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辱》:在开阔的语境里触及价值观的对冲

图片

巴基斯坦裔美国剧作家、小说家阿亚德·阿赫塔尔1970年出生于纽约市史泰登岛,后随家人前往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生活。高中时期,阿亚德对文学和戏剧萌发出强烈兴趣,考入布朗大学主修戏剧和宗教专业,并开始参演及执导学生戏剧作品。本科学习期间,阿亚德被彼时在世界范围内创作非常活跃的戏剧大师耶日·格洛托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吸引,毕业后前往意大利与格洛托夫斯基共同工作了一年,担任其助理。回到美国后,他考入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电影导演艺术硕士学位。

阿亚德的父母都是医生,他们于20世纪60年代离开巴基斯坦前往美国,寻求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作为第二代穆斯林移民,阿亚德尽管生在美国、长在美国,但始终需要面对所有二代移民都不得不面对的困境:与生俱来的根源文化是距离自己颇为遥远的回响,日常生活所处的美国本土文化却将其视为异族。而在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这种撕裂感加剧和凸显。

《蒙辱》:对双重身份的研究和理解

2012年,在经过数部电影长短片的编剧、表演工作,以及若干未正式上演的戏剧剧本的反复磨砺后,时年41岁的阿亚德厚积薄发,终于将自己第一部正式制作的剧目《蒙辱》(Disgraced)带到美国观众面前。阿亚德在采访中提到,自己花了十年时间,来研究和理解自己的双重身份,并将其转化为这部作品。

《蒙辱》的故事发生在“9·11事件”十年后的2011年,纽约上东区一处宽敞的豪宅中。豪宅的主人阿米尔是一位出生在美国、成长于虔诚穆斯林家庭的巴基斯坦裔二代移民。他的白人妻子艾米丽是一位事业正处在上升期的画家。阿米尔依靠自己的不懈打拼,在法律界崭露头角,成为曼哈顿一家大律所的并购业务律师,距离成为合伙人仅一步之遥。阿米尔在公司里小心地隐藏自己的出身,生活中也远远逃离穆斯林家庭的影响,竭力在社会阶梯中向上攀爬。然而在侄子亚伯的央求和艾米丽的坚持下,有一次他以个人身份出现在法庭上,为无辜受难的教区领袖辩护,这使得他的出身被公司高层发现。就在局面越来越复杂之际,阿米尔律所里的黑人同事乔里和她的犹太丈夫、美术馆策展人艾萨克来到阿米尔家中做客。这一场原本只是阿米尔试图帮助艾米丽举办画展而召集的晚宴,却在四个来自不同种族、宗教和文化背景的人的激烈碰撞中,走向了无法挽回的颠覆性局面。

作为剧作家的处女作,《蒙辱》获得了相当惊人的成功。2012年1月底,该剧由美国戏剧公司制作,于芝加哥进行首演;同年10月,转入纽约外百老汇,于林肯中心剧院上演两个月,获得了场场售罄的骄人成绩和评论界的普遍认可。2013年,《蒙辱》相继斩获普利策戏剧奖和奥比奖(外百老汇戏剧奖)最佳剧作奖,进一步助力这部戏走向更大的舞台。2013年5月,该剧进入伦敦外西区,于布什剧院演出一个月,2014年10月进入百老汇,于莱塞姆剧院连演四个多月,并于2015年获得托尼奖年度最佳戏剧奖提名。

一部讲述美籍穆斯林生活的戏剧,能够获得更多非伊斯兰文化背景的观众的喜爱和广泛共鸣,很大程度上说明剧中涉及的诸多议题,不只与穆斯林生活、移民和种族问题相关,同时也触及每个人都会面对的对自我身份的内向拷问、这种拷问所导向的持续的自我抗争,以及这一切对日常生活和亲密关系的影响。

《无形之手》:资本、金钱和信仰的纠缠

2014年2月,阿亚德推出的第二部剧作《谁&什么》(The Who & The What)依然延续了他在《蒙辱》中的思考,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美国亚特兰大的穆斯林家庭中爆发的内部战争。这部戏再次获得欧美观众的广泛认可。

2014年11月,阿亚德的第三部长剧《无形之手》(The Invisible Hand)在纽约戏剧工作坊首演。这部剧名直接引用了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写在《国富论》中,后用来指代资本主义完全竞争模式的用语,直白地表露了该剧想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在人物的选择上,阿亚德依然挑选了他持续关注的穆斯林群体,故事背景及主要场所也依然围绕着巴基斯坦、伊斯兰信仰展开,但作家另外一个极为感兴趣的议题开始成为剧目更为显眼的支撑点——资本与金融市场。

剧中主人公、美国期货交易员尼克,阴错阳差地被巴基斯坦某激进宗教组织绑架,眼见被赎无望,尼克开始用自己长期从事巴基斯坦期货交易的经验来换取生存希望。随着大宗期货交易让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账目,组织内部的斗争却日益激烈起来,尼克发现自己卷入其中无法脱身。资本、金钱和信仰纠缠在一起,组织原本带领巴基斯坦人民迈向更美好生活的承诺变得越来越可疑,组织头目的个人利益逐渐膨胀。最终一次内部政变打破僵局,尼克终于被释放,但他带来的资本市场操作指引,却将继续深刻地改变这里原本就已非常复杂的地区形势。

《无形之手》给阿亚德带来了第二个奥比奖最佳剧作奖,以及纽约外围评论人协会奖约翰·加斯纳奖。但更重要的是,它进一步打开了阿亚德在关注种族和身份认同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创作方向。

《垃圾》:涉及诸多议题的史诗性作品

经过大量阅读、原型人物采访、查阅历史资料等积累后,阿亚德于2016年向观众和戏剧界交出了《垃圾》(Junk)。这部有着12位主要角色、十余位次要角色、数十个不同场景,演出时长将近三小时的体量庞大的剧作,上演后被评论界认为是具有莎士比亚历史剧气质的史诗性作品。剧名语义双关,既指代垃圾债券,也影射其中人物的观点,而它上演时另有一个副标题——“债务的黄金时代”,直接点明本剧核心观点。

剧中的核心人物罗伯特·梅尔金,是一位魅力十足、果决勇进的投资银行垃圾债券交易员。剧情开始时的1985年,罗伯特刚刚登上《时代》周刊封面,一时风头无两。他被认为是“美国的炼金术士”,能够点石成金,将债务转化为融资手段,给投资人带来巨额收益。罗伯特联手通过恶意收购来掠夺企业管理权的伊斯雷尔·彼得曼,试图借由垃圾债券融资,收购美国传统工业巨头——已陷入经营危机的钢铁大亨埃弗森钢铁联合集团。罗伯特想要的也并非是得到公司制造钢铁,而是将其进一步包装成融资资本,带来更多利润,甚至改变美国资本界的“游戏规则”,重塑整个世界。为达成目的,他不惜使用暗箱操控股市、内幕交易、违规信息披露等非法手段。一番惊心动魄的商战争斗后,罗伯特最终成功收购埃弗森钢铁,却也被自己不断膨胀的野心拉进谷底,锒铛入狱。

作为阿亚德第一部,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没有任何穆斯林角色的戏剧作品,《垃圾》在更为开阔的语境里触及了资本、欲望、新旧价值观的对冲、当代社会对财富无止境的追求与崇拜等诸多议题,而他始终密切关注的种族与自我认同问题,在这部戏里则是通过犹太裔、亚裔、非裔、意大利裔、爱尔兰裔等其他族裔角色加以延伸和展开。

《垃圾》2016年8月在加州拉霍亚剧院首演,2017年11月进入百老汇,在薇微安·贝奥蒙特剧院连演77场。2018年该剧获得爱德华·M·肯尼迪戏剧奖,以及托尼奖年度最佳戏剧奖提名、外围评论人协会奖百老汇杰出新剧奖提名。

作为一位仍处于创作旺盛期的剧作家、小说家,阿亚德始终保持着自己对世界的敏锐观察,以及对探索具体问题的不懈坚持,让人有理由相信未来他将给观众和读者带来更多惊喜。

(作者为戏剧编剧、导演)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陈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