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岁老人的10张选民证:见证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广东历程

图片


2024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也是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5周年。1979年12月17日至26日,广东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通过关于设立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的决议。自此,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正式设立。在与广东改革开放的同频共振之中,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在8间出租屋里“起步”,一路“成长”。立法、监督、代表等各项工作从无到有,多项工作领全国风气之先,无不透露着广东敢闯敢试的精神特质。在省人大常委会设立45周年之际,南方都市报推出“民主历程 广东见证”特别策划,展现经济第一大省背后的“人大担当”,探寻广东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省域样板之路。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广东的实践历程展”展厅中,一个实物展柜引起了众多参观者的关注。该展柜中摆放了10张从1954年至2021年的选民证。这些选民证来自佛山南海的99岁老人关祥。从1954年第一次参加选举开始,关祥便保存了自己每次参加选举的选民证。

“这10张选民证是这次展览中最受关注的展品之一,所有的参观者都会在这个展柜前驻足很久。”省人大常委会相关工作人员说。

2024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这10张跨越时空的选民证,是关祥作为普通选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见证,亦见证了70年来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建立、探索和发展。10张选民证的背后,正是从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直接选举的范围由市级扩大到县级,从农村和城市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为8:1到“同票同权”等人大选举制度在广东不断实践和完善的历史。

保存70年前的选民证

见证人大选举制度“从无到有”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经历了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到在普选的基础上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再到正式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历史进程。

人民大会制度建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进行全国范围的普选。

1953年3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实施选举法。从1953年7月至1954年5月,新中国第一次普选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普选是自下而上逐级间接选举,产生了设区的市、省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先是在乡里组织学习选举法,再选出候选人,最后选出人大代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广东的实践历程展”中展出的几份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文件复印件中,提到了当年普选的相关情况,从中不难看出人大代表选举这一制度在广东从无到有的最初实践。

保存于中央档案馆的《广州市郊区第一批乡镇第一阶段普选试点工作总结》中提到,广州市郊区第一批乡镇普选试点共13个乡两个镇先后完成了人口调查选民登记,当时“各乡均有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大部分乡、镇长都由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总结中称“人民使用自己的民主权利有了初步经验,民主制度初步形成,具备了普选条件”。

另一份保存于中央档案馆的《英德县第六区基层选举试办工作的经验》中提到,普选不仅对推动农村生产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解决当时农村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文中指出,英德试点的经验证明,群众在普选当中受到政策教育和民主教育,加强生产观念以后,不仅“使得农村的许多工作都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时,农民经过这次运动以后,“提高对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信心,使农村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

当时,广东8个省辖市和98个县先后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广东省第一届人大代表。

关祥的第一张选民证就来自于1954年,70年的沧桑岁月让这张选民证早已泛黄。那时的关祥28岁,选民证上登记的名字还叫关霭祥,选民证上的盖章为“南海县龙江镇选民委员会印”。

图片

关祥的第一张选民证。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供图。

近日,受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委托,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陈晓明一行前往家中看望了关祥老人。

图片

陈晓明(右一)与关祥(中间)交谈,左一为关祥孙女关蕴琪。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供图。

关祥的孙女关蕴琪告诉记者,关霭祥是关祥的原名,他参加革命时化名关祥,后来就一直使用关祥这个名字。但是第一次选举时,他用了原名。

“您的这张选民证是新中国实施新颁布的选举法后,首次普选的第一批选民证,意义重要。”陈晓明说。已近百岁的关祥听力不太好,关蕴琪在他耳边大声重复了一遍,关祥听完点头微笑。

1954年8月,广东召开了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出席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就达到了520人。

1955年1月召开的广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陶铸被选举为广东省省长,成为由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产生的首任广东省省长。

资料显示,新中国第一次普选登记选民总数为3亿2千多万人,占18岁以上人口总数的97.18%。经过广泛的普选,全国共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669144人,再经过自下而上逐级间接选举,产生设区的市、省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多次修订选举实施细则

广东人大选举制度不断完善发展

1977年12月12日至17日,广东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广州召开。这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广东恢复召开的首次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对国家政权建设进行了三项重大改革:在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作为常设机关;将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改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实行选民直接选举的政权单位由乡级扩大到县级。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还通过了选举法、地方组织法等一批重要法律,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全面恢复奠定了法律基础。

随着人大制度的恢复和发展,我国的选举法于1979年进行了重新修订,其后经过1982年、1986年、1995年、2004年、2010年、2015年、2020年7次修订,实现了从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直接选举的范围由市级扩大到县级,从农村和城市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为8:1到“同票同权”等一系列进步。

关祥的10张选民证,正是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见证。关祥亲眼目睹了旧中国的贫弱,又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对于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意义有着深刻体会。因此,他非常重视自己的每次选举,将选民证也认真地保存下来。继1954年之后,关祥的选民证还有1956年、1958年、1963年、1984年、1988年、2003年、2006年、2016年、2021年的。2021年,拿到选民证的关祥已是96岁高龄。

图片

2016年关祥91岁时的选民证。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供图

“关老师是中国人大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动者。”陈晓明说,关祥的选举之路,也正是新中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制度自信的具体诠释。

1979年12月17日至26日,广东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通过关于设立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议。

广东各市、县和广州市的市辖区,从1979年下半年起,先后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产生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至此,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在广东也得到长足发展。

现行的选举法于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其后经历7次修改,最近一次修改是在2020年,确立了普遍性、平等性、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差额选举、无记名投票5个原则,逐渐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选举制度。

1992年7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广东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并于1995年、2006年、2010年、2016年进行了四次修改。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

统筹:李陵玻

执行统筹:陈杰生 吴璇

采写:南都记者 张婷

设计:欧阳静 刘妍妍 甘丹 

南都政务新闻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