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茜 通讯员 方序 陈丹 凌立勉
【编者按】“建设世界一流医院”,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在新时代中给自己的命题和目标。
优秀的人才,强大的团队,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发现,让技术创新和效率医疗落地开花。
他们领航,深耕常见病、突破疑难症;他们探路,让顶尖先进诊疗“利器”服务精准医学;他们攀登,从临床发现问题,让科研再次推进临床。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为了支持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浙大二院安徽医院的建设,浙大二院大肠外科主任医师王建伟每周都需要杭州-蚌埠两地来回奔波。
周日晚上8点多,刚结束完一天的会诊,他坐上了回杭州的高铁,周一的门诊工作已经排满了。
“患者是不分地域的。面对疾病,他们的无助,只有医者能解。”王建伟说。
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杂症患者,都慕名找到浙大二院,找到大肠外科。王建伟很自豪地说:“我们力争成为疑难杂症的终结者!”
王建伟 医院供图
肠癌恶化只剩70多斤
准备三套预案应对手术未知
59岁的胡大哥(化名)个头不高,人很清瘦,但是干起活儿来一点都不马虎。
今年春天开始,他每天跑卫生间的次数增多了。“吃多少排多少,人也越来越瘦。”
当他的体重降到只有70多斤时,大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到当地医院进行检查,初步结果显示,胡大哥得的是巨大横结肠肿物浸润周围器官。受当地条件限制,他去上海多家医院求医,都因病情复杂“婉拒”了他。
在省内外多家医院辗转3个多月,胡大哥消瘦贫血,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在家人的陪伴下找到了浙大二院大肠外科主任医师王建伟。
CT检查结果显示,大肠共有三处肿瘤,一处在直肠,一处在结肠肝曲,一处在回盲部。其中结肠肝曲癌处在“三岔口”,紧挨着十二指肠和阑尾。正常的消化顺序应该是食物-十二指肠-小肠-大肠,最后成为粪便排出。但是肿瘤的突然出现堵住了小肠到大肠的“通路”,让原本顺流而下的过程出现了“短路”。
“想象一下,每天胆汁、胃液、胰液等上千毫升的消化液流经这个三岔口,压力巨大。同时,肿瘤的出现会导致肠梗阻,容易出现内瘘。”王建伟说,这就意味着,所有营养不良的症状都会出现在这个患者的身上。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胡大哥的预期寿命只有8个月。
肿瘤切除术,必须做!可是,“如何做”成为了需要讨论的话题。
胡大哥的“底子”太差了,人体在缺乏必要营养的基础上手术,不仅面临着高的感染风险,术后愈合也深受影响。所以首当其冲地要给胡大哥做“预康复”,经过了两周的营养支持治疗,胡大哥体重长了十多斤。
在此基础上,腹部大手术开始了。“因为有不少未知情况,所以我们开腹就像‘开盲盒’一样。好在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形成了三套不同的预案,不仅解决了内瘘的问题,联合切除脏器还彻底切除了肿瘤。”王建伟说。
经过了三个月的辅助性化疗,胡大哥的生活回到了原轨迹。他高兴地说:“能把吃的饭转化成能量,这种感觉可太幸福了。”
死亡率第二大的癌症
为患者提供高效精准的治疗
人体的腹腔就这么大,却蜿蜒着将近10米的肠道。
万病之源,始于肠道。随着人类饮食习惯的改变,肠癌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而其死亡率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癌症。
“虽说肠癌的高发年龄是60~70岁,但是如今发病率覆盖了全年龄段。”王建伟介绍,他曾为一名17岁的早发肠癌患者做过手术。
任何一名外科医生,都希望手术能“顺风顺水”。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以及疾病的复杂多样性,对外科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王建伟说,这是一场“升级打怪”的修行,越到后面难度越大。“浙大二院一直以外科见长,我们是传承了老一辈的技术和精神,绝不轻易放弃任何一名患者。”
浙大二院大肠外科,是中国大肠癌筛查事业发源地,中国大肠癌综合诊治(MDT)示范中心,中国结直肠外科国际培训学院(ICSTAC)所在地。科室以接治难病、重病、复杂性疾病、复发性疾病、高龄病人、伴有基础疾病的大肠癌病人等的外科手术为己任,在省内最早全面开展大肠癌腹腔镜手术,腹部无切口大肠癌手术。目前科室广泛开展的机器人及腹腔镜大肠癌微创手术,直肠癌超低位保肛手术,以及大肠癌肝转移,腹膜转移癌腹腔热灌注等综合治疗,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同时,为了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不断改进创新技术,开展免放疗的直肠癌新辅助研究(PSSR)、保留回盲部的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研究(LISH)、热灌注化疗预防腹膜转移研究(SHIP)和(自体)肝移植治疗不可切除的肠癌肝转移研究,旨在通过科学研究为肠癌患者提供世界水准的治疗。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