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罕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同心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赛罕答卷

走进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放眼望去,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交通干线畅达八方、河流湿地碧波荡漾……一座产业兴旺、生态优美、极具魅力的活力之城,让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

前不久,赛罕区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共同现代化试点地区之一。据介绍,近年来,赛罕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紧扣内蒙古自治区两件大事,锚定“区内再进位、国内争百强”,加强经济交流合作,树立三年内实现“四个千亿”“五个第一”的目标,探索实践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推动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顺利开局起步。



巩固基石 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

助力各族群众共同走上致富路
赛罕区坚持乡村振兴,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展现更大作为,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大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内核驱动”和“最强引擎”,聚焦农区“两横三纵”交通主线打造5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22个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村,打造“赛出石榴红,共富产业示范带”,辐射带动沿线50余个村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乡村振兴之路。

图片

嘉仕数智农场
依托牧场、种业等资源,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及采摘特色农业产业,开展南瓜节、西甜瓜节、采摘节等庆丰收活动,“赛罕南瓜”“蒙呼赛”小杂粮、“赛音玫珑”网纹瓜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持续壮大。打破传统销售渠道限制,实施产销一体化,通过联结专业合作社,打造电商平台,采用“线下展示+电商直播”助农新模式,以多角度、多平台对特色产业等进行宣传展示,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量。以产业带动就业,培育万鑫、健芯、硕丰等农牧业龙头企业35家、规模化种植基地45个、家庭农牧场479家。围绕“农业+科技”,打造1800亩数字农业示范区,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乡村创新港项目,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嘉仕数智农场成为引领内蒙古自治区数智化设施农业的标杆。打造4.5万亩高标准农田,马铃薯数字化种植示范基地、中化现代农业无膜滴灌项目启动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田园综合体嘉年华项目正式签约,农业生产和管理向“智慧化”转变,助力各族村民共同走上致富路。大力建设和美乡村,持续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创建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推动涵养文明新风,文明乡风焕发新气象。

产业领航 绘出经济发展“上扬线”

助力民族地区经济迈上新台阶
赛罕区聚焦产业培育,立足资源禀赋,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构建金山高新区和金桥“双创”产业园相互赋能,航天开发区与北斗产业园东西联动的“两区两园”发展新格局,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图片

金山开发区园区
在金山开发区,中环、赛盛、协鑫三家企业引领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强势崛起,中芯富晟封装项目落地建设,布局半导体全产业链,金山高新区正在朝着千亿级产业园的目标阔步前进。航天经济开发区布局“一区六园”,锚定发展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和北斗应用三大方向集中发力,成功获批进出口保税资质,建设内蒙古首个低空经济产业园,率先打造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先行区,助力北疆低空经济乘势起飞。
在金桥“双创”示范园、北斗应用产业园,新质生产力为发展注入新动能。2024年,金桥“双创”示范园打造内蒙古首家“智改数转”创新融合中心和人工智能人才应用实训基地,推动科技突围向“新”而行。北斗应用产业园正式投用,27家研发应用企业陆续入驻,赋能高端产业集群发展,抢占北斗应用和商业航天产业新高地。
赛罕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公布“蒙速办一次办”联办事项382项,“一表通”作为内蒙古自治区试点,被国务院办公厅作为典型案例全国推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势能加速壮大。

普惠共享 织密民生福祉“保障网”

助力构建和谐团结幸福家园
赛罕区将补齐短板、强化弱项,作为实现共同富裕和整体进步的前提,坚持以补短强弱为导向,做好建设规划,构建现代化城乡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城市更新,打通断头路26条,畅通微循环。
图片

赛罕区青年社区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便民市场、停车场,实施温暖工程“2.0版”对辖区供热管网进行全面改造。
赛罕区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推进各项民生工程,让各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不断织密民生福祉“保障网”,让各族群众拧成一股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园。
赛罕青年社区作为首府地区首个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十万各族大学生、五万产业工人留呼工程和丁香扎根计划,营造互嵌式就业环境;借助京蒙协作“教育倍增计划”,引入首都师范大学和北大金秋两家知名教育品牌,推动内大附中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联盟办学;持续打造通用技术集团内蒙古心脑血管医院,链接北上广先进医疗资源,推动建设高端体检中心;497个小区全部启动实施“温暖工程”,惠及18.3万户居民,覆盖5175万平方米供热面积;45个老旧小区改造和涉及2.97万户的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程稳步推进;更新城市燃气管道16.8公里;提升改造口袋公园200余处,绿道50公里……
一项项民生工程的顺利推进,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见效,不仅满足了各族群众多元化需求,更是构建起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

品牌赋能 绽放北疆文化“新活力”

助力搭建交往交流交融连心桥
近年来,赛罕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打造具有赛罕特色的“北疆文化”品牌,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图片

“传承中华文脉 弘扬北疆文化”惠民演出
依托丰富的博物馆与文物资源,赛罕区谋划打造北疆印象文化艺术中心,推进认证丰州故城博物馆,启动建设蒙药香非遗文创产业园,积极探索文化赋能、产业振兴的新路径。
赛罕区把满足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理响赛罕话北疆”理论宣讲品牌,开展“遇鉴赛罕·北疆文化大讲堂”活动,创作《情系北疆》《北疆文化 赛罕印记》等各类文艺作品,全面展示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
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面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为主题,采取“主场活动+8个专项领域活动+11项主题活动”的方式,线上线下联动开展“八进”活动1000余场。
打造“赛出石榴红·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品牌,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卡通形象大使“赛宝”“罕宝”,充分借助城市大屏、宣传栏等载体,多渠道、持续性宣传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涌现出的模范典型人物,用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首部历史文物纪录片《文物中的赛罕》点击量突破100万次,打造完善“塬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助推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生态添彩 打造美丽家园“绿图景”

助力开启生态文旅融合新篇章
近年来,赛罕区坚持“生态修复、绿色共享”的理念,以生态工程建设和农文旅融合为抓手,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让各族群众共享生态宜居的美好生活。组建“大生态”综合指挥调度监管平台,高效推动各类生态问题整改。实施大黑河郊野公园、八拜湖等绿化项目2145亩,推进1.17万亩“三北”六期工程退化林修复。

图片

大黑河景观带

按照全市构建“一廊·两轴·三带”文旅思路,打造大黑河生态旅游带,修复种植了45万多平方米的花草,进一步丰富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廊道,串点连线马鬃山滑雪场、蒙游记、云羡、湖湾林舍等26个文旅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玩,带动了民宿经济、露营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同时,赛罕区农文旅商融合发展初见成效,新建和提升胜道博岳卡丁车、嘉仕园中缘、蒙药香非遗文创产业园等项目,大黑河生态旅游带品质升级。黄合少镇西五十家村丰州驿田园综合体、美岱村园游康养综合度假区等5个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马鬃山旅游度假区申报为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金桥数字文化产业园申报自治区级文化产业园,药香制作技艺非遗工坊和“马家精点心”非遗工坊成功申报自治区级非遗工坊。
赛罕区将持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对标“新要求”,聚焦“闯新路”,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通讯员/纳钦、王璐璐、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李存霞

编辑/乌仁格日乐  初审/宋塔娜

复审/牛   婧  终审/王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