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船、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珠海云”、中山大学天琴测距台、2021年进入高考题的“阿者科计划”……这些都跟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密切相关。
2024年,是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建设25周年。“回顾25年的发展历程,珠海校区与珠海共生共荣,是校地合作的结晶,是中国高校异地办学的典范,被誉为 ‘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杰作’。”12月27日,中山大学在珠海校区举行媒体见面会,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在会上介绍了珠海校区25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珠海校区给中大带来三个“新”
1999年9月,珠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签署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协议书,拉开了中大珠海校区建设的帷幕。
2000年1月,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中山大学建立珠海校区。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珠海校区就完成了校园基础建设,于2000年9月迎来了第一批本科生。中大珠海校区的建设,也结束了珠海没有大学的历史。
“回顾25年的发展历程,珠海校区与珠海共生共荣,是校地合作的结晶,是中国高校异地办学的典范,被誉为 ‘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杰作’。”高松说。
在高松看来,珠海校区对中大的重要意义可以用三个“新”来概括:
——拓展了办学新空间:珠海校区是中大在南校园之外的第一个新校区,大大拓展了办学空间,中大在此布局建设新的学科和院系,成为如今中大“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的重要基础。
——增添了发展新活力:中大发挥珠海的区位优势,立足湾区、联动港澳、面向世界,不断推进国际化开放办学,增强资源汇聚能力,为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搭建了服务新平台:珠海校区是中大服务珠海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服务广东走在前列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依托。中大主动将校区的成长融入珠海的发展中,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式为地方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读书治学的好地方”,现有全日制本科生8600多人
“今天的珠海校区依山面海、幽雅清净,建筑宏伟、设施一流,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中大校长高松说。
虽然是异地办学,但中山大学始终坚持珠海校区同质化办学。用高松的话来讲,就是人才培养理念和质量与其他校区保持同一水准。“中山大学在全国各地本科招生,不论广州校区、珠海校区还是深圳校区,都使用同一个招生代码。”
截至2024年12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全日制本科生人数有8600多人,办学本科专业33个,2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另外9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理学专业入选国家首批“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海洋科学专业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中大珠海校区沙盘
中大还根据校区发展规划及学科布局调整情况,为服务珠海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扩大研究生规模,提升培养层次。珠海校区现已布局50个学位点,35个一级学科(其中33个博士一级学科,2个硕士一级学科),15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8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截至2024年12月,珠海校区在校研究生人数已达到6600多人,其中硕士生4500多人,博士生2100人。
高松透露,珠海校区选择就业的毕业生近八成前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先进制造等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工作;超七成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建设一批“国之重器”,探测引力波,赴北极科考……
近年来,中大珠海校区发挥珠海接天临水依山傍海的环境区位优势,聚焦深海、深空、深地、深蓝,打造了大海洋学科专业集群、电子信息学科专业集群,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
在珠海校区背后的凤凰山顶,矗立着中山大学天琴测距台站。“天琴计划”是罗俊院士于2014年提出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预期于2035年前后在约10万公里高的地球轨道上,部署三颗全同卫星构成边长约17万公里的等边三角形星座,建成空间引力波天文台。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迈向“深空”的探索步伐愈发坚定。
面朝大海,近年来,珠海校区更是加快了走向“深海”的步伐。
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珠海云”
12月26日,在珠海高栏港码头,记者踏上了一艘造型优美设施先进的船舶“珠海云”——这是南方海洋实验室研发的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除了“珠海云”,珠海校区还拥有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高校首艘极地破冰科考船——“中山大学极地号”,建造测试工作保障船“香洲云”和测试指挥艇“万山”号等矩阵式大洋科考基础设施。中大珠海校区布局了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海洋科学考察中心、极地研究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已具备了低空大气、海面、水体、海底及深海、极地极端环境科学考察能力,承担多学科、多领域海洋科考任务。
2024年7月至10月,中大牵头实施了由我国高校首次组织的北冰洋科学考察航次,顺利执行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获取了珍贵的北极海空环境立体观测数据,丰富了北冰洋快速变化的科学认知。中大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赵羲介绍,再过几天,2025年1月4日,“中山大学极地号”又将到渤海开展新一轮科考。
除了打造“国之重器”,在科技原始创新方面,珠海校区科研团队在智能计算芯片领域突破多项核心技术瓶颈,助力“芯片国产化”。校区科研团队开发多模态数据融合与分析处理技术,成果在“轨道交通”“智能安防”等行业落地,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校区科研团队开发的一体化陆面模拟系统有力支撑我国自主天气预报系统精准预测,被国内外知名高校引用上万次,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科学》等顶级学术期刊。
如今,人工智能方兴未艾。高松介绍,中大也在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在珠海校区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如“人工智能+深海”“人工智能+大数据”“人工智能+医学”。
共同打造“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
2021年,“阿者科计划”出现在高考题中。一时间,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保继刚教授团队在云南红河开展的一项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数年来,在保继刚教授团队的带领下,阿者科村在遗产保护、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日,联合国旅游组织公布了2024年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名单,阿者科村入选其中。
“阿者科计划”是珠海校区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中大在珠海校区还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获批成立教育部大洋洲联合研究院,依托相关院系和智库,不断提升咨政服务能力,数十篇报告获得中央领导或省委领导批示,打造了《广东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丛书》《大洋洲发展报告》等系列学术品牌。
近年来,中大发挥珠海毗邻港澳面向世界的开放前沿优势,积极推动珠海校区与有关方面开展交流合作。
2016年,中大与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牵头组建粤港澳高校联盟,共同打造“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目前,粤港澳高校联盟已汇聚了45所高校入盟,成立了64个专业联盟,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作出了贡献。
上个月,中大校长高松赴法国参加了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第十三届管理委员会会议,并与法方签署了第四期合作协议。中大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合作成立的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就位于珠海校区。该学院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核领域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在地国际化、“核”特色突出、覆盖面广泛的核工程与核技术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中外合作办学非常成功的范例。据了解,目前珠海校区共有国际交换、联合办学等项目32项,并将不断拓展。
数说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珠海校区现有建筑面积140多万平方米。已建成205间本科教学实验室,配备了7377台套本科实验设备。各类体育场馆总面积6.7万平方米,音乐厅面积超1万平方米。生活配套完备,现有食堂4个,学生宿舍22栋。建成教师人才公寓1129套。
在2024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珠海校区支撑建设的学科全部上榜,其中12个学科进入前10,工商管理稳居国内第1位。在教育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中,珠海校区院系、附属医院支撑建设的哲学、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工商管理等5个学科入选。以珠海校区为主建设的海洋科学、大气科学、地质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海洋学科群骨干学科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均取得可喜的进步,其中海洋科学学科已跻身学科评估优势学科行列。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霞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高鹤涛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高鹤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凤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