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仲马诞辰200周年
小仲马认为“任何文学,如果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就都是病态的”。
原文 :《小仲马:大仲马最好的作品》
作者 | 湘潭大学 吴岳添
图片 | 网络
“仲马父亲”和“仲马儿子”
有其父必有其子和将门出虎子之类的俗语不知始于何时,既然能流传至今,想必也有一定的道理,如今比比皆是的家族企业似乎就是明证。然而作家独自写作,没有什么可以像遗产那样传给后人,所以无论古今中外,同为大作家的父子极为罕见,其中最为著名的恐怕要数我国的“三曹”“三苏”,以及欧美文坛上的仲马父子了。
大仲马(1802—1870)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潮流中杰出的小说家和剧作家。他才思敏捷、写作勤奋,创作或与人合作了300多卷作品,最重要的是1844年发表的《基督山伯爵》和《三个火枪手》,这两部情节曲折、构思巧妙,富于浪漫传奇色彩的名著,使大仲马成为首屈一指的通俗小说之王。在2002年大仲马诞生200周年的时候,他的遗骸被迁入巴黎的先贤祠,标志着这位在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家,获得了与伏尔泰、卢梭、雨果和左拉并列的崇高地位。
今年是法国作家小仲马(1824—1895)诞生200周年。他是大仲马和缝纫女工卡特琳娜的私生子。父子俩同名同姓,法国人分别称之为“仲马父亲”和“仲马儿子”,中文译成“大仲马”和“小仲马”堪称神来之笔,使这对作家父子得以在我国家喻户晓、声名远播。
小仲马随母亲住在乡下,七岁时被大仲马认领后进了寄宿学校,他在学校里备受歧视,因不堪侮辱多次打架斗殴。但是在父亲一掷千金的生活环境里,他也逐渐变成了一个花花公子,18岁时就与患有肺结核的绝色美女玛丽·迪普莱西相爱。她原名阿尔封西娜·普莱西,幼年时贫困流浪,在巴黎堕入风尘后却受到达官贵人的膜拜,于是改用带有贵族气派的名字玛丽·迪普莱西。小仲马虽然非常爱她,但财力不足以维持她的花费,因而非常嫉妒那些包养她的老贵族,不准她和他们来往。他最终和玛丽分手,在她病危的时候弃之不顾,和父亲一起出国旅游,三年之后才回到巴黎。
这时玛丽已经去世,他看到玛丽的遗物正在拍卖,玛丽的遗嘱是还清债务,余下的钱赠送给乡下的外甥女,条件是她永远不能来巴黎。这份控诉巴黎上流社会黑幕的遗嘱使小仲马深受震动,他抚今思昔、追悔莫及,为此仅用一个月就满怀深情地写出了小说《茶花女》,塑造了茶花女这个光辉的艺术形象。
从命名方式看汉语称名
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个出身贫苦、堕入风尘又无法自拔的妓女,因喜欢戴一朵茶花而被称为茶花女。她厌倦豪华堕落的生活,被青年阿尔芒的痴情所打动,把他当成了理想的情人,在爵爷们断绝经济来源的时候,她不惜变卖一切和他同居。阿尔芒的父亲为了儿子的前程,亲自来逼迫她和阿尔芒一刀两断。阿尔芒却误认为她贪图富贵,当众羞辱她以图报复,使患有肺病的玛格丽特在25岁时就含冤去世。
从古至今的爱情小说浩如烟海,大多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遗忘,《茶花女》却始终像一朵盛开的茶花那样永不凋谢。因为小说不是出于作家的杜撰或想象,而是小仲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痛苦的童年和母亲的不幸给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使他在声色犬马的生活中依然良心未泯。和玛丽刻骨铭心的真爱,又使他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不平,因而只有他才能对这个爱情悲剧感同身受,从而深刻地揭露充满罪恶的社会现实。茶花女具有超凡脱俗的美貌和纯洁高尚的心灵,即使在风尘之中也光彩照人。她和阿尔芒的凄美爱情,特别是她忍辱负重、直至孤独去世的悲惨命运,兼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色,小说由于揭示了普遍的人性而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出版后受到热烈欢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小仲马把小说《茶花女》改编成五幕话剧,上演时万人空巷、轰动巴黎,成为法国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开山之作。小仲马给在布鲁塞尔的大仲马发电报:“第一天上演时的盛况,足以令人误以为是您的作品。”大仲马回电说:“孩子,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把小说改编为歌剧,于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上演,被誉为“世界歌剧史上最灿烂的宝石”,至今仍是全球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之一,后来又被数十次搬上银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小仲马认为“任何文学,如果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就都是病态的。”他决心通过文学来改变社会道德,创作了不少探讨道德问题的社会剧。《半上流社会》(1855)里汇集了一切堕落的女人,她们由富翁供养过着放荡的生活,却又冒充高雅的夫人骗取贵族青年的爱情。《金钱问题》(1857)写花匠的儿子靠投机起家成了暴发户,靠着金钱的力量跻身于上流社会,并且企图转移非法集聚的资金以逃避审查,最后阴谋败露而身败名裂。《私生子》(1858)谴责了对女工始乱终弃的富人,批判了当时歧视非婚生儿童的法律。这些作品在当时很有影响力,使小仲马在1875年当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但是这些剧本的题材比较狭隘,局限于家庭、婚姻的范围,而且往往流于说教,因此随着社会的变迁而被人遗忘,唯有《茶花女》世代相传、长盛不衰。
茶花女在情人阿尔芒的父亲的逼迫下放弃了自己的爱情,而小仲马是和“茶花女”葬在一起的。“茶花女”墓位于巴黎蒙马特尔公墓,这是她的原型阿尔封西娜·普莱西的坟墓,上面用大理石雕刻了一束白色的山茶花。小仲马也埋葬在这里,两人虽非合葬,但坟墓相距不远。
我国翻译家林纾在1899年把《茶花女》译成中文,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由此开创了我国翻译法国小说,也是翻译外国小说的历史。林纾用文言文翻译,文笔流畅、生动传神,轰动一时。严复曾有评价:“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笔者在1962年考入南京大学外文系法语专业,读到的第一本法国小说就是《茶花女》,至今还记得当时通宵不眠地一口气读完的情景。后来《茶花女》的小说和戏剧都出版了多个中译本,在我国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