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刚刚结束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强调,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持续推进科技“突围”工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过去这一年,内蒙古以非常之举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构建以科技“突围”工程为核心的创新布局,在哪些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又有哪些创新项目成为推动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系列新闻述评《北疆新活力》第三篇《科技“突围”,创新型内蒙古加速奔跑》。
在11月28日举行的鄂尔多斯新能源研究院成果发布会上,最新发布了5项科技前沿成果及产品,涵盖了智能车辆、绿色氢能、智慧能源三大新能源领域,充分展示了鄂尔多斯市在科技创新和政产学研成果转化应用方面的前沿实力。
2024年,鄂尔多斯市在内蒙古率先出台《科技“突围”工程实施方案》,统筹规划制氢、储运、消纳等环节,零碳机场、“车能路云”关键技术、高级智能化矿山等多个重大项目有序推进,绿氢产业集群逐步完善,力争到2030年底前绿氢制造规模将达到100万吨/年,“北疆绿氢城”新路子越走越实。
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卜建斌:按照自治区让鄂尔多斯当好科技突围主引擎、排头兵的要求,我们将以科技“突围”八大行动为抓手,加快形成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的科技成果,为鄂尔多斯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元泰能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洋洋:鄂尔多斯地区特别适宜于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该地区拥有丰富的风能和光能资源,同时下游市场具备相应的消纳能力。我们期望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零部件应用于大规模的风能、光能发电以及制氢项目中。
走进位于通辽市的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公司总工程师邢界红正在带领团队进行蒙药产品的改良型新药研究。针对长期以来蒙药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落后、蒙药汤散剂品质不均等问题,今年,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助力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争取到2024年通辽市科技“突围”工程首批“揭榜挂帅”项目——蒙药改良型新药研发项目。项目启动实施后,针对已上市的蒙药品种开展关键性技术研究,破解阻碍蒙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卡点瓶颈,实现蒙药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创新,进一步推动蒙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邢界红:除了企业自身的投入,各级政府支持力度也非常大,我们的科技“突围”项目获得了通辽市的科技资金支持300万元,有力促进了项目顺利开展。
内蒙古部署科技“突围”工程以来,聚焦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稀土、氢能、特色乳业、光栅大科学装置等首批“4+1”个突围点位“一揽子”启动36项重大攻关任务,总计投入28.17亿元。集聚11位院士领衔的19个专家团队牵头组队开展攻关,同时依托怀柔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42家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及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参与攻坚,大青山实验室、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牵头承担重大任务。
一年来全区上下锚定内蒙古有资源、有优势、有希望、打造成新质生产力的领域集中发力,推动形成多点“突围”的攻坚局面。稀土12条示范线快速推进,其中“生物可降解稀土改性专用料”等9个项目已完成技术研发。乳业方面开发出1种婴儿特医食品国产蛋白水解酶,突破雀巢相关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垄断,突破了高活性乳酸菌产业化“卡脖子”难题。储能和新型电力系统点位方面,完成特高压直流系统拓扑构建和可再生能源基地电源优化配置2项关键技术研究,为绿电高效送出与可靠消纳奠定基础。氢能点位方面,开发新型电解水制氢催化剂,大大减少贵金属70%以上,大大降低制氢成本。
今年前10个月,内蒙古财政科技支出达到107亿元,高于去年全年支出42.7%。基础研究投入增幅保持在30%以上。2024年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1117个项目,资助总经费达1.2亿元,立项数和资助金额均创历年新高。今年,内蒙古还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院士工作站备案管理办法》,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工作容错免责清单(试行)》,各部门、盟市和高校院所出台科技创新相关政策文件80余项,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尽职容错免责机制,为科技创新领域“减负松绑”,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院士资源助力内蒙古创新驱动发展。
放眼北疆大地,内蒙古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创新活力勃发奔涌,内蒙古正铆足劲赶超,在新征程上,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内蒙古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文韬:坚决扛起科技创新这个重任,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进一步完善科技“突围”攻坚机制,进一步提升“蒙科聚”创新平台综合效能等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强调,“六个工程”对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支撑性、牵引性、撬动性作用,必须继续用力抓下去。瞄准科技“突围”点位持续攻坚,抓好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努力实现多点开花。要大力发展新能源,狠抓开发建设、储能扩量、就地消纳、装备制造,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持续推进科技“突围”工程,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聚焦办好两件大事,一往无前闯新路、进中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望科技创新,更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
2024年6月,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和平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2月张和平教授及带领的团队自主研发的5株功能性乳酸菌菌株所有权及其知识产权成功进行转化,转化总金额达2000万元,创造了内蒙古高校单项转化合同的最大金额记录。
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永胜表示,内蒙古农业大学切实发挥好学校教育、科技、人才优势,为内蒙古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源”。
陈永胜:致力于打造草学与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一流学科;集中力量于“五大任务”,充分利用京津冀蒙高校联盟、农科联盟的协同效应,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及产业化进程,着力解决内蒙古在农业、畜牧业、林业、水利、草业、乳品业、沙漠治理等行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努力成为科技“突围”工程的先锋。
内蒙古电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海峰表示,电力集团将在科技创新上持续加大投入,助力内蒙古能源电力产业创新发展。
张海峰:以创建怀柔实验室内蒙古基地、大青山实验室建设为引领,深化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以及头部能源企业院士专家团队合作,在产业链创新链上取得突破,助力自治区打造全国能源领域科技创新高地。
当前,内蒙古正在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科技创新环境,吸引和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激发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创新活力。内蒙古台特约评论员,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总经济师司咏梅认为,科技“突围”是内蒙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积累和持续投入。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创新,通过科技“突围”工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内蒙古的长远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司咏梅:为了解决科技创新不足、产业配套薄弱等关键问题,内蒙古自治区采取了非常规措施推进科技创新,启动了科技“突围”工程,并加速构建以该工程为核心的创新体系。一次性启动了36项重大科技攻关任务,采取了“揭榜挂帅+龙头企业转化”“定向委托+重大科创平台攻关”等多种协同模式,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对于科技创新中的13种情况,实行容错免责政策,为科研试错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实施这些有力措施,科技“突围”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多项关键科技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到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将继续推进科技“突围”工程,聚焦关键科技“突围”点持续努力,确保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力求实现多点开花。这一系列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重大举措,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实际情况相契合,对于内蒙古开辟新的发展路径、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要实现科技的“突围”,还需精心策划,将科技研究与经济建设的具体项目紧密结合,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解决科技创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两张皮”问题,实现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
编辑:冯佳妮
审核:刘 璐
声明:奔腾融媒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奔腾融媒 新闻广播》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