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晴雨表丨北京量化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科研负责人赵柏闻 见“微”知著 敢为天下先

赵柏闻,1992年生,北京人。2004年起就读于人大附中,2008年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实习。2014年创立北京量化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担任科研总负责人,以将先进技术快速工业化的理念,陆续设计完成测序平台、生物计算平台、培养组学平台、功能筛选平台的建设。至今为止,赵柏闻已带领量化健康科研团队建立了超过100个疾病模型,开展20余条功能筛选并行管线,储备1000余株候选高功能菌株、18株专利菌株,建成目前世界最大的人体共生菌库以及对应的基因信息资源库。

图片

用勇气与闯劲叩问科学

故事始于一个北京青年对生物科研的热爱。

2006年,基因组学飞速发展,彼时,还在北京市人大附中读高中的赵柏闻,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上结识了启蒙老师——科学家黄三文。

年轻人的勇气与闯劲,总是会被看见。赵柏闻得知农科院与华大基因合作,他渴望投身更前沿的基因研究。凭借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其获得华大基因汪建等人赏识。于是,赵柏闻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退学,专注科研。

受惠于人大附中和华大基因都秉持着一种“不走寻常路”的人才观,高中二年级的赵柏闻离开了中学。2010年,19岁的赵柏闻担任华大基因“人类认知能力的基因组学分析”科研项目的负责人,组内不乏来自各国知名学院副院长级别的科研巨擘,开始研究智力的遗传性与人的基因组之间的复杂关联。研究在国际媒体和科研界都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性关注。

2014年,赵柏闻决定,迈向新的征途。

重新启程之后

离开华大后创业的赵柏闻选择了微生物领域。尽管该领域的测序市场份额不到 5%,但微生物领域的菌株千差万别的“个性”让这门创业更具潜力。

赵柏闻下定决心开始科研,创始团队成员都是被他拉入伙的朋友。四个人,两张桌子,四把椅子,2014年4月,北京量化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他们选择丰台区海鹰科技园作为自己的创业地点,而这个航天产业园也见证了一个青年创业团队的一步步成长。

谈到公司缘何起名“量化健康”,赵柏闻有自己的理解:“‘量化’是一个很精准的词汇,充满了美好的想象。我们认为,当前医学科研花了太多的精力去量化疾病,却对健康缺乏准确定义和认知。”

作为中国第一家微生物组商业检测公司,量化健康甘愿在未知的领域中充当劈波斩浪的先行者,尽管承担一定风险,但也期待最终收获相匹配的优势和壁垒。

白手起家的赵柏闻首先把资金投到了实验室建设,瞄准了微生物中一个少人涉足的领域——肠道微生物检测。在量化健康之前,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一家外国公司开展过类似研究。刚开始找投资的阶段,赵柏闻经常每次要花3个小时给投资人做背景讲解,才能展开项目介绍。最后投资人只是点点头,还会再问一句,“美国有人在搞这个吗?”结果都是不了了之。

由于团队把所有资金都投入实验室建设,又缺乏融资支持,量化健康一度面临发不出工资的困境,科研进展也曾陷入瓶颈,课题迟迟没有突破。其时赵柏闻面临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直到2016年,美国白宫宣布启动“国家微生物组计划”,之前沟通过的投资人电话又蜂拥而至,电话那头,投资人说,“美国搞了,咱一定要紧追热点。”

对此,赵柏闻倒是很淡然。“其实细分领域里,我们很难得能体验到做探路者的困扰。因为大家都习惯于去做不用承受试错风险的追赶者,但突然追赶者成为了第一名,就会有点慌。似乎所有事都变得可以做,没有参照系,会不知道该如何前行。”对于敢用科学精神闯荡现实世界的青年赵柏闻来说,他亟须思考的是:既然不走别人的路,不能踩着别人的脚印前进的时候,靠什么前进?

截至目前,量化健康已经完成了超过200个课题,拥有了100多个疾病和菌群的模型。一路走来,量化健康曾在微生物组定量检测技术上投入大量时间与费用并形成垄断,但投入市场应用还需5到10年。路途虽艰,赵柏闻相信自己的研究成果最终能造福社会。

实习生  林乐澄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编辑/叶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