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服务当地群众 北京市“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在昌平举办

锣鼓舞狮带动活动气氛,课堂市集现场开讲。12月28日,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联合昌平区举办的2024年北京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走进昌平区兴寿镇兴寿学校。现场举办了非遗展示、法律咨询、健康义诊、创意市集、科普互动和爱国主义巡展等形式多样的惠民活动,“零距离”服务当地群众,吸引千余人到场参加。

图片

12月28日,2024年北京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现场。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多项惠民活动落地“三下乡”现场

昌平草莓都有哪些品种?栽培模式有什么区别?温室大棚里的黄色粘板有何作用?在12月28日的兴寿学校里,讲台上授课的不再是学校教师,台下听讲的也不只有面庞青涩的学生——农业技术人员正在给慕名而来参加“三下乡”活动的村民朋友科普知识,台下来自附近村庄的村民听得津津有味,“就像回到几十年前,走进教室里当了回学生,收获不少。”村民说。

科普课堂只是当天“三下乡”众多活动中的一项。校园另一角,有来自北京大学的学者正在爱国主义教育精品展前为学生们讲述红色故事;校园小广场上法律咨询、健康义诊也吸引不少人驻足;要说最热闹的还得是教学楼另一侧的创意市集,兴寿镇的草莓、辛庄村的文创,还有出自残障人士之手的手工灯笼,一系列特色果蔬、手工作品让人眼前应接不暇。

图片

创意集市上,摊主向记者展示残疾人朋友制作的手工灯笼。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走进屋内,还有文艺演出好戏连台。北京市及昌平区的文艺工作者带来了非遗展演、歌曲、舞蹈、戏曲等独具当地特色的精彩节目,带领现场群众一同感受京郊农业发展新成就、农村建设新面貌。

记者现场了解到,本次活动还创新设置了支持合作协议签约环节。为进一步巩固全市“百千工程”成果,充分发挥北京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品牌聚合效应,在活动现场,香山革命纪念馆与兴寿镇桃林村的“昌顺联合县县委县政府旧址保护利用”项目、北京慢性病协会与兴寿镇卫生院的“农村青少年儿童健康科普共建”项目、北京农学会与昌平区兴寿学校的“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项目,6家单位在现场签约,将联手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健康医疗、科普合作等多项文化、科技、卫生项目,助农利农,促进乡村全面发展。

振兴实践,昌平已有样板案例

“文化为乡村铸魂,村民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在这种氛围下成长,也能让村里的年轻人未来帮助村庄闯出一片天地。”当日,兴寿镇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志水也在现场,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与村民们一同前来。辛庄村是北京市新一轮“百千工程”乡村振兴首批示范村之一,过去十年,这里从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已经成为京郊热门的网红打卡地。李志水说,这也得益于乡村文化的发展以及科技对于产业的助力。

图片

科普课堂上,农技人员正在讲解昌平草莓的生产情况。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昌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弗甘介绍,本次活动落地兴寿镇,也是因为昌平区“百千工程”示范村和振兴村集中在兴寿。近年来,昌平区紧紧围绕“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有序推进“百千工程”实施,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抓手,将系列惠民服务送到乡村、送给村民。

据介绍,本次活动举办地——昌平区兴寿镇在打造乡村全面振兴北京昌平样板的过程中取得亮眼成绩,“辛庄村‘莓好’生活”成功入选“2024乡村振兴实践案例”,也成了可在全国范围内复制、借鉴、推广的经验做法。

记者获悉,2024年以来,北京市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高质量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持续开展主题宣讲、公益演出、乡村义诊等活动,广泛汇聚各方力量,着力建设和美乡村,推进城乡融合,助力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