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记者 潘少颖
“社区停车码上办”,针对小区停车难问题,以随申码为可信入口链接各方,用公共数据+区块链打通社区停车及治理的全链路;“无需充电,随‘申’携带”,提出了基于压缩感知算法的RFID射频生物特征认证识别系统,让用户在无手机、无移动蜂窝网络覆盖的环境中也能实现生物身份认证,更好地为老年人等群体服务……
上海市民“人手一个”的随申码还可以怎么用?在12月28日举行的2024上海“随申码”应用创新大赛暨第九届中国创新挑战赛(上海)“随申码”专场上,一批有想法、有创意的应用创新思路与作品,覆盖政务服务、数字校园、科技创新、智慧出行、医疗健康、文化旅游等近20个不同领域,大家惊喜地发现,随申码正在蜕变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智慧码”。
本届比赛吸引了全市个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共计224件作品报名参赛,最终产生一二三等奖15名、最具投资价值奖1名、最佳创意奖4名和优秀案例奖6名。
无手机、无网络也能快速身份验证
手机使用不便,或因身体原因不方便使用刷脸的老人,如何快速通过身份验证?在一些大型活动赛会场景中,可能发生网络拥塞,无法快速刷码入场……
获得一等奖的任前飞目前是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的在读博士生,这位来自内蒙古的学生参赛作品“无需充电,随‘申’携带”获得了一等奖,基于应用RFID标签自身无源不需要充电且免维护的特性,在无手机、无移动蜂窝网络覆盖的场景中实现无源生物认证,进行随申码的快速验证与身份识别。
“基本原理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RFID标签作为一种无源的识别系统,自身不需要充电,会在接收到电磁场信号之后返回特殊的回波信号作为身份信息。第二部分是RFID标签在产生回波信号的过程中如果被施以物理扰动会产生不同的特征信号。针对老年人使用场景,可以为老年人准备RFID标签,再加具有生物特征的交互信息识别的方式来做身份认证。”任前飞告诉《IT时报》记者,例如用手不同的位置敲击RFID,会在电磁场发射过程中反映出不同RFID的额外信息。只要每个人能保有自己的RFID标签,并通过特定的动作触碰标签,就可以实现身份识别以及生物信息认证,同时不会泄露自己的指纹信息或人脸识别信息,认证机器也可以比指纹机器或人脸识别机器更加小型化。
据了解,RFID标签不用充电、无需维护,可以折叠或贴放在任意物品上,且成本极低,单个标签价格低于0.1元,即使丢失也不会带来财产损失,没有生物特征信息也不会有被他人冒用的风险,为老年人使用随申码的便利性、广泛性提供技术支持。
说起这个发明的来源,任前飞说,他曾经接待过一位老校长,这位老校长在回去的路上把钱包落下了,钱包里有小区门禁卡、银行卡、社保卡等,“老校长说自己每次出门都要带一大堆证件,丢了就很担心。这个发明可以让老年人安心出门,为老年人使用随申码提供技术支持。”任前飞说,这个发明也可以对一个房间或一片区域的人群广泛地采集RFID特征回波信号,完成快速大规模的检测,而无需排队依次录入。
人码、企码、物码……在“码”上的一座城
目前,随申码目前已成为全国首创的省域范围互联、泛在、智慧的城市服务码,为上海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提供了有效的数字载体支撑。
数据要素联合创新实验室“长护险智慧结算”作品通过随申码与手机银行联动,为长护险老年参保人群便捷支付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大同中学“随生成长 证码同行”作品以“学生荣誉证书的归集和应用”为切入点,运用区块链能力,通过“一网通办”平台实现证书的便捷查询、展示和验证;浦东新区教育局探索通过图码融合实现学生实训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将“一张图”的空间地理信息与学校实训楼、教室等教育物码相结合,利用VR/AR技术构建虚拟实训场景,虚实相济……
在上海,用随申行的“一码通行”就可以一票畅行市内的地铁、公交、轮渡等线路,该项目获得二等奖。“我们的设想是为了方便市民绿色出行,把公交、地铁、轮渡等整个公共交通服务,通过一票制完成,让大家充分享受公共交通的便捷性。”随申行技术部负责人叶俊告诉《IT时报》记者,从2023年9月至今,随申行推出的联程日票有1日票、3日票、7日票,服务客群既有外来游客,也有本地通勤的市民。随申码代表着个人身份,通过和随申码结合,让一些特定人群的个性化出行,有更好的体验。“比如交通领域也有‘免申即享’,像退役军人、残障人士等原本需要持证去地铁或者公交报备,才能享受免费的出行服务,现在这些特定人群扫随申码进出地铁、上下公交,不会扣费,不用再去服务台了,这依托的正是随申码数据的支撑能力体系。”
今年,在“一码通行”“一码通医”“一码畅游”等个人服务场景累计使用近4.5亿次;在“一码公示”“一码核查”“一码推送”等企业服务场景使用超145万次;在“码上管理”“码上环境”“城市治理”等城市物码场景累计使用约380万次。
“有的参赛作品已经落地应用,还有的参赛作品通过大赛有机会跟‘随申码’对接,找到更多的应用场景,联通了产品和场景。”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内相关人士表示,和去年大赛相比,今年的比赛从人码扩展到企码、物码等场景。
无论是在政务服务、教育、医疗还是文化旅游等领域,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将与相关生态企业一起,共建“随申码”社会化应用技术生态,为撬动“随申码”在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与带动产业发展方面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