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豫园的宝华楼内有一家非遗集合店“守艺·非遗”,这里汇聚了许多珍贵的非遗工艺品,“守艺·非遗”创始人叶戴伟与一般创业者不同,他还是国家雕刻一级(高级)技师、上海市黄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玉石雕刻大师。叶戴伟从小生活在“中国石雕之乡”——浙江省青田县,自小学起,他便开始学习素描、色彩等美术课程,为日后深耕石雕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我的父亲是一位石雕匠人,我小时候就在他的工作室玩,看他进行石雕创作,自己也对青田石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叶戴伟回忆道。这份家族的传承与个人的热爱,自然而然地引领他走上了青田石雕的艺术道路。
谈起自己的创作之路,叶戴伟坦言:“作为雕刻者,首先要静得下心来,愿意坐‘冷板凳’,这份耐心和坚持是整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他解释说,从最初的构思到设计定型、再到雕刻完成,整个流程通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每天工作8到10个小时,而几百斤、几千斤的石雕则要耗费更久的时间。
在采访过程中,叶戴伟以一件名为“节节高”的作品为例,介绍了青田石雕的工艺流程大致分为选料布局、打坯戳坯、放洞镂雕、精刻修光、配垫装垫、打光上蜡六道工序。与翡翠、和田玉等其他玉石相比,青田石的硬度较低,对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变化更为敏感,因此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需要格外的细致和专注,以防止石雕开裂。
“青田石雕运用‘因势造型’、‘依色取巧’这两大技巧,在创作这件寓意着‘节节高’的作品时,一开始我被原石本身的颜色所吸引,这些自然的色彩引导了我的构思。青田石雕的艺术在于顺应其自然之势,巧妙地利用其色泽和纹理,将它们转化为作品中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方法,叶戴伟将原石的自然美与自己的创意相融合,使得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充满生命力。
“老一辈大师更钟情于花卉、山水等传统题材,而年轻一代的手艺人则更倾向于展现创新思维,会将当下的流行元素和热点融入自己的作品中。”面对年轻的手艺人在创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瓶颈和挑战,叶戴伟表示:“不管是题材还是雕工技艺,手艺人会遇到困难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多向前辈和老师们去学习、去交流,从中吸取经验。”
作为上海市黄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叶戴伟认为非遗传承离不开创新,并且对非遗的创新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在深刻理解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通过这种方式,非遗文化得以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这对于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青田石雕这样的传统工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样,随着时代的发展,雕刻工具也经历了革新。“过去,我们依靠手工雕刻刀来完成每一件作品。现在,电动牙机等电动工具使我们能够更加精细地刻画细节。”叶戴伟坦言,电动工具并不会减少雕刻所需的时间,但它们能极大地提高雕刻的精细度,让手艺人更加专注于作品的精细打磨,将青田石雕的工艺推向新的高度。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创业者,从一家小型店铺到在多地注册公司,叶戴伟的身份经历了多次转变。在上海黄浦,他创立了上海新戴忆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并精心打造了“守艺·非遗”品牌。在华宝楼开设的非遗集合店,汇聚了苏绣、手工皮包、石雕等多种非遗工艺品,让更多人得以近距离欣赏和了解非遗的独特魅力,感受每一件作品所承载的工匠精神和时代温度。叶戴伟希望非遗能走进千家万户,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一直以来,黄浦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给予高度重视,不仅向我们提供了产业补助,还支持我们举办各类展览等。在此前的《创·述》年度线下私享会上,我对黄浦区人社部门所提供的各类创业服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非常感谢上海大世界传艺中心(黄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我们的帮助和支持。”叶戴伟表示,在未来,他将继续致力于青田石雕的传承与发展,做好非遗品牌化工作,让非遗焕发新生。
记者 / 宋梅
编辑 / 张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