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美术报 记者 施涵予
12月27日,“余之乐”刘元永书法展在杭州图书馆开幕。展名由书法家鲍贤伦先生题写,展览共展出大小作品90余件,以作者擅长的楷书作品为主,其它篆隶行草等书体也有所涉及,代表了他近期的创作水平。
开幕式现场
本次活动由杭州图书馆主办。浙江省书协名誉主席、浙江省文史馆馆员鲍贤伦,浙江省原文联主席张浩,浙江省原政协办公厅主任王喜法,杭州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老干部局长程浙山,杭州市文旅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赵弘中,杭州市图书馆副书记副馆长庄华军,浙江开放教育集团原董事长钱渭南,衢州市原文联主席郑奇平,浙大城市学院体美部美育教育教学中心主任马青,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导陈一梅,浙江省硬笔书法协会会长王震,中国美院教授张东华,富阳区美协秘书长卢成钢,富阳区女美协主席郭一莲,知名诗人蒋立波,魏沛俅等出席开幕式。
浙江省原文联主席张浩宣布展览开幕
杭州市文广新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赵宏中致辞
杭州市经信局二级巡视员卢建祥致辞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一梅致辞
浙江省书协名誉主席、浙江省文史馆馆员鲍贤伦致辞
展览作者刘元永致答谢辞
高峰秀主持开幕式
刘元永,1964年12月出生于浙江嵊州,毕业于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曾在中学任教语文,长期供职于杭州政府部门。1985年师从鲍贤伦先生学习书法,主攻魏碑,对张猛龙、爨龙颜、爨宝子、龙门二十品等石碑下过扎实的苦功。学书四十年来,他以“高古、清凉”为追求方向,以魏碑为基本表现形式,融汇篆隶精髓,汲取行草养分,在汉魏石碑中悟得朴拙生趣,又从王羲之之处寻得魏晋风骨。
刘元永的字平易近人,很有趣味。饱满的字体体态酣然平和,自然闲适,观其书法作品仿佛在游览山川大河与晨曦雾霭,章法似疏而密,字体外柔而内刚,宽容开阔。若是用音乐来形容,应道是一首和谐悠然的古琴曲,横竖撇捺的痕迹都让人感觉一种悠然自得的趣味。作者观老庄、苏轼、王维、陆游的诗词,自由畅游于庄子的飘然独立,苏轼的豁达乐天,王维的清丽绝尘,陆游的精炼自然之间,用独特的笔法演绎这些历史上的明珠。
刘元永向杭州图书馆捐赠书法作品,杭州市图书馆副书记副馆长庄华军接收
作者在人生长路的行车坐卧间体味生命的艰难,感慨天地的浩瀚:“天化棋盘星化子谁人敢下,地为琵琶路为弦哪个敢弹?”这也是对沧海一粟渺小的人类面对生活勇气的一种追问,这种宇宙观、天地观,莫不是展现了作者多年以来埋首苦研,潜心练习的执着,以自信和乐观的态度来弹奏着内心世界的曲调,最终达到人、文、书一体,通过毛笔对文字的信任展露书法艺术的本质。
鲍贤伦先生认为:“关于刘元永写的东西,我想强调,他的主要创作方向还是集中在北魏时期的碑派。这种风格后来发展到隋唐后,被规范成了更系统的楷书,成为今天中小学教学中的书法形式。北魏书法则被排除在了这个教育体系之外,因为它保留了强烈的隶书遗韵,显得更加拙朴。刘元永刚开始的时候,他写的非常注重笔法,能够写出接近北魏风格的造型和神韵。几十年下来,他写到现在是什么状态呢?现在他的审美倾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走了一条不容易的路。他的作品看起来更散淡、更朴素、更内敛,追求一种格调和气韵。这种路很难走,因为需要舍弃表面的技法痕迹,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气血和格调的追求上。这种笔法追求,很容易让现代人误解,因为大家习惯了印刷体,看到的字体都是工整匀称的。刘元永的书法,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不‘平整’,但其实他是在追求一种更深层次的审美倾向。”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导陈一梅女士评价道:“元永兄将书法作为自己修身养性的方式,毫无功利目的,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实为难得。他的书法受鲍贤伦老师影响,楷隶篆杂揉,结体自由生动,用笔厚重古朴。更多倾向于隶楷,并结合隶草意味,尤其在通篇布局及用笔上体现了行草书的节奏感。”
展览还展出了刘元永夫人高峰秀女士的部分画作,高峰秀曾就读于中国美院高研班,笔法上取法恽南田的“没骨画法”,融入现代文人雅趣,作品安静、精美,展厅中的20件信笺小品由他们夫妻的书画合作而成。
庄子和惠子曾在濠上辩论,从容出游的鱼是否快乐?对此,刘元永说道:“写字带给我的快乐是肯定的,我也愿意和您分享有字写的日子是怎样的快乐法。”
展览持续至2025年1月8日。
部分作品欣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