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深情!阳江35名“老邻居”的心声,总有一句让你心头热

以诗的形式编写地方志,
就我所见,在全国恐怕还是第一部。


——林贤治

阳江籍知名诗人、学者林贤治

所说的“第一部”

便是由阳江本土诗人所撰写的

《阳江诗志》

▼▼▼

林贤治提笔作序

本土诗人张牛、陈计会主编

花城出版社出版

三十五位不同年龄层次的本土诗人
以个人视角和体验
通过诗歌的方式撰写一部地方志

图片宋福亮 摄

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是
八九十年代之后
诗歌已经与普通人渐行渐远

若你捧起这本《阳江诗志》
定会有不同的看法
因为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
▼▼▼
被真诚表达的故乡
《阳江诗志》独特之处在于
诗人们生于斯长于斯
其中一两个,可能还是你的老邻居

翻开诗志
文字经由“老朋友”之手
洗尽铅华、深情款款
细细读来,仿佛在一个寻常的日子、晚饭过后
天色将暗未暗
搬起板凳听装着很多故事的邻居拉家常
听他将故园风物娓娓道来

图片阳江日报签约摄影师 谭晋东 摄

在《阳江诗志》收录的作品中
陈计会的《报平村》、冯利的《南门街门南》
黄远清的《大沟华洞海边》
阿蚁的《岭东之夜》
王洁玲的《白水瀑布》
……
我们可以从字字句句中
看到一个被真诚表达的故乡
诗人吟诵她的美丽
也吟诵她的平凡
▼▼▼
渺渺乡村、起伏山峦
小桥流水、月照人家
又或是喧闹菜市场、深夜大排档
东源市场卖海鲜的大姐
我们走过千百遍的寻常巷陌
都被诗人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让人见字如

图片阳江日报签约摄影师 杜秋桂 摄

《阳江诗志》这真诚的源头,来自于诗人对故土的深情,林贤治认为,叙说阳江本土,对诗人来说,无须借由典籍和传说,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可以从生活出发,从个人生命体验出发进行书写。


这种深情和真诚

从诗人冯利的生活和创作经历可以看出端倪

今年66岁的冯利

1992年便离开家乡,旅居彩云之南

三十多年过去

他的创作依然不离阳江这片热土

写儿时生活过的南门头,写自己的发小

写二妹的大排档

写故乡让他鼻酸的“镬气”

……

无论是夜深独处

还是出差在外

诗情依然长着一张“老阳江”的脸孔

对故乡的诗意表达

让一个人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图片阳江日报签约摄影师 杜秋桂 摄

阳江人的文化自信
编陈计会看来
《阳江诗
不仅是对本土诗歌创作的一次集中展示
更彰显了阳江
作为全国诗词之乡的文化自信

陈计会表示,阳江自然形态多样,是汇聚“山海林泉湖洞”之美的城市,同时还有2100年的建制史,曾创造了辉煌的高凉时代,同时还有一群始终活跃在创作一线的本土诗人,这些都是《阳江诗志》诞生的深厚土壤。

同时,地方性的诗集不是简单的“导游词”,其所扮演的“角色”不能仅仅是风景明信片,而应该兼具现代性、探索性、现实感、地方性等四个方面。

图片宋福亮 摄

“《阳江诗志》收录的作品不仅要有阳江特色,同时也要深入人心,能感动人,引发更多共性的思考,或者对社会共性问题提供一种答案和方向。”陈计会说。

据悉,阳江市诗歌协会成立于2006年,活跃的核心成员超过100名,包括教师、公务员、个体户、农民等群体目前已出版了数十期《蓝鲨》诗刊以及《阳江现代诗选》《大海的神谕——阳江海洋诗选》等数十部诗集。《阳江诗志》部分作品,便出自这些作品。


记者、编辑|周雅
视频|宋福亮
校对 | 叶尚昕
审核 | 李宗君
终审 | 黄   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