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业跨界千行百业,看科技赋能“点盐成金”

盐,一把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白金”钥匙。中国的年盐产量约9000万吨,约占世界盐产量的30%,这些产量巨大的盐只有约11%用于食品行业,更多的盐则应用于工业领域,千行百业都需要盐的参与和催化。中国是如何用好“盐罐子”,又是如何做到“盐”而有信、“盐”行万域?

图片

玛纳斯盐湖,新疆四大盐湖之一,相当于7700多个国际标准足球场大小,原盐储量达18.4亿吨,预计年产量可达100万吨。放眼望去,盐湖周边5万多公顷的自然保护区,是这片湖的绿色屏障,优良独特的生态环境保证了湖盐的天然和绿色品质。

图片

1400公里外,新疆南部,从温宿到拜城栉比耸立的许多巨型盐山,形成已有上亿年,蕴藏着300亿吨的盐储量,保守估计足够中国人吃1000年左右。

图片

温宿盐矿中富含多种矿物质和丰富的微量元素,让这里的山体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研发人员试图从盐山上收集不同原料,探索出天然、绿色的新产品,来颠覆食客们的味蕾。

图片

从温宿开车5小时就能抵达喀什。热闹的古城弥漫着烟火气息,在这里,盐与美食完美结合。但如何在新疆166.49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区域内,保证偏远地区人民的食用盐稳定供应,是中国盐业人面临的不小挑战。

图片

自古至今,百姓日常离不开盐,盐业稳定,关乎民生。深夜,上海闵行区,大型食盐储备仓库依然灯火通明。一条来自电商的数据显示,近期食盐市场出现异常波动。食盐保供应急系统迅速反应。在食盐储备仓库,食盐高效统筹配送,通过24小时物流,可迅速覆盖上海市各个区域的超市。

图片

小小一粒盐的生产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走向市场前还要经历一次全方位的严格“体检”。在天津的质检中心,食盐样品会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盐行业标准进行检测,确保每袋食用盐都符合国家标准。同时,还要符合更为严格的内控标准要求,检测项目多达40余项。每一粒盐的旅程都不平凡,都带着科学的严谨性。

图片

小小的盐粒,一方面可以升华美味,为人体运行提供所需;而另一方面,“盐”多必失,可能会带来健康隐患。

为破解这个难题,科研人员经过不断探索实践,确定了推广低钠盐这一行之有效的减盐措施。所谓低钠盐,就是以碘盐为原料,合理添加氯化钾,从而改善人体内钠、钾的平衡状态。在不改变用盐习惯的前提下,更加符合国民健康需求。

盐行万里,盐亦行万域。

中国现有食盐产能高达5000多万吨,每年国内对食盐的实际需求量仅1200万吨左右,剩余大部分盐则应用于千行百业,成为现代产业基石,服务国家发展。

图片

海拔3010米的柯柯盐湖位于青海德令哈东南部。柯柯盐湖盐矿每平方公里达750万吨左右,是重要的盐业产业基地,出产的原盐通过精制、煅烧等工艺转化为工业碱,而由盐转化而来的纯碱是光伏玻璃不可或缺的原料。

图片

源于自然的盐,又回归于土地,通过转化成为绿色肥料,在全国的农业生产中贡献着力量。从洁白的盐到绿色化肥,传统盐业以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开创了绿色智能肥料创新路径。盐行万域,人们对盐产业的开发利用还只是冰山一角。

图片

江苏省南部,茅山脚下的金坛盐矿蕴藏着丰富的盐资源,盐矿开采后的空盐穴摇身一变成为“天然的储能库”,一个超大“充电宝”在金坛盐穴中应运而生。作为全球首座非补燃式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储藏释放出压缩的空气可以推动发电机发电,一天可发电30万度,供6万居民一天的用电,且全程无污染、零排放。

科技赋能,向新而行,中国盐业正深挖潜能,开发出多元的未来。绿色前行,千年盐业正焕发耀眼的时代光彩,持续书写着盐兴百业的高质量发展传奇。

 

央视综合频道CCTV-1

18:20档

系列纪录片《大国基石》

铸国之重器 守民之命脉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