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22 日,“伦理的世界性:《西方道德哲学通史》新书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 ”在上海社会科学馆圆满举行,会议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商务印书馆、上海社联《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主办,复旦大学全球伦理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承办,邀请了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新书内容中涉及到的全球伦理规范秩序瓦解后的世界伦理重建问题。
新书揭幕。
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陈小文,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张双利分别发表会议致辞,复旦大学教授邓安庆对其新书出版做了介绍,复旦大学教授吴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张江分别对新书做了发言评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林晖、复旦大学教授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张双利、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冯平、《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分别主持会议。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总经理、总编辑鲍静静参与本次会议。
《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系列一改传统哲学史的写法,首次尝试写出以实践哲学为第一哲学的哲学史,系统论述从古希腊至当代的西方道德哲学,包含各主要流派及其进路,同时揭示不同时代的道德哲学与社会历史进程和伦理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探究伦理道义的实存机制,发掘道德哲学谱系中使人成为人、使人生活出人性尊严与卓越光彩的规范性价值与原则。本系列的出版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陈小文。
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陈小文在致辞中指出,本系列有三个特色:一是严肃的学术态度,该系列源自邓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其全力投入值得倡导;二是严格的学术规范,邓教授继承并发扬德国哲学规范,篇章结构清晰,还厘清了道德、伦理和德性三个相关的概念;三是严正的学术创新,以中国学者对西方道德哲学的融通提出的道义实存论伦理学对西方道德哲学通史进行评判,阐述“正义、爱和自由 ”三大伦理原则,关照历史与当代,逻辑规范体系严格。
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
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系列所承载的深远意义。他指出,通史研究搭建了一座连接古代伦理与现代道德的桥梁,不仅肩负起了梳理西方道德哲学发展历程的重任,更承载着推动中国哲学界与国际学术前沿对话交流的使命。他热切期望各位专家能展开充分交流,各方能够携手合作,共同搭建起一座学术生产、沟通与交流的坚实桥梁。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张双利。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张双利在致辞中表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学术传统有四个特点:破除学术壁垒,重视哲学史和原著基础研究,学术与思想并重,积极面对时代课题。本系列是该学术传统的最新成果,针对现代技术文明发展、西方伦理危机等问题,重新思考和界定根基性哲学问题,提出道义实存论、伦理学通史观和道德学谱系学方法,旨在提升伦理觉悟,参与后习俗责任伦理建构,体现当代中国哲学学者共同的问题意识和思想抱负。
复旦大学教授邓安庆。
新书介绍环节,邓安庆教授首先向各位参会专家学者及主办方表达感谢,随后他阐述了新书的写作结构及导论卷的必要性。他认为道德是有时代性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不同的道德,从“正义、爱与自由 ”的结构性关系,可以让不同时代的道德相互贯通。这些规范的伦理依据就是“道义实存论 ”的存在机制,以此进行伦理学研究,能够解决目前现代世界所面临的困境。
复旦大学教授吴晓明。
专家学者发言环节,复旦大学教授吴晓明强调了邓教授的两点贡献。第一,为复旦哲学的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到邓安庆教授的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德国观念论和解释学,并探讨了黑格尔的法哲学与意志自由对伦理学研究的启发。第二,积极推进学术和思想的统一,这对于复旦哲学学科未来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张江。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张江借此会议从阐释学意义上说明了公共理性的几点价值:作为能力是阐释的前提;作为集体无意识遗传的观念系统是阐释的必要前提;是公共空间发挥作用的基础、阐释有效性的标准。因此,需要从公共理性千年来的发展和对其的突破出发,学习和研讨邓教授的著作。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林晖主持开幕式。
第一场专家学者发言
同济大学教授陈家琪。
浙江大学教授庞学铨。
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陈真。
清华大学、郑州大学教授王路。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谢地坤。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国荣。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韩震。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
山东大学教授傅永军。
清华大学教授万俊人。
复旦大学教授孙向晨。
复旦大学教授孙向晨主持第一场专家学者发言。同济大学教授陈家琪从书中的伦理、道德和德性,德性论、道义论和功利论,正义、爱和自由这三组概念出发,探讨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的重要性,并从时间性维度指出伦理学需要重视伦理与宗教和法的关联。
浙江大学教授庞学铨认为,邓安庆教授以新的存在论、道义实存论的伦理学重构了西方哲学和伦理学,建立起一个哲学伦理学的体系,可以说填补了国内外伦理学哲学通史研究的空白。
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陈真认为本系列是一部从当代观念出发所撰写的通史,随后,他进一步展开讨论了书中后习俗责任伦理、责任和理欲等观点,另外就当代哲学对道德与伦理二词的使用与书中所做区别提出了商讨。
清华大学、郑州大学教授王路祝贺了通史的出版,就书中强调的伦理学如何作为第一哲学,伦理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等重要学术思想问题提出解读。最后对邓教授积几十年的功力开展写作而非编辑通史的学术精神通史表示敬佩。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谢地坤提出本系列将古希腊的正义、中世纪的爱、近现代的自由三种原则通过形而上学的生存论与伦理学的规范性方面结合在了一起,而这正是伦理学所面对的难题。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国荣指出,本系列体现了伦理学的总体视角,细致辨析相关概念,并结合历史的视野与理论的分析。书中用正义、爱、自由三大关键词概括西方哲学,值得深入探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韩震认为,本系列体现了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本书的编排并非完全依据文本,而是有自己的一些思想理念,根据这套理论来重新安排、思考西方的伦理学。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在发言中借用了“To Be or Not to be(to Do/to Have)”的说法来阐发对“道义实存论”的理解。他认为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当下,道德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我们要对自己要成为何种 being 的问题的思考。
山东大学教授傅永军高度评价邓安庆教授的著作,认为其形成了独特的哲学语言,关注全人类的共同秩序,是哲学家重建自由、平等、尊严的勇敢尝试。他从现代性社会秩序、后习俗和伦理的世界性出发,强调伦理思想在构建人类共同体中的重要性。
清华大学教授万俊人认为,本系列属于一种“黑格尔式”的写法,即把思想和学术统一起来,以学术的方式寻求某种连贯思想的表达,非常难能可贵。
第二场专家学者发言
北京大学教授韩水法。
复旦大学教授汪行福。
复旦大学教授王金林。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美学研究》杂志副主编、研究员赵培杰。
浙江大学图书馆馆长孙周兴。
湖南大学教授舒远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戴茂堂。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田海平。
清华大学教授黄裕生。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张双利主持第二场专家学者发言。北京大学教授韩水法认为,邓教授基于“道义实存论”提出的伦理学理论,深具哲学深度,探讨了从神到人的秩序演变,对现代伦理学和规范建立至关重要。书中对伦理规范的历史与实践基础的讨论,为解决如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困境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规范设计。
复旦大学教授汪行福认为,邓教授通过对自由、正义、爱三个核心概念的阐释重新定义了现代伦理学的框架。汪教授指出,“后习俗伦理”是现代伦理的关键转向,此外,本系列也为实际的社会伦理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复旦大学教授王金林称本系列兼具历史深度与哲学高度,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工程。他指出,“道义实存论”提出了一种以历史与哲学为基础的理论建构方式,回应了虚无主义与道德危机等现代伦理学核心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美学研究》杂志副主编、研究员赵培杰提出,研究西方道德哲学史需要结合更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进行考察,这样能够增强理论的适应性和现实意义,本系列展示了中国视角的哲学创新,既是学术的总结,也是未来研究的基石。
浙江大学图书馆馆长孙周兴认为本系列在试图结合“实存论”与“存在论”的尝试中展现了原创性。他指出,在技术统治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伦理学概念需要接受新的考验,书中涉及的哲学框架为理解技术世界中的伦理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湖南大学教授舒远招表示,本系列具有跨学科视角,清晰地梳理了伦理学、道德学和德性学之间的逻辑层次,打通了教育学、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同时提出了“道义实存论”对这些领域的整体性解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戴茂堂从方法论角度探讨了邓教授的伦理学史研究,指出邓教授为伦理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戴教授建议进一步区分伦理学与法学的规范性特点,并进一步明确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理论基础,加强对其核心概念的系统阐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田海平表示,本系列的研究是“伦理的百年大课题”,古希腊与近代启蒙作为研究中的关键历史节点,为理解伦理学的历史演进提供了独特视角。他期待未来研究能进一步深化这些节点的讨论,同时将理论应用于当代社会问题中。
清华大学教授黄裕生认为本系列对自由、正义与爱的逻辑关系的探讨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同时为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支持。黄教授特别建议进一步明确这三者的排序及其内在联系,以巩固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第三场专家学者发言
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王恒。
复旦大学教授郝兆宽。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应奇。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聂敏里。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付长珍。
复旦大学副教授罗亚玲。
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张伟。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授王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詹文杰。
复旦大学教授冯平。
复旦大学教授冯平主持第三场专家学者发言。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王恒从列维纳斯视角探讨“道义实存论”,强调理解哲学家的问题而非仅学习概念。邓教授通过自己的思想清理伦理学历史,见证了“道义实存论”思想的发生,并在道德哲学史中处理冲突和矛盾时展现了理论创新。
复旦大学教授郝兆宽认为,邓安庆教授的理论在全球伦理基本原则的探索中具有重要意义。郝教授还从逻辑学的角度,类比了“道义实存论”与逻辑学中具体原则与逻辑本身的关系,强调了在实存世界中寻找的共存相生之道的重要性。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应奇指出了邓教授“著译双行”的特点和对哲学史框架的贡献。此外,他认为本系列勾勒了从海德格尔到列维纳斯再到伽达默尔的哲学链条,但仍需补充在后海德格尔时代如何告别海德格尔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聂敏里充分肯定了本系列的学术价值,并从海德格尔的实存哲学角度出发,探讨了邓教授在形而上学思考中的理论基础,以及书中区分道德和伦理概念的矛盾之处。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付长珍着重讨论了伦理学面临的全球化和科技挑战,希望本系列未来研究可以将此纳入考虑。付教授另外指出“道义实存论”可为理解中国伦理学的重建提供新的思考维度,而中国伦理学也可为其提供另一种支持。
复旦大学副教授罗亚玲表示,邓教授在本系列中展现了对现代性伦理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在人类文化和文明的脉络中审视西方道德哲学的发展。此外,书中对休谟的功利主义面向及其与情感主义关系阐释得非常到位。
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张伟赞扬了邓安庆教授在工作过程中展现了对时代的深沉关切和学术为本的扎实文本。随后,张教授提出了伦理与道德概念的历史性区分、德性论在规范伦理学中的位置、价值论在伦理学中的位置等问题。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授王俊讨论了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意义,并强调了当代社会对伦理学的具体和现实需求。王教授还指出,通史不仅是对西方伦理学历史的呈现,也是对全球伦理危机的回应,以及对西方伦理学话语资源的反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詹文杰讨论了“道义实存论 ”的语言风格和学术价值,指出邓教授使用流畅的现代汉语学术语言写作,不仅适合学术界研究的学者阅读,也适合广大哲学爱好者,并为他们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启示。
《探索与争鸣》杂志主编叶祝弟
《探索与争鸣》杂志主编叶祝弟主持闭幕式。邓安庆教授表达了对与会者的深深感谢,并针对会议中提出的关键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应和解释。复旦大学教授孙向晨表达了对邓教授的敬意与未来著作的期待。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