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话题久居微博热搜,持续引发热议。
对于“大数据杀熟”一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其主要是指在一些餐饮、出行平台上,经营者根据用户的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要素,“看人下菜”,对相同的产品设定不同的价格。
本次引发全网热议的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话题,源于网友分享自己购买机票的经历,其最初在网上看到的机票价格为4309元,后通过自己在评论区反复表达“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通过这种向大数据平台“哭穷”的方式,让大数据算法改变对消费者的判断,从而降低价格吸引消费者购买,该网友的机票价格最终下降至1903元。
对此,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网友分享了多篇关于“大数据杀熟的解决办法”的文章,不少网友尝试在评论留言“不去了,机票涨那么多”“没有优惠券,太贵了”“某某软件,我要卸载你”等,来影响算法推送,有的网友甚至通过重新注册账号或更换头像表明自己是新用户,这些做法的目的都是希望大数据无法识别自己“老用户”的身份。
对此,记者打开多台手机多家出行平台机票页面,在评论区反复“哭穷”后对比价格,看到价格并未有所改变。记者咨询后台客服人员,得到的解释是,机票价格实时变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即便顾客反复对价格进行评论,机票价格也不一定会有变化。
对于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做法,有网友称之为“用魔法打败算法”。实际上,不少网友也知道这样做并非有效,却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抵制“大数据杀熟”,为自己寻求一个更加公开透明的消费体验。“这么做更多是一种无奈,如果平台定价公开透明,作为消费者又何必给自己添麻烦呢。”有长期网购习惯的罗女士说。
互联网从业者顾先生向记者解释:“‘大数据杀熟’具有较大的隐蔽性,消费者一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通过不同账号对比价格,因此给了电商平台‘钻空子’的机会,而且就算消费者知道自己买到了高价,其取证维权的成本较高,一般会选择息事宁人。”
入驻小红书的电商老板谢女士说:“如果消费者发现自己价格太高,来找客服理论,客服也有解决的方法。一方面,可以用‘参与的优惠活动不同’作为解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红包补差价的方式来平息消费者的不满。”
2024年11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提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并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
“大数据杀熟”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还影响了平台企业的社会形象。抵制“大数据杀熟”,需多方努力改变“算法”走向。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共同推进“算法向善”。网友对“大数据杀熟”的反向驯化行为,从侧面表现出监管和整治还存在薄弱环节,政府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的行为,并对电商平台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电商行业也应制定相关标准,将拒绝“大数据杀熟”和保护消费者隐私变成一种行业自律和企业自我治理的要求,通过提升市场的透明度,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为电商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撑。
加强商家诚信自律,共同推进“算法向真”。不可否认,大数据算法的高效和精准推动了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帮助电商平台极大地拓宽了市场边界、降低了交易成本,但电商平台如果错误地利用大数据“杀熟宰客”,在短期内可能会有所收益,但长此以往就会逐渐瓦解消费者的信任,甚至会给整个行业的发展埋下祸患。因此,企业需要遵循公平、合法、诚实、信用的定价原则,综合考量经营成本、市场供需和社会承受能力,确定公道合理的价格,不依靠“算法”坐地起价、跟风涨价。
加强消费者监督,共同推进“算法向好”。作为受“大数据杀熟”影响最大的消费者来说,不能仅仅通过评论区“哭穷”等方式来抵制。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信息,避免因为阅览频次、产品页面停留时间等数据,泄露过多的个人信息给企业,尽可能地减少被“大数据杀熟”的风险。同时,在发现潜在的差异化定价行为时,应积极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刘杨 责任编辑 曾书睿 编辑 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