观经济不景气以及行业内卷等多重因素,行业加速出清,集中度持续提升。根据《财经》新媒体统计,年内支付领域累计收到 46 张罚单,其中,3 张罚单金额达到千万级;年内 7 家增资,1 家减少注册资本。根据央行数据,截至 2024 年 12月,央行累计发出 271 张支付牌照,已经注销 95 张,只剩 176 张第三方支付牌照续存。严格监管、市场激烈竞争都加速推动支付行业出清,迈进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另一方面,费率提升成为行业发展共识。当前,国内支付行业费率相对海外费率有较大提升空间。自2023年以来,拉卡拉新大陆新国都以及移卡等机构相继提升费率,行业整体毛利率有所提升。总体来看,第三方支付行业供给侧格局伴随着行业出清、费率提升,逐步走出健康发展的新发展阶段。
(2) 需求侧预期回暖。一方面,近年受疫情影响,宏观经济承压。2024 年,国家层面出台“以旧换新”等多项政策推动刺激国内消费。从社会消费品总额增速来看,2024年年初开始持续走低,其中,6 月增速低至 2.0%。国家各项消费刺激政策,叠加电商促销节日,10 月社零增速提升至 4.8%。尽管 11 月社零增速降至 3.0%,总体国内消费呈现出上升态势,明年消费预期有望回暖。随着国内消费回暖,支付行业国内市场有望迎来景气度提升。另一方面,国内支付竞争格局逐渐稳定,市场持续出清,支付出海成为企业业务发展新增长点的重要路径。根据点点数据,全球移动支付市场预计未来 3 年将持续保持 20% 的增速,2026 年全球移动支付市场有望突破 30 万亿美元,这为中国支付行业出海奠定了基础。总体来看,国内市场消费预期改善以及海外市场拓展,均有望带动支付行业需求侧回暖。
近年来,支付行业国内市场空间、竞争格局趋于稳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有望带来支付行业新增量,如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以及支付新技术等。2024 年,支付宝强势推出“碰一下”, 继刷脸支付/掌纹支付等技术后,NFC 支付技术再战扫码支付。本报告重点以支付宝“碰一下”为核心,对支付技术迭代发展进行讨论。
图片
二、支付宝强势推出“碰一下”支付,NFC 支付再战扫码支付
支付宝正式推出“碰一下”新支付方式,用户端支付“三步合一”。2024 年 7 月 8 日,在支付宝开放日上,支付宝宣布升级条码支付体验,推出“支付宝碰一下”功能,优势突出。1)一步完成支付。传统扫码支付需要打开支付宝、找到付款码、扫一扫三个步骤。使用“碰一下”支付,用户无需展示付款码,解锁手机碰一下商家收款设备,最快一步完成支付。2)不影响其他流程。付款过程中,不影响游戏、刷剧、视频等。3)安卓和苹果系统均适用。“碰一下”终端也支持扫码功能,真正实现“合二为一”。国内 9 亿安卓用户、2 亿苹果用户升级到最新版支付宝App 后,都能使用“碰一下”支付功能。总体来看,支付宝“碰一下”精准挖掘了用户使用扫码支付痛点需求,即无需打开支付程序,即可一步完成支付。
图片
(1)从底层技术来看,支付宝“碰一下”采用NFC 技术,通过读卡模式实现便捷、安全支付。NFC(近场通信)是一种基于射频识别(RFID) 的互联互通技术,能在短距离内与金融设备进行识别和数据交换,通常包括卡模拟模式、点对点数据传输模式、读卡模式。支付宝“碰一下”采用读卡模式,即手机模拟成读卡器,通过触碰商家的“碰一下”设备,读取商家的设备信息完成“握手”,支付交易在空中完成。
1)从支付流程来看,主要包括:1)确保手机开启NFC 功能,靠近商家的NFC 收款设备;2)手机与收款设备通过NFC 技术建立起一个安全的通信连接;3)在读卡模式下,手机读取商家的设备信息,并与云端服务器进行通信,验证支付信息;4)云端服务器确认支付信息无误后,向收款设备发送支付确认信息,完成交易。
2)从支付技术的特点来看,主要包括:1)便捷性:用户只需将手机靠近商家的NFC 收款设备即可完成支付,无需展示付款码或者输入密码。2)安全性:由于 NFC 通信距离的限制,以及支付过程中与云端服务器的通信验证,使得 碰一下支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3)网络依赖性。虽然 NFC 技术本身不需要互联网连接,但支付宝的“碰一下”支付在交易过程中需要联网从云端获取安全令牌,因此双方设备都需要联网才能完成支付。
(2)从终端产品来看,产品能力持续迭代更新,“碰一下”产品体系持续丰富。截止目前,支付宝向客户共提供四款“碰一下终端”,充分考虑了商户在各类场景中的需求。其中,1)“碰一下”手持款适用于中小型商家,可以防逃单、防抹零;2)“碰一下”台式款适合有收银机的商家,优势在于营销大屏、语音播报。3)收钱小蓝环经营版适合小微商家升级收款码,属于科技贴纸,支持信用卡/花呗。4)“碰一下”点餐桌码适合餐饮商家,重在升级版桌码,碰一下点餐。
图片
(3)从应用场景来看,支付宝“碰一下”持续面向多元化场景拓展。除在零售等领域外,支付宝“碰一下”还在门禁、智能货柜等领域探索。1)在门禁领域,支付宝联合绿城服务、饿了么推出“碰一下”开门。业主、访客、外卖员、快递员、家政等进入小区,都可以通过“碰一下”最快 3 秒完成登记-开门-入园,全国超过 3000 个绿城服务小区都将实现这项服务。2)智能货柜领域,“碰一下”开门搭载在嗨便利、新北洋等一系列品牌的智能柜产品中;此外,在智能快递柜领域,“碰一下”可以快速取快递。
(4)从推广力度来看,支付宝“碰一下”重金补贴,推广成效显著。1)顾客返现:消费者通过消费 3元以上的订单,使用“碰一下”支付,每笔订单可随机立减,最高可享受免单。2)商户奖励:a. 收银员每日签到后,每推荐客户完成 1 次支付宝碰一下支付即可获得1 笔实时现金奖励;b. 每成功推荐一笔支付宝“碰一下”支付,收银员将根据每笔有效交易按支付宝碰一下新老用户激励不同金额,活动期间天天可获得现金奖励。每日最多可获得300元赏金,每周最高可达1500元赏金。3)地推人员:垫付 199 元拿货,后期可按批次获得开机奖励和动销奖励,其中,铺设奖励约为每户 80 元,活跃奖励最高可到 384 元。此外,支付宝碰一下也支持信用卡、花呗等“超前支出”,其中官方会征收一定费率,而铺设设备的地推人员则可以从所有经过此设备的流水中得到万分之七的分佣。截至 2024 年 7 月,支付宝“碰一下”已在上海、成都、武汉、长沙、杭州、福州等 6 个城市展开,超过 2300 个品牌和商家率先接入。截至 11 月,已经覆盖了超过 50 个城市,超过 1000 个商场接入了此项服务。
支付宝强势推出NFC技术为核心的“碰一下”,即为了应对微信竞争压力,也是为了更好地拓展海外市场。在国内存量市场,支付宝“碰一下”有望与微信扫码支付、掌纹支付一较高低,应对国内支付市场竞争加剧,重塑国内线下支付市场竞争格局;在国外增量市场,支付宝“碰一下”更贴合国外支付使用习惯,支付宝有望获得更大海外增量市场。
(1)阿里腾讯大巨头支付“互通”,支付宝线下支付进一步承压。根据易观发布的 2023 年统计报告显示,在综合支付市场中,支付宝的市占率为 34.5%,位居第一,而微信支付29% 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在移动支付领域,支付宝的交易规模占比达到 54.5%,微信支付 38.8% 位居第二;在互联网支付领域,支付宝26.5%,微信支付为20.71%位居第二。自微信 2013 年进入市场后,支付宝市场份额从近 80% 下滑至 54% 左右。尽管支付宝在移动支付或者c 端支付领域仍然处于领导者地位,但是市场份额受到微信的挤压。9 月 4 日,阿里官方宣布,为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淘宝网、天猫计划新增微信支付能力,标志着阿里和腾讯两大巨头之间的支付,迎来世纪牵手。根据有关数据,支付宝在2023年的全年支付交易总额(GMV)约为150万亿元,同期淘天集团的GMV约8万亿,以此计算,该电商业务的支付交易额实际只占到支付宝全年GMV的5.3%。尽管支付宝仍是淘宝支付的首选支付方式,并且电商业务的支付交易额占比较小,但微信支付计入仍然对支付宝造成了一定的短期影响,比如市场份额以及用户支付习惯等等,移动支付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从支付 IT 新技术为切入口,应对行业竞争加剧成为支付宝的必然选择之一。
(2)始于支付、不止支付,“碰一下”有望成为支付宝破局的重要抓手。1)走出扫码。我国二维码支付率达到 92.7%,支付宝和微信作为两大巨头,均在通过创新支付方式实现突破,相继推出刷脸、刷掌等支付方式,均为形成规模化效应。此次,微信推出“碰一下”有望革新移动支付市场格局。2)走出支付。“碰一下”有望帮助支付宝在支付工具之外走出很大的空间,从场景角度来看,“碰一下”已覆盖商超便利、商圈综合体、餐饮、茶饮、烘焙等多个业态场景,“碰一下”作为用户新交互机新场景入口正在成为产业界的共识。从运营角度来看,如用户注册、会员积分、同一商圈复购联动等。3)走出手机。“碰一下”未来可能不仅仅局限于手机终端,有可能拓展至更多可穿戴设备,实现万物互联。4)出走国门。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已经发展较为成熟,尤其是 NFC 支付。支付宝“碰一下”更贴合国外使用习惯,有望在海外增量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三、NFC 支付发展正当时,潜在市场空间广阔可期
1.从移动支付发展历程看,新技术有望重塑支付市场竞争格局
第一阶段(1998-2009):探索阶段,得益于电子商务崛起,移动支付逐步兴起。PC 时代,线上支付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加速演进。为了解决网上购物支付安全性、便捷性需求,第三方支付公司作为中介方,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023 年,支付宝上线,创造性地解决了陌生人之间的信任问题,并在随后的几年中,稳稳占据了中国线上支付的头把交椅。2009 年,中国银联、中国移动着手研究移动支付并开启业务试点;支付宝推出移动端APP,我国移动支付逐步兴起。
1998 年,首易信支付成立,宣告我国首家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诞生;
2003 年,支付宝正式上线;
2005 年,中国银联和中国移动开展了对移动支付的研究,主要是基于NFC 技术的研究;
2009 年,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相继在一些省市内开展移动支付业务试点;支付宝推出移动端 APP;
第二阶段(2010~2017):全面普及,支付宝与微信基于流量优势以及补贴手段,形成移动支付“二分天下”的稳定竞争格局。随着iPhone 4 在全球方位内掀起手机革命的浪潮,智能移动时代来临,智能设备的革命性变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超级本等智能设备的出现)为移动支付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支付宝与微信相继推出扫码支付,并通过各类补贴将移动支付推向发展高潮,形成支付宝、微信支付“二分天下”的稳定竞争格局。扫码支付成为移动支付最主流的技术,引领全球移动支付发展。
2010 年,iPhone 4 在全球方位内掀起手机革命的浪潮,智能移动时代来临;
2012 年,支付宝推出扫码支付,打车软件成为扫码支付最先普及的领域;
2013 年,微信推出微信支付;支付宝手机支付完成超过 27.8 亿笔,金额超过 90000 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
2014 年,3 月支付宝条码支付以及虚拟信用卡业务被叫停;7 月二维码支付低调重启;
2015 年,三大运营商成为移动支付公司;
2016 年,经过春晚红包大战、打车等 O2O 大战以及线下场景抢夺之后,用户对于移动支付的心智和习惯基本建立,移动支付全面普及。
第三阶段(2017~至今):力争突破,新技术有望重塑支付市场竞争格局。移动支付市场竞争格局较为稳定,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双寡头格局明显,市场总分额接近 95%,但两者竞争仍然较为激烈。在此期间,双方均积极探索发展新技术、新模式,以求提升市场竞争力,重塑支付市场竞争格局。如支付宝的刷脸支付以及“碰一下”支付,微信支付的刷掌支付等,都试图改变用户支付习惯,争抢支付市场份额。
2017 年,银联携手个商业银行、支付机构等共同推出移动支付App“云闪付”。
2018 年,“云闪付”推出“碰一碰”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读取 NFC 标完成支付。
2019 年,支付宝刷脸支付正式上线。
2022 年,微信刷掌支付正式上线。
2024 年,支付宝“碰一下”正式上线。
2. NFC 支付技术发展正当时,终端设备基础与用户习惯具备推广条件
NFC 支付技术发展正当时,有望成为移动支付市场的破局点,角逐下一代支付方式。从移动支付技术发展来看,我国从 14 年以后,扫码支付占主导。随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分别推出人脸/掌纹等生物识别支付,鉴于终端改造成本以及隐私泄露顾虑等因素,均未规模化渗透、撼动扫码支付市场。NFC支付技术最早在 2003 年,由飞利浦和索尼两家公司共同研发,后来逐渐成为国外移动支付的主流技术。在我国NFC 支付技术因为支付标准之争、支付链条个环节协调困难而错过了最佳发展时机,扫码支付后来居上。当前,支付宝推出“碰一下”,市场和技术不断成熟、用户习惯不断养成的大背景下,有望掀起新一轮的“支付战争”。
图片
NFC 支持三种通信模式“仿真卡、读卡器、点对点数据传输”,其中,仿真卡和读卡器被用于支付场景。(1) 仿真卡模式,卡模拟模式下,NFC设备可以模拟成一张智能卡,如公交卡、门禁卡或银行卡等。此时,其他NFC设备或读写器可以将此NFC设备识别为一张智能卡,并进行相应的操作,如读取卡片信息或进行支付。中国银联“云闪付”推出的“碰一碰”就是典型的NFC 仿真卡模式。这种技术模式的缺陷在于标准较难统一,各厂商均各自玩各自的,卡模拟模式只提供自家产品使用,比如 Apple Pay 、Huawei Pay。
图片
(2) 读卡器模式,读写器模式下,NFC设备可以作为一个读卡器或写卡器,读取或写入其他NFC标签或智能卡的数据。这种模式在例如票务、支付和身份识别等场景中有广泛应用。为了打通平台壁垒,让不同系统的手机都能搞笑使用碰一下功能,具备跨平台兼容性的读写其模式是最优解。
图片
(3)读卡器+二维码模式。支付宝“碰一下”创新流程,结合读卡器+二维码模式,实现了安卓和苹果系统的统一。具体流程:1)将支持 NFC 的手机作为读写器,靠近读卡器并读取里面的支付信息;2)支付宝 App 将读取到的支付信息转化为二维码,这样就能绕开系统因读取到支付信息而强制调用“ Apple Pay ”这类特定支付平台的问题;3)跳转到支付平台完成操作。弊端在于相对于传统 NFC 支付模式,支付宝“碰一下”需要在有网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图片
3. NFC 支付产业链更为复杂,潜在市场空间广阔
NFC 支付产业链相对于扫码支付产业链、利益链更为复杂,涉及到手机生产商、芯片商、设备商、运营商、银行、收单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终端商户等。
(1)NFC 产业链上游主要是具备NFC 功能的硬件设备,主要包括面向用户的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以及面向商户的POS 终端等,主要包括手机生产商、芯片商、设备厂商等;
(2)产业链中游主要包括支撑NFC 支付功能实现的软件平台,如银联推出的“云闪付”推出“碰一碰”,支付宝推出“碰一下” 等,主体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等;
(3)产业链下游主要为NFC 支付各类场景应用,主体主要包括各领域的商户以及商户拓展代理服务商。商户拓展代理商在推动整个产业发展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图片
NFC 市场规模小,增速较大,未来可期。根据博研咨询数据,截至 2022 年底,中国 NFC 支付市场的交易总额已经突破 5 万亿人民币大关,同比增长超过 30%。公共交通领域贡献了约 1.2 万亿元,餐饮零售业务紧随其后,达到 1.1 万元。根据易观千帆数据,随着消费市场逐步复苏,移动支付市场逐步企稳,2022 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为 309 万亿元,2023 年交易规模达到 346.2 万亿元,同比增速达到 12.0%。其中,2022 年中国线下扫码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为 51.47 万亿元,2023 年中国线下扫码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为 58.2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3.09%。以 2022 年数据为参考,当前线下扫码支付市场仍然是主流,NFC 支付市场规模仅为扫码支付的十分之一,市场规模仍然较小,但增速高于扫码支付市场,未来成长空间可期。
图片
四、投资建议 
在 NFC支付终端、用户习惯逐步成熟的大背景下,支付宝“碰一下”创新融合 NFC 与扫码支付技术,精准挖掘线下支付需求,有望重塑国内线下支付市场竞争格局,并在海外增量市场争夺战中取得竞争优势。NFC 支付终端、收单以及商户增值服务等产业链环节有望受益,建议关注相关标的。
图片
(1)宏观经济承压风险:当前宏观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消费复苏或不及预期,将直接影响第三方支付行业景气度提升。
(2)行业监管政策趋严风险:近年来,严监管成为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对行业参与主体/业务流程/交易权限等方面经行了全方位的规定,对行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监管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或将给行业带来短期阵痛以及不确定性等风险。
(3)市场竞争加剧风险:“96 费改”之后,收单业务收费模式由固定费率改为市场化定价,行业平均费率由持续下降的趋势,导致行业费率远低于国外平均水平。尽管行业提费已经成为大趋势,但存在行业重新迈进“卷价格”的风险。
(4)支付宝“碰一下”推广不及预期风险:支付宝“碰一下”推广成效是 新一轮 NFC 支付技术是否能重塑线下支付市场竞争格局的关键。如果支付宝“碰一下”推广不及预期,NFC 支付可能存在难以规模化应用的风险。
图片
应瑛:中信建投证券计算机行业首席分析师,伦敦国王学院硕士,5年计算机行业研究经验。2021年加入中信建投,深入覆盖医疗信息化、工业软件、云计算、网络安全等细分领域。
图片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金融IT系列报告:支付宝强势推出“碰一下”,NFC支付有望带来支付市场新变量》
对外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9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应瑛 SAC 编号:S1440521100010
研究助理: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