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江南文化讲堂第三季宣布启动 王凯摄影
新民晚报讯(记者 乐梦融 摄影 王凯)今年全面开放的上海博物馆东馆精心打造的江南造物馆、海上书画展厅等都融入了江南文化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成为观众领略江南文化内涵的理想场景。昨日,上海博物馆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在上博东馆举办了“诗心·美学”长三角江南文化研讨,与此同时,“江南文化讲堂”第三季宣布在上博启动。
上海博物馆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收藏重镇,长期致力于推动江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海博物馆东馆在新建过程中也精心打造了江南造物馆和屋顶花园等,通过系统展陈江南传统手工艺品及“江南石供与海派盆景”等相关江南主题展览,呈现江南文化的独特意境和人文精神。
图说:江南文化讲堂第三季宣布启动 王凯摄影
“江南文化讲堂”自2020年开办以来吸引了专家学者和听众们参与。目前已经举办两季共20期讲座,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学、艺术等多个角度探索江南文化的特质,既以扎实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战略价值,又以精彩生动的解读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上博方面表示,通过举办“诗心·美学”长三角江南文化研讨会并启动“江南文化讲堂”第三季,希望聚合“三省一市”江南文化研究力量和文博资源,继续发挥江南文化作为长三角地区共同基因和精神纽带的作用,服务国家战略与城市发展,为助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智力和动力支持。“江南文化讲堂”题名由著名书法篆刻家刘一闻先生书写。
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凌利中以上博东馆“海上书画馆”为线索,解读了何以江南、何以海派。凌利中表示,海派文化是在江南文化基础上加之中西交汇孕育而成,并从中生长出红色文化。有误会认为上海历史文化的研究以文献为主,缺乏文物的支撑,这种看法存在谬误。凌利中认为,“文物分为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物,上海所藏2000年的书画文物恰恰是传世文物,所以我们不是一铲子一铲子地挖出文物,我们是一柜子一柜子保存研究文物,同样属于书画考古。”“海上书画馆通过对海上千年书画的梳理,可以总结为底蕴深厚、艺脉纯正、兼容并蓄、勇于创新。对理解上海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和人文底蕴是有帮助的。”凌利中说。
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介绍,上海博物馆自2018年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在江南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效,通过东馆建设开放、展览和公共教育活动等,使“上海文化”品牌在上博成为立体的“实景画”。未来上博将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精神内涵,积极传播江南文化的创新发展理念,深化长三角博物馆协会(学会)战略合作机制,加强上博江南文化交叉学科建设,助力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研讨会当天邀请了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的社科和文博方面共11位专家作主旨发言,天晚上的“江南文化讲堂”第三季首讲活动吸引了500人参加。活动邀请了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戴鞍钢,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施远,上海植物园盆景管理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王娟,赏石文化学者俞莹等4位专家,围绕“江南造物与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