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9日消息(总台记者江晓晨 潘嵘)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中国之声大型记录报道《民生样本 年度记录》,精心选择10个地点,10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呈现生活的日新月异。本期推出《用地先养地,黑土地的良田密码》。
半个多月前,黑龙江省嫩江市迎来两场三十多年不遇的大雪,厚厚的积雪盖在一望无际的黑土地上。阳光照射下的雪面不时会有亮点闪烁。
嫩江市白云乡青海村高标准农田侵蚀沟施工现场(央广网发 嫩江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嫩江市白云乡东海村2023年增发国债的高标准农田项目施工现场,数台大型机械沿着侵蚀沟有序进行石笼填充作业。室外温度直逼零下30摄氏度,沟里的工人们正对沟壑两侧进行加固。郭洋是该项目标段的负责人,由于此前的大雪让整个项目几乎停摆了10天之久,月底完成任务又立下过“军令状”,这几天他吃住都在工地上。
郭洋介绍:“按照国家要求,工程项目进度到年底全部完成,另外资金拨付到年底全部完成。为了达到指标,我们加大了项目人员投入,各类施工机械加一起237台,现场的施工工人630人。现在还剩约16000方的石笼,摆完之后整体工程就完事了,这个月月底能够全部施工完毕。”
俯瞰长达1614米宽十多米的侵蚀沟(央广网发 嫩江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整条侵蚀沟全长1614米,每年雨季的冲刷都会导致两侧黑土流失,经年累月原本狭窄的小沟成为了如今十多米宽的侵蚀沟。郭洋知道侵蚀沟对黑土破坏的严重性,因此工期可以赶,但施工质量他不敢有丝毫怠慢。
挖掘机在石笼作业过程中正在进行抖土操作(央广网发 嫩江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郭洋说:“把石头运进来后,挖掘机将石头放到沟的笼子里,石头里边可能存在石屑或粉末,正常挖掘机是实底的,我们的挖掘机底下带漏斗,就是怕把粉末还有小碎渣掉到里边,尽量筛完再往里放,放完之后由人工平整后再封盖。”
“每天5点半吃饭,6点到现场,那时候还没亮天,给工人做好防寒保暖的措施,发放了防寒的雪地靴、帽子手套这些装备。前段时间一直是24小时施工,只有白天施工肯定不赶趟,本来工期时间就特别短。停人不停车,两班司机倒班干的,机械不停会始终保持温度。我们基本上已经差不多了,能够如期交工。”郭洋告诉记者。
工人们将挖掘机筛过的石料码放整齐(央广网发 嫩江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嫩江市农田建设服务中心主任陈聪与郭洋常在工地上碰面,作为施工单位的“甲方”,这些年他们都是实行片区负责制。不久前,陈聪和同事一起在工地住了三天。
陈聪说:“嫩江处于松嫩平原过渡带,都是宝贵的黑土层,修沟治沟就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我们属于丘陵漫岗地带,上坡下坡的坡度非常大,一场急雨下来,地两边就被涮掉很多,老百姓损失了。土地确实是挺好,都是黑土‘大熊猫’,再不保护好,水土流失会越来越严重。”
今年,嫩江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涉及4个乡镇14个村屯,针对农田淹涝、水土流失、侵蚀土地等影响粮食产量的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白云乡青海村副主任崔久国回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没来之前,这里被水冲得不好走的路,年年村里组织修,才能勉强维持老百姓把粮食收到家里。
崔久国表示:“以前的路不好,大型机械都开不到田地里,全是用小车往外拽,各方面成本,包括人员有安全隐患。高标到了以后,今年秋天路面硬化各方面就好了,大型车辆能走了,拉的粮也多了,能进到地头收粮了。现在老百姓一看这个东西是好事,都特别支持工作,我的工作在基层也就好干了。我们也沟通别的村,看看怎么借鉴他们的经验。”
谈起未来村子有什么打算?崔久国表示:“想把土地整合到一起连片种植,以种植合作社的形式把国家政策做好,让老百姓也都能得到国家政策的实惠,提高产量,减少人工,减少一些机械作业费用,因为高标农田已经做好了,我们一定要一步步把高标农田实施起来,做好。”
撒肥车辆正在进行撒肥作业以完成地力提升(央广网发 嫩江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除了生产路、机耕路、田间作业路等基础设施外,多年来,嫩江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始终把地力提升作为核心建设内容。沃坤有限公司经理纪伟介绍,嫩江市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针对不同地形地貌,采取不同方式加以治理。
纪伟说:“从2019年到2023年,嫩江市高标准建设项目土壤改良工程一共实施了94.5万亩,几乎覆盖了全市的13个乡镇。通过土壤改良工程的实施,农作物生长自身的抗性提高,能抵制一些土传病虫害。嫩江市土壤改良这块,地力提升工程增产增收效果非常显著,咱干项目就是为了农民增产增收。我们2020年土地轮作年年农民包地,实施完项目的每垧地要比没实施项目多500块钱,而且还包不着。”
2019年,嫩江市伊拉哈镇红嫩村村民王思东看好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成立了思东家庭农场,承包了上千亩地。几年过去了,在今年秋收,尝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甜头的他来年有了继续承包土地的底气。
王思东介绍:“原先亩产也就是二百五六十斤,但是今年就看出来了,最少的都得三百来斤,甚至有的地块增加更多。项目包括撒肥,对我们农村的地缺的多种元素都给我们补充,把土地都治理好了。高标项目跟我们红嫩村建成以后,将来直接给老百姓创收增加不少收益。有些田间道、地块,能形成规模种植,减少我们的成本了,我们能创收尽量多流转点土地。”
从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高标准农田,到2011年国家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式纳入“十二五”规划推动实施,再到2021年国务院出台了今后十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嫩江市农业农村局书记、局长丁重阳表示,嫩江市耕地面积1158.6万亩,在全国的县级市里耕地面积能排头把交椅。2022年嫩江市被确定为黑龙江省唯一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市)推进试点县(市)。可即便如此,未完成的面积部分,每年的任务量仍然很大。
丁重阳表示:“这几年随着国家和省里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的力度越来越大,嫩江高标准农田建设这块内容也是越来越多,这几年持续都是二三十万亩的额度往前推进,每年几乎都是这样。再加上我们县域内还有九三北大荒农垦,再加上他们就能达到四五十万亩。我们下边的面积还是很多,未完成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从我们自身来说还有将近200万亩,所以到2030年按照中央提出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我们每年的任务还是很大,至少得30万亩。”
丁重阳介绍,按照省农业农村厅“百日攻坚战”年底前要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和资金支付要求,截至目前,嫩江市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和资金支付均已完成100%,建成高标准农田26万亩。建好之后,如何管好是未来耕地可持续发展要探讨和研究的方向。
他说:“每年都研究怎么样推进高产创建,面积稳定的情况下,怎么样通过调整结构、调优品种、调优管理模式,最终让单产增加。嫩江1000多万亩耕地,其中有743万亩是我们自己的。我们现在跟农垦认真地说还有差距,差距至少一亩地潜能在50斤,我们增加50斤完全有这个空间达到农垦的标准化。700万亩耕地,增加50斤就是3.5亿斤的粮食,我们一个县能多增加3.5亿斤粮食,就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压舱石’又重了一些。我们现在也始终奔着这个目标努力,争取让嫩江农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记者观察】
零下三十多度的天,露在外面的肉会被冷风吹得生疼,半分钟就会把人冻透,很难想象在高标准农田项目施工现场作业的工人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直到项目负责人郭洋掏出手机给我展示了一张照片,我才发现原来月底前竣工早已成为每个人心中的“军令状”。
擦黑赶工作业的挖掘机和货车(央广网发 嫩江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画面中已是深夜,四周漆黑,一辆铲车铲起石块准备卸到面前一辆货车上,铲车车顶的一抹灯光是整个夜色中仅有的照明。郭洋说,夜晚的低温或许是人类的极限,但不是机械的极限,我们仍然可以操控它完成使命。
采访中他们脸上的笑是纯粹的。未来,或许嫩江还会进一步落实高标准农田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老百姓期待,我也跟着期待来年这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