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内蒙古乌审草原上,蕴藏着一段相隔半个世纪、跨越三代人的感人故事。1968年,武冰、孙惠山等南京知青来到了乌审旗乌审召公社布日都大队插队落户。他们遭遇了语言障碍、生活技能不足等多重困难。在热情善良的牧民巴音孟克、斯日吉宁布夫妇等人的帮助下,很快融入当地生活。他们一起劳作,并肩治理毛乌素沙漠,结下了跨越半个世纪的深情厚谊。8年前,巴音孟克和斯日吉宁布的孙女乐乐考入东南大学。武冰等南京知青对她关怀备至,如同对待自己的孙女一般。这让在南京求学的乐乐倍感温暖,无意间多了十多个爷爷奶奶。武冰说:“我们在内蒙古得到草原人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牧民的孙女来南京读大学,我们当然要尽心尽力陪伴。”
蒙古族女孩来宁求学多了一群爷爷奶奶。沙画 张庆恒
毛乌素沙漠变绿洲
南京知青的故事广为流传
乌审旗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南大门”,地处鄂尔多斯市西南端,全境深嵌于毛乌素沙地腹部,占据了毛乌素总面积近三分之一。近日的一个下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和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奇海林教授一行沿着包茂高速、府深线赶往乌审旗。
记者原以为路边应该是一座座蒙古包和大片的沙漠,但放眼望去公路两侧不仅分布着大片林草粮田以及太阳能、风力发电、滴灌等设备,还有风吹草低牛羊现的天然草原和湖泊。眼前一座座现代化的牧场,日渐消退的沙漠点缀其间。
车辆刚进入县城,就看到“绿色乌审”的巨幅宣传标语。记者了解到,“沙进人退”变“绿进沙退”的背后,是一代代治沙人的绿色接力,背后还广为流传着南京知青治沙的故事。
斯日吉宁布(左)和巴音孟克(右)。记者拍摄
在乌审旗,记者见到了当年的牧民巴音孟克、斯日吉宁布夫妇,两人和南京知青相隔半个世纪、跨越三代人的感人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他们当年所在的乌审召公社布日都大队位于牧区,牧民日常交流均使用蒙语。作为当年公社广播站的广播员,巴音孟克是当地为数不多精通汉语的人,自然而然地担当起了翻译的角色,成为牧民和南京知青之间沟通的桥梁。
南京知青武冰(左二)在背糜子。受访者 提供
1968年,11名南京知青被分配至布日都大队,斯日吉宁布当时是大队领导成员。大队特意准备了肥美的炖肉、酥油和奶茶欢迎,南京知青却对这些食物不太习惯。与南京知青们年龄相仿的斯日吉宁布经常去探望,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照顾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当地牧民与南京知青们一起放牧、剪羊毛、干农活,教他们学会骑马,晚上也常常与知青挤在同一个炕上睡觉。斯日吉宁布回忆说:“他们都是娃娃,不会说蒙语,也不会做饭,我们常常一起劳动,一起唱歌。”
牧民和知青并肩治沙
结下跨越半个世纪的情谊
在阿贵希里小队插队的南京知青孙惠山回忆,乌审召公社是荒漠化比较严重的一个大队,1969年的秋天,乌审召全公社掀起了“治沙造林、改造草原”的秋季大会战。“以前乌审旗的风沙非常大,只要刮风,好多蒙古包都会被流沙压坏,到处都是沙子,牛羊的生存都成了问题。”斯日吉宁布介绍,当地为了治沙,每年秋冬季节要集中人力进行植树栽种沙蒿,很快就适应下来的南京知青和牧民们在治沙造林大会战中一干就是二十多天。
牧民教南京知青如何栽种沙蒿。受访者 提供
武冰回忆说,毛乌素沙地中地势低、涵水多的地方会长有沙蒿,当时的治沙方式就是集中人力从沙蒿密集的地方挖掘出一部分移栽到明沙梁上,“虽然这种栽种方法成活率不高,但是每年栽种的沙梁上总会有一片绿地长出来。治沙大会战期间我们从早干到晚,每天就是砍沙蒿、背沙蒿、栽沙蒿。”
据武冰介绍,当时荒沙梁上根本没有路,也没有车,仅靠人用两根绳子背沙蒿。知青起初不会背,斯日吉宁布就给他们做示范。把砍下的沙蒿捆好,把成捆的大堆沙蒿放在一个稍微高的地方。然后坐在地上,把两端的绳子套在两肩膀上,紧跟着猛地往后一仰、接着往前一挺,顺势一跪就站了起来。平时劳动或者参与治沙大会战的时候,他们总能碰到斯日吉宁布。孙惠山说:“斯日吉宁布非常能吃苦,带领大家一起治沙、打井,她当时就是我们南京知青改造沙漠、建设草原的标杆。”
孙惠山和武冰讲述当年的故事。记者拍摄
斯日吉宁布很心疼南京知青,不仅教他们怎么做饭,还教他们羊肉和牛肉的“正确”吃法。武冰回忆说:“在沙漠里没有蔬菜吃,她教我们怎么在野地里找沙葱,看到沙葱后就像发现宝贝一样,不仅可以做沙葱炒鸡蛋,还可以包沙葱饺子。”
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孙惠山和武冰结为夫妻,还与巴音孟克、斯日吉宁布夫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牧民的孙女来南京读大学
多了十多个有爱的爷爷奶奶
巴音孟克和斯日吉宁布的孙女乐乐高考成绩超过了北京大学医学部护理系少数民族生录取线,但她最终根据自己的志向选择了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这个选择让乐乐的父亲斯日古楞愁坏了,乐乐在内蒙古上学时,他每周都会带好吃的东西看望,“南京那么远,我多久才能去看望孩子一次?我不太放心呀!”
巴音孟克和斯日吉宁布的孙女乐乐在南京多了一群爷爷奶奶。受访者提供
巴音孟克笑着说:“当年在我们这一起干活的有几个南京知青,我们关系特别好,你不放心的话,可以请他们帮忙照看一下孩子啊。”斯日古楞听后欣喜万分,迅速和孙惠山、武冰等南京知青联系,没想到对方立马答应下来。得知当年照顾自己的牧民的孙女要来南京读书时,武冰、孙惠山夫妇和当年在布日都插队回到南京的老知青们都非常开心,“照顾草原上来的娃娃那不是一句话的事嘛。”
也正是因为在南京求学,让乐乐多了十多个爷爷奶奶。在乐乐入学军训即将结束时,学校通知孩子们请家长观摩军训汇演,乐乐只好向孙惠山和武冰发出邀请。两人很高兴,非常愿意参加,武冰和老师介绍说:“我们是她的爷爷奶奶,她的父母在内蒙古没有时间过来,我们专门赶过来参加她的军训汇演。”两人给乐乐拍了许多照片、视频,发给她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看。
后来,孙惠山和武冰怕乐乐在学校寂寞,经常利用周末和节假日邀请她到家里吃饭,带她游玩南京的景点。2018年冬天,武冰生病住院了,巴音孟克给乐乐说了这件事情。乐乐听到后立马带着牛奶和水果来看望。刚见面,乐乐就说:“武奶奶,听说您生病了,爷爷奶奶让我代表全家来看望您,祝您早日恢复健康。”看到乐乐的到来,武冰内心感到非常温暖。
孙惠山和武冰参加乐乐的军训汇演。受访者提供
每到端午节和中秋节,武冰夫妇都是带着粽子、月饼、水果和烧好的牛羊肉等美食去学校,排解孩子的思乡之情。临近毕业,孙惠山和武冰夫妇的儿子还带着乐乐到苏州游玩,参观留园和苏州博物馆等苏州园林建筑。乐乐说:“南京的爷爷奶奶们对我特别好,我在南京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特别感谢南京的爷爷奶奶们和他们的家人,一次次将我从自己划定的‘小圈子’中拉出来,让我接触更多的人,体验更多的事情。”目前,乐乐虽然在美国从事建筑相关的研究,但与南京知青“爷爷奶奶”们的联系依旧未断。
今年盛夏,孙惠山、武冰、林天雄、郑月娥和别培吉这五名南京知青回到乌审旗,回到当年奋斗过的地方。得知老友归来,巴音孟克和斯日吉宁布夫妇早早地前往鄂尔多斯站迎接。虽然两人年岁已高,仍坚持每年与知青们相聚。无论是知青们返回“第二故乡”,还是他们前往南京,彼此之间的深厚情谊始终未断。
出品人:刘大颖
策划:陈迪晨
记者:刘浏 闫春旭
剪辑:万惠娟
沙画:张庆恒
包装:黄娴 马斌
美编:冯晨禛
图片/视频:记者拍摄、南京知青
出品:扬子晚报/紫牛新闻、鄂尔多斯市委统战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
特别鸣谢:鄂尔多斯南京知青纪念馆、南京市内蒙古商会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