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2024年12月,由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编剧、导演的原创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受到年轻观众追捧。
02该话剧以1935年的法国巴黎和2035年的中国敦煌为背景,讲述两代敦煌青年奇妙交错的爱情故事及心灵共鸣。
03田沁鑫与敦煌的缘分始于幼年时期,母亲画画的背影和敦煌壁画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04为此,田沁鑫在创作初期担心找不到切入点,但最终选择了“戏剧+电影+数字”的创新形态。
05《受到召唤·敦煌》以新时代的创新表达,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常先生所理解的奉献之意。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2024年12月,由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编剧、导演,张艺兴等主演的原创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引爆社交媒体,受到许多年轻观众的追捧。该话剧以1935年的法国巴黎和2035年的中国敦煌为背景,通过古今交织的叙事手法,讲述两代敦煌青年奇妙交错的爱情故事及心灵共鸣,打造了既青春现代又满载中国审美的“敦煌空间”,让现场观众穿越千年时空,一梦入敦煌。
近年来,以敦煌为核心的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如何让古老的敦煌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敦煌又为何成为文艺工作者的灵感源泉?12月29日央视综艺频道(CCTV-3) 22:20档,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国家一级导演田沁鑫将走进《文艺里的新中国》,讲述原创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背后的创作故事,讲述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原创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自首演以来便引发许多年轻网友的关注。而就是这部被现场观众用“燃”“热血”来评价的原创音乐话剧,在创作初期,让有着二十五年话剧执导经验的田沁鑫导演犯了难。面对敦煌题材的创作,她担心自己找不到切入点,怕以偏概全。
田沁鑫与敦煌的缘分,还要从她的幼年时期说起。那时她经常看到母亲画画的背影,母亲的笔下有山水、花鸟,也有佛手和菩萨造像。幼年时的田沁鑫对这些用毛笔勾勒出来的造像感到好奇。母亲告诉她这些形象来自敦煌,那个地方很远,有无垠的沙漠,有美丽的洞窟,洞窟里有很多传奇和精美的壁画。
带着这份童年记忆,田沁鑫和剧组第一次踏上了敦煌这片让她魂牵梦魇的土地。站在敦煌壁画前,她想起母亲当年和常书鸿先生在那些藻井前看到的奇异魅力,看久了似乎觉得能动起来。震撼之余,田沁鑫也不忘向母亲“现场直播”自己看到的场景,“让母亲也高兴一下。”而站在敦煌第254窟《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图》面前,她似乎又“穿越时空”,更加理解了“舍身饲虎”的故事,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常书鸿先生所理解的奉献之意。
1935年,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先生,在法国巴黎被《敦煌石窟图录》中三百余幅照片所展现的“中国美术史”所震撼,毅然决定放弃法国优渥的生活,回到战火中的祖国。站在《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图》的面前,他感叹“只有抱定舍身饲虎的决心,才能干出一番事业。”从此,常书鸿先生以一己之力投身大漠,为守护敦煌倾尽一生,付出了他的全部,正像他写的传记书名——《愿为敦煌燃此生》。
受到《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图》感召的,不只有常书鸿先生。40多年前,原甘肃省歌舞剧院院长、《丝路花雨》原创编导许琪在敦煌采风时,也曾被《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图》中所蕴含的巨大艺术感染力所震撼。“老师电筒手一打到中间,萨埵那太子的老母亲苍苍白发,还抱着自己的孩子。我当时眼泪就出来了”。就是这样的艺术感染力,让许琪从心灵里感到我们祖先的伟大,也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带着这份感动与震撼,甘肃省歌舞剧院创作了中国舞剧《丝路花雨》,并在1982年荣登意大利米兰斯卡拉大剧院,演出后引起巨大的轰动。在《丝路花雨》充满中外人民友好、中国人舍己救人的精神和宽厚民族品质的剧情里,外国人和外界的人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
为了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丝路花雨》也进行过多次改造和创新,将投影等现代化数字技术运用到了舞剧中,为观众带来了一次次新的视觉盛宴。而原创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则选择了“戏剧+电影+数字”的创新形态,不仅让观众在古与今、中与外的时空间穿梭中了解常书鸿先生的事迹,感悟他的精神,更通过用3D等视觉呈现手段,展现影响常书鸿先生精神世界的《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图》的故事,用新时代的创新表达,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常先生所理解的奉献之意。
愿为敦煌燃此生。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几代敦煌人为代表的“莫高精神”,在今天依然在召唤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奔赴敦煌,为守护中华文明,付出坚实的责任!
12月29日22:20档
一起走进央视综艺频道(CCTV-3)
《文艺里的新中国》第十一集、第十二集:愿为敦煌燃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