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泥水”中诞生的大国工匠,他为上海新型产业工人打样儿

图片

图片

作为亚洲最大的污水处理设施,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名副其实。仅其污泥二期干化焚烧车间就布满密密麻麻的管道,整个空间宛如一座“管道森林”。

杨戌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车间主任,对车间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40岁出头的他,有超过一半的时间都在这里与污水污泥处理打交道。

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并不能满足这位充满激情的技术人员。杨戌雷长期扎根一线,带领团队不断突破污水和污泥处理技术的边界,攻克了一系列“卡脖子”问题。从一名普通工人起步,他逐步成长为行业内的专家,荣获“上海工匠”“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还成为“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是全国生态文明领域首个“大国工匠”。

冲破“污泥围城”困境

在同事们眼里,杨戌雷是位敢想敢干的“铁人”。

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每年处理的污水有11亿吨,相当于83个西湖年蓄水量,还会产生大量污泥。20世纪90年代,上海污泥处理以填埋为主,到了21世纪初,“污泥围城”困境愈发凸显。

2011年,白龙港污泥处理工程建成调试。这套系统从德国引进,由8套污泥消化系统、3套干化系统、26套深度脱水系统组成,是当时国内首例消化、干化、脱水全链条世界级“巨无霸”污泥处理中心。年仅29岁的杨戌雷承担起了它的调试和接管工作。

当时,污泥处理车间的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手,原以为担此重任的是位老法师,没想到竟是如此年轻的一位技术人员。

年纪轻轻挑大梁,意味着要面对巨大压力。污泥处理团队100多人,平均年龄只有26岁,对这套“洋设备”非常陌生。听到国外设备专家说“Yang is a baby”,杨戌雷感到很不甘心,下决心要吃透新设备。

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掌握该系统,杨戌雷夜夜挑灯,翻阅图纸,争分夺秒地学习运行原理。时间最长的一次,为了能时刻了解设备运行状况和调试进度,他在厂里一住便是两个星期。几千根管道他几乎都亲手摸过、审视过、研究过,一幅幅复杂的工程系统早已印刻在他的脑子里,他带领团队以最短时间全面接管污泥三大系统。

设备运行一年之后,外国专家来到厂里回访。他们惊讶地发现设备不仅运行工况良好,甚至杨戌雷团队还优化改良了设计上的不合理之处,纷纷表示肯定。

多年来白龙港厂污泥焚烧系统稳定运行,杨戌雷领衔的污泥焚烧车间年处理量16万吨,占上海污泥处理量的三分之一,有效缓解了上海水环境治理中污泥出路问题。

解决卡脖子问题

有段时间,污水处理车间的同事发现,一个来自其他车间的年轻人总爱往这里跑,跟着大伙儿一起学习,一问才知道,这个年轻人就是杨戌雷。

“污水处理是一个大系统,把其他系统搞明白了,对本职工作很有好处。”杨戌雷说。在他的办公室里,至今摆着厚厚一摞笔记本。这是杨戌雷的随身笔记,上面记录着他实际工作中碰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到了休息时间,他逐一研究,根据实际工况破题。

做学习型产业工人,是杨戌雷一直以来的追求。不断地学习,让杨戌雷有了很强的创新能力。

过去,国内的污水处理设备主要依赖进口,技术被国外垄断,存在价格昂贵,维修成本高、周期长等痛点。通过探索国内首创的“全封闭式+顶部引流”的技术路径,杨戌雷彻底避免泄渣过程中粉尘外溢,花了10万元就替代了国外近800万元的改造方案。在全国范围内,这一项目形成了可复制和推广的进口设备国产化成功案例,在上海中心城区的所有污水处理厂实现了100%覆盖,项目成果还申请了国家专利。

从跟跑到领跑,是杨戌雷的目光聚焦之处。白龙港污水厂作为世界污水处理量最大的污水处理厂之一,在国际大型污泥处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上,具备得天独厚的平台优势和研究基础。

他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带领团队攻克了一批依赖国外进口设施设备“卡脖子”问题。针对进口薄层干化设备价格昂贵、技术垄断的问题,他牵头完成国产化主机研发、系统设计与生产验证,形成国内首套市政污泥薄层干化设备,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2023年,杨戌雷领衔研发大型污泥处理系统关键技术,提质增效又规避了风险。在市科委立题的低碳处理前沿技术研究中,他为未来污水厂低碳工艺实施路径提供了借鉴。“未来污水处理厂”模型已于2023年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上展示。

青年技工“领航者”

在工作中,杨戌雷格外重视团队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受到高度重视。污水污泥治理是保护水环境的最后一道防线,已然成为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2023年,“戌雷学院”应运而生。学院在减污降碳、无废工厂、安全韧性等9个方向13个领域的污水污泥前瞻性研究对每一位职工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戌雷学院”的首席讲师,他不仅技术上倾囊相授,而且只要发现一个好苗子,就为其提供成长进步的平台。

处理污水污泥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当前国内还缺少此类人才的职业认定和发展规划。为帮助更多年轻人在这一行立足,杨戌雷利用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编写了污泥运行相关技术规程,以及《污泥处理工》国家职业资格教材,填补了国内污泥工种教材的空白,打通了职业上升路径。

在杨戌雷的言传身教下,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培育了1名高级技师,14名技师、49名高级工等一大批紧缺技术骨干,多人次荣获上海工匠、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