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可以“只借不还”!北京胡同里的民间流动图书馆

全文2908字,阅读约需9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北京东城的一家民间流动图书馆,位于北下洼子胡同16号,创办人徐大伟坚持“公益赠书,欢迎取阅”的初衷。

02徐大伟,一位47岁的山东人,曾是广告策划师,通过阅读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希望更多人通过阅读改变人生。

03然而,民间流动图书馆面临现实的困境和娱乐方式的冲击,徐大伟表示需要赶紧多赚钱,为书馆持续交房租。

04尽管如此,徐大伟仍然坚持开办图书馆,希望更多人能复制这个传书馆、赠书馆,学会分享图书。

05自2024年3月27日重新开张以来,该图书馆共有595本书被取走,其中周末被取走了18本书。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在北京东城有一家别具一格的民间流动图书馆,它坐落于北下洼子胡同16号,这家书馆有个另类的规矩:读者可以“只借不还”。书馆的创办人徐大伟,是一位47岁的山东人,虽经历诸多不易,但他始终把书看作自己最大的“靠山”,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爱上阅读并通过阅读改变人生。

图片

民间流动图书馆创始人、馆长徐大伟

2024年,对徐大伟来说,是重启梦想的一年。他选址胡同深处,将曾一度歇业的民间流动图书馆重新开张。从2010年的初次尝试,到如今的坚守,徐大伟的图书馆几经易址搬迁,却始终秉持着“公益赠书,欢迎取阅”的初衷。书馆曾一度风光无限,甚至吸引了于丹、陈丹青等知名学者的关注。但如今坚持已非易事,现实的困境、娱乐方式的冲击,都让这家小书馆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年终之际,新黄河记者走近徐大伟,聆听他的故事,感受他对“赠书、传书”事业的热爱与执着。2025年,他的心愿是“赶紧多赚钱,为书馆持续交房租”。

“最重要的是2024年又把书馆开起来了”

自2024年3月27日,北下洼子胡同16号的院子里出现了一家别具一格的小书馆,它很快就成为了周边居民茶余饭后热议的对象。议论声中,有赞同、有不解,但更多的是对这家神秘小书馆的好奇与探究。这家小书馆隐匿于一个有8户人家的大杂院深处,院子外边就贴着“民间流动图书馆”的牌子,但是经常被居民晾晒的衣服挡住。进门左拐,穿过一条幽暗狭长的走廊,首先映入眼帘的并非书馆本身,而是一户寻常人家的生活场景。再往右侧探去,才能在最深处发现那间不起眼的小屋。如果不是特意寻访,一般人很难留意到它的存在,因为它实在太过普通,甚至有些简陋。

图片

书馆门的玻璃上贴有“公益赠书 欢迎取阅”两行字。走进屋内,约7平方米的空间里,两面高达2米的墙壁上立着到顶的书架,摆放着近千本各类书籍。尽管空间狭小,但室内却收拾得井井有条,屋内一角放着一张小桌,桌上立有牌子,醒目地写着:“一人一本,自主登记,带走即可。”

这家民间流动图书馆的创办人是今年47岁的徐大伟,他同时也是这里唯一的图书管理员。每天清晨,徐大伟都会乘坐近一个小时的地铁从家赶到这里,一边线上处理工作,一边等着取书的书友们。作为书馆的近邻,一位年长的阿姨和她的家人对徐大伟的举动表示了极大的支持与理解。阿姨向新黄河记者透露,当初徐大伟来租房时说要开图书馆,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等到书馆真开起来以后,他换上了一个电子密码锁,并嘱咐阿姨,若他不在时有人来取书,把密码告诉对方让他自行进屋选书就可以。阿姨表示,尽管院子里的人流比以往多了些,但并未感到被打扰,“我们觉得他做的是一件好事,好事就应该得到支持。”

图片

民间流动图书馆室内场景

事实上,徐大伟这家民间流动图书馆并非首次运营,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10年。那一年,他在东城区的热门旅游地——国子监社区官书院胡同30号,租下了一个拥有三间屋子的独门小院,将自己平时读过的几百本书摆上书架,又购置了一批新书,于当年10月1日正式成立了民间流动图书馆。起初,徐大伟的父亲和舅舅也帮忙管理图书,小书馆曾一度风光无限,甚至吸引了于丹、陈丹青等知名学者的关注与宣传。但是,五年多以后,由于徐大伟事业上的波折,民间流动图书馆的运营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2016年5月,他不得不将图书馆迁至东城区一个社区的活动室,勉强支撑至2019年,最终还是因种种原因无奈关张。直至今年3月,徐大伟再次选址,重启了他的公益图书之旅。“最重要的是2024年我又把书馆开起来了。”徐大伟在年底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感慨道。

为什么要坚持做这样一家民间流动图书馆?徐大伟有着自己的考虑,哪怕被别人说是一种偏执。

“我不是富翁,最大的靠山是书”

“做这件事情,好多人以为我是亿万富翁,除了有套房子可能值点钱,我有什么?我不是富翁,最大的靠山是书、最大的背景也是书。我爱看书,觉得书放家里没有意义,想让书有意义地流浪,只是做了这么一点点事。”

来自山东烟台农村的徐大伟,1999年从一所大专学校的会计系毕业后,便投奔在大连的亲戚,帮忙做起了卖鱼的生意。在忙碌之余,他始终手不释卷,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年轻且富有闯劲的他,随后在大连的几家广告公司从事广告策划等工作,逐渐积累起了行业经验。2002年,他决定到北京闯一闯,继续在广告行业深耕细作。徐大伟回忆说,“我原本是学会计的,但后来我转行做了营销策划,起初对广告、品牌、营销一无所知,全靠一本本书籍的指引,我才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图片

谈及为何会做起免费送书这件事,徐大伟向记者透露,他对外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解释是,他觉得自己创业几年下来,相对来说还算顺利,取得的成绩超出了最初的预期。因此,他觉得自己不能一直处于“索取”的状态,而应该对这个社会有所贡献,这样心里才会感觉比较踏实。经过深思熟虑,他觉得免费送书对当时的他来说是比较量力而行的方式,只是没想到后来的成本会让他“吃不消”。“房租一开始不到4000元,后来涨到七八千。随着事业进入低谷期,房租加上运营成本、水电费、图书管理员的工资,一个月要一两万。”实在撑不住的时候,他只好暂停了书馆,最困难的时候,甚至不得不找朋友借钱。

徐大伟说,他还有一种解释主要是说给家人听的。因为家人最初无法理解他的行为,他便干脆说是为了“成名”,并说成名后对做生意有帮助。家人在半信半疑的状态下,也慢慢接受并支持了他的举动。实际上,开了民间流动图书馆后,给他事业上带来的帮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是让他有幸结识了全国各地的不少朋友。

“有一个湘潭大学的学生,和很多读者想法一样,觉得看书不会直接改变人生。我和他打赌,让他读200本书。结果在他读到不到100本的时候,他就感受到了变化。他不仅自己开始认真读书,还影响了整个宿舍的同学。后来,他毕业时找的工作也很不错。他写信给我,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我觉得这就是书籍的力量。现在书馆重新开起来了,不光是大学生,附近工作的厨师、保安、外卖员都会来借书,它悄悄地在改变着每一个人。”徐大伟说,正是因为有这些经历和反馈,让他坚定了继续把民间流动图书馆办下去的决心。

“应该有无数个民间赠书馆”

“很多人太聪明了,坐不住,书看得少,其实只要认真坚持阅读的话,都会有提升的,但就这么简单的道理很多人都不了解,还是觉得刷手机解压。”徐大伟说,无论以何种形式看书,纸质书、电子书还是手机阅读,都很好,关键是要看有营养的内容。传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爱的表达,也是一种良好的社交方式。

图片

前来选书的读者

关于创办民间流动图书馆的初衷,徐大伟说:“其实就是希望能以点带面让大家爱上读书,但是自己的力量有限,希望更多的全国各地的人,都能拿出书给大家分享,应该有无数个民间流动图书馆、无数个民间赠书馆、传书馆,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这种空间。”徐大伟也清醒地意识到,坚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冷静地表示,大的实体书店近年来也屡有关停的情况,甚至书店“去实体化”成为学界的一个研究课题,他的这个小书馆全靠个人积蓄坚持下来,尽管是“免费”“公益”的,但也难逃网上书店、手机阅读以及其他娱乐方式的冲击。

面对书馆的未来,徐大伟表示,至于能走到哪一天,现在不好说,但是得赶紧多赚钱,不然的话确实没办法持续。他透露,目前他经营的公司大项目不多,一边管理书馆一边线上处理工作也能应付过来,以后真忙起来,他就考虑请一位专职的管理员。

图片

徐大伟介绍,从3月27日重新开张到12月27日,书馆共有595本书被取走,其中,刚刚过去的周末被取走了18本书。不过,他在跟书友的沟通中发现,很多书被取走后并没有分享出去,而是被私藏了。尽管这一情况远远低于自己的预期,不过,令徐大伟稍感安慰的是,知道他小书馆的人越来越多,到访的人数也在增多。

谈及2025年的心愿,徐大伟说,“阅读确实能改变人生,我就是个真实的案例。很多人都低估了阅读的价值。希望把书馆继续坚持下去。我们这个图书馆是一个传书馆、赠书馆,希望更多人去复制它,人人都可以是图书馆,要学会分享图书。”

记者:王立奎 编辑:吕冰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