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4丨街头报刊亭的“守望者”范胜:无论在哪个年代 读书看报的人永远不会消失

  每天坐在这间开了25年的街头报刊亭,看着来来往往步履匆匆的行人,却鲜少有人愿为这些内容丰富的报刊杂志驻足。

  范胜知道这样的状况会持续下去,但他始终坚信,无论在哪个年代,读书看报的人永远不会消失。

  即使艰难,他也愿意坚守下去。

图片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

  对深度阅读与思考的追求永远不会改变

  今年57岁的范胜在西安经营一家小小的街头报刊亭。

  范胜是山西运城人,早年间曾在家乡的供销社工作。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下岗潮的他从运城来到西安,在朋友的带动下,做起了售卖报刊杂志的营生。

  “那个年代看书看报的人多,报刊亭前热闹得很。”回忆起当年报纸杂志兴盛的年代,范胜很是感慨。1999年,范胜从西影路街边的户外报刊亭,搬到长安南路的西北政法大学旁,经营起了一家名叫“博文商店”临街报刊亭,这一开,就是25年。

  25年来,范胜见证了报纸杂志由盛转衰的过程。“世纪之交开启了证券交易的热潮,也带火了证券书报,那会光是《中国证券报》一天就能卖个五六十份。陕西本土报纸中尤其是《华商报》也深得读者喜欢,有着很不错的销量。”

  “报刊销售的生意从2010年左右开始走起了下坡路。”范胜说,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报刊销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是从那时起,他将这间仅有六七平米的小店腾出了部分空间,开始售卖饮料以及少量的糖果和文具。

图片

  不只是这间博文商店,越来越多的报刊亭为了生存下去,被迫复合经营。经历尴尬转型后,卖报反而成了副业,零食、饮料成了报刊亭的支撑,不少报刊亭最终完全变为了便利店、杂货店,曾经风光无限的报纸杂志却销声匿迹。

  但范胜还在坚持。尽管报刊杂志不好卖,他仍将每一期最新的杂志挂在店铺门口,试图吸引来往行人的驻足。

  范胜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过去他的店里曾售卖有上百种书报杂志,但如今只剩下40余种。“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了,许多太专业的杂志也就不好卖了,除非有读者提前来订,才敢去进几本回来。”范胜说,“更多人是因为网上看电子版更方便,所以也放弃了买纸质杂志。”

  当下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主流,但范胜依然保留着对纸质媒体的热爱与尊重。他始终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对深度阅读与思考的追求,永远不会改变。

  12月初,《中华遗产》杂志向读者宣布将于2025年1月1日起休刊,这让范胜深感惋惜。在他报刊亭外挂着的杂志中,《中华遗产》一直都放在很醒目的位置上。

  “还是挺遗憾的。”谈起《中华遗产》的停刊,范胜很是感慨。在他的朋友圈中这样写道:“《中华遗产》虽然被迫画上了句号,但承载文明长河的遗产瑰宝,万古不绝。它们在,我们的使命就还在。告别的酒杯举起来,一杯敬过往,一杯敬未来。且看秋风落叶,静待来年春月花。”

  近几年,一些报纸杂志相继停刊,也成为了范胜的报刊亭中种类减少的原因。除了《中华遗产》这样的全面停刊,还有一些杂志因区域内销售量小,便不继续在此地发行,一些报纸也因利润微博,选择不再零售。

  期待通过政策的正向引导

  推动报刊亭的转型与蜕变

  谈及2024年的经营状况,范胜不免一阵苦笑。在采访中,“发愁”一词被他屡次提起。

  在纸媒兴盛之时,报刊亭犹如普罗米修斯的火种,传播当下新浪潮。可随着媒体转型的大潮,报刊亭也在这股时代洪流之下被裹挟退潮。范胜试图充当一位逆行者,但也努力适应时代的脚步。

  为了提高杂志报刊的销量,范胜和爱人在朋友圈中打起了“广告”,摘录杂志中的精彩语段,或者写一些自己的阅读感悟,配图是杂志的封面或是其中的精彩页面。与其说是推销,实则更像是在以书会友,邀请志同道合的人探寻书中的精彩。

图片

  朋友圈的推广增加了一些销量,也加深了他和顾客的交集。“有的老读者会在我的朋友圈下面评论,谈一谈他对这期杂志的观点看法,或是点评一下某篇文章,相比买书时的一面之交,能以书会友更是乐事。”

图片

  对于报刊亭未来的发展,范胜不知道前路如何。“希望未来报刊亭的经营状况能有所好转,尽管可以预见,这是一个极为困难的过程。”

  “今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年轻人,他之前在西北政法大学读书,以前就经常来买杂志,今年毕业后去了其他地方深造,但还是经常过来,提前好几天就在微信给我留言,让我为他留书。”范胜说,正是这样的年轻人给了他继续将报刊亭经营下去的动力。“我始终相信,无论在哪个年代,读书看报的人不会消失,一代一代的读者会不断涌现。”

  在范胜看来,尽管面临数字信息化浪潮的席卷,报刊亭仍应该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他期待通过政策的正向引导,推动报刊亭的转型与蜕变。

  在纸媒式微的当下,坚守报刊亭似乎成为了昨日世界的守夜人。但就是因为范胜这样的人,使得报刊亭依旧存在于西安的街头巷尾,或是主动选择,或者被动留守,他们依然守候着一份需求,守护着城市文化底蕴和一份旧日时代的温情。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白仲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