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黔”行有我丨借我的“手臂”托起你的冠军梦

岁月不居,时光的脚步来到了岁末。回望2024年,前行的足音铿锵有力,平凡岁月里的闪光时刻,映射着我们奋斗的样子。年末特别策划《2024“黔”行有我》,一起聆听平凡人的逐梦故事。

图片

2024年夏天,巴黎残奥会带给人们的惊喜和感动尤为深刻。在充满活力与激情的体育赛场,中国残疾人羽毛球队教练组组长兼女队主教练、贵州省残疾人羽毛球队总教练张先明带领队员们,贡献出一场场精彩的比赛,“含金量”十足的比赛背后,是追逐梦想的乐观坚定,也是不屈昂扬的人生信念。

2024年的最后一个月,贵阳市乌当区阳光先明羽毛球俱乐部,迎来了贵州省羽毛球队为期四个月的冬季集训。球场上,健全运动员和残疾人运动员一起奔跑、跳跃、击杀,尽情享受挥拍的乐趣。这样的场景,得益于张先明倡导的残健融合的训练理念。“健全人和残疾人是融合在一起训练的,从到队伍的第一天,我们就没有把他们区分。”

图片队员集训合影

把残疾人运动员和健全运动员安排在一起训练,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激励。这样的训练理念,张先明坚持了24年。

从小学习羽毛球的张先明,12岁入选贵州省队,曾于1994年获全国青年羽毛球锦标赛冠军。但在进入中国国家羽毛球队后,因伤选择于1999年退役。本着为贵州羽毛球运动培养后备人才的想法,2000年,张先明和丈夫车军成立了阳光先明羽毛球俱乐部。“打了这么多年的羽毛球,发挥自己的特长,会更有优势。”

图片日常训练

最初,张先明执教的都是健全青少年。然而2001年的一次经历,改变了张先明的执教轨道。那一年,贵州省残联委托张先明训练两名听障球员,参加在天津举行的一场全国比赛。这也是张先明第一次和残疾人运动员打交道。

不会手语,张先明和两名听障运动员的交流就靠书写,每天都要用掉5、6页的信笺纸。三个月的集训结束后,在厚厚的一叠信笺纸的见证下,张先明带着两名听障运动员踏上全国赛场。比赛中她看到了贵州和外省的差距,也萌生出了培养残疾运动员的想法。回到贵阳,张先明就和丈夫走进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挑选了10多位10岁左右的听障学生,免费培训。“这帮残疾孩子接触以后就放不下了,我也想让这样的孩子一样去享受羽毛球带来的快乐,想让他们融入健全的青少年中。”

在俱乐部里,张先明和车军采取残健融合的方式,让残疾青少年与健全青少年同场竞技,“看见”彼此。“健全人看到我们残疾人运动员自强不息拼搏的精神,残疾人运动员也能够发现‘健全人能做的我也能做’,共同进步。”

图片队员合影

夺得2024年残奥羽毛球冠军的程和芳和杨秋霞正是在这样的悉心执教下成长起来的。杨秋霞6岁被毒蛇咬伤后左臂完全截肢,2010年,11岁的杨秋霞被张先明夫妻俩接到羽毛球队,开启了新的人生路。

杨秋霞最初的模样,张先明依旧记得。

“刚开始来的时候很胆小,不太敢和大家交流,特别的内向,吃饭什么的都是躲着的那种。秋霞小的时候,都是老车给她扎头发,哭也是在他背后哭。”

时间一长,杨秋霞在一次次的跳跃中找到了运动的乐趣,性格也日渐开朗。杨秋霞说,她和教练亲如一家。“训练当中他们是我们的老师,私底下我们更像是朋友家人。”

图片收获荣誉

那个曾经爱在张先明夫妇面前掉眼泪的小姑娘,2021年在东京残奥会上,获得了中国在残奥会历史上的首枚羽毛球金牌。今年的残奥会,杨秋霞面对的是被高手围绕的卫冕之路。面对压力,张先明把杨秋霞带到了塞纳河畔,让她在河边尽情释放,为自己加油。

张先明说:“教练是给她一种支撑,形成一种互相在战斗的精神。在巴黎的时候我就说贵阳话,直接跟他们说加油。”

在一声声熟悉乡音的加油呐喊中,2024年的残奥会上,张先明俱乐部里的两位队员程和芳、杨秋霞分别在羽毛球不同级别赛事中夺得金牌。夺冠后,程和芳跳跃到张先明怀中拥抱,以及张先明为扑进怀里的杨秋霞擦拭泪水的照片,都成为高光时刻。张先明说,这些瞬间凝聚了她们一路走来的信任和扶持,汗水和泪水。“我们入选了人民日报推出的‘巴黎残奥会的10个坚韧时刻’,我们是‘懂’,她一路走来她的艰辛我很懂她,此时的泪水我也很懂她。”

赛事的激情褪去,张先明带着队员们再次回归日常训练。在一次次的挥拍中,2015年进入俱乐部的00后残疾人运动员李明潘,将目标定在了下一届的奥运会赛场。“我是我这个级别的全国冠军,希望争取进入下一次的洛杉矶残奥会,能登上更高的领奖台。”

图片李明潘

对张先明夫妻俩来说,初衷一直未变。他们希望轻轻白羽能够托举起更多残疾人运动员的梦想。“最开始的初衷也就是想让他们一起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

(部分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