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抑制率最高提升13倍!它可能开启癌症治疗新时代

癌 度 优 选  ·  让 肿 瘤 康 复 更 简 单 

化疗是用化学合成的药物来治疗疾病,为目前治疗肿瘤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透过干扰细胞中的 DNA、RNA 或蛋白质合成来影响癌细胞的生成。但是在治疗中,普遍会为患者带来明显的恶心、呕吐、腹泻等副作用,成为很多患者和家属抗拒化疗的主要原因。
如何能够在使用化疗方式的同时,又尽可能的减毒增效,是科学家们也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好的消息是,益生菌有较为明显的效果。特别是对于胃肠道肿瘤中常用的化疗药5-氟尿嘧啶和卡培他滨,益生菌可能是减毒增效的一个有效方法


减轻腹泻
帮助患者完成治疗
5-氟尿嘧啶(5-FU)和卡培他滨(5-FU的前体药物,可以在体内代谢为5-FU)都是胃肠道肿瘤治疗的常用药物,但也是非常容易引起腹泻的一类化疗药。
在肠道中,5-FU不但会对肠粘膜造成急性损伤,还能诱导肠隐窝细胞(肠道的干细胞)有丝分裂停滞,使得未成熟分泌性肠隐窝细胞数量增加。两种因素都会导致更多的液体进入肠腔,引起严重的腹泻。肠粘膜的损伤还会增加感染的风险,进一步加重腹泻的问题。
而益生菌正是应对肠道感染和腹泻的有效方法。
2020年一项研究中,76名接受5-FU或卡培他滨化疗的患者同时服用了益生菌产品Kefibios ®,最终只有5人(6.5%)出现严重腹泻(3~4级),17人(22%)在6周期治疗中完全没有出现腹泻。研究人员估计,Kefibios ®让严重腹泻的绝对风险降低了10%[1]
图片研究中轻度腹泻和严重腹泻的发生率


促进癌细胞凋亡
增强治疗效果
除了减少治疗副作用外,益生菌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化疗的疗效。
2010年一项研究就发现,2种益生菌的混合物可以让5-FU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能力增强40%[2]
另外,还有研究发现5-FU具有一定的免疫诱导作用,可以清除肿瘤中的髓系免疫抑制细胞,增强T细胞对肿瘤的杀伤[3]。益生菌也可以通过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来强化5-FU的化疗效果。
图片
益生菌增强5-FU诱导癌细胞凋亡的能力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一组科学家就尝试将卡培他滨搭载在益生元(益生菌的食物)木聚糖为基础的纳米颗粒上,在化疗的同时促进益生菌的生长[4]

小鼠试验中,这种全新的给药形式明显增加了肿瘤中的药物积累,同时促进了益生菌的生长,强化了抗肿瘤免疫。相比于单独使用卡培他滨,搭载在木聚糖上的卡培他滨对小鼠结直肠癌的抑制率从5.3%提高到了71.8%,中位生存期也从14天延长到了33.5天

图片

益生元纳米载体显著提高了卡培他滨对小鼠结直肠癌的抑制能力




益生菌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正在逐渐得到重视,具有开启癌症治疗新时代的潜力。目前也有很多益生菌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将这些成果从实验室转化到临床。

图片


参考文献:
[1]. GhidiniM, Nicoletti M, Ratti M, et al. Lactobacillus kefiri LKF01 (Kefibios®) forprevention of diarrhoea in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chemotherapy: aprospective study[J]. Nutrients, 2021, 13(2): 385.
[2]. Baldwin C, Millette M, Oth D, et al. Probiotic Lactobacillusacidophilus and L. casei mix sensitize colorectal tumoral cells to5-fluorouracil-induced apoptosis[J]. Nutrition and cancer, 2010, 62(3):371-378.
[3]. MathewA A, Zakkariya Z T, Ashokan A, et al. 5-FU mediated depletion of myeloid suppressorcells enhances T-cell infiltration and anti-tumor response inimmunotherapy–resistant lung tumor[J].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2023,120: 110129.
[4]. LangT, Zhu R, Zhu X, et al. Combining gut microbiota modulation and chemotherapy bycapecitabine-loaded prebiotic nanoparticle improves colorectal cancertherapy[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14(1): 4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