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广斌,重庆忠县人,当代作家。1947年参与革命刊物《反攻》的编辑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由于参加革命活动,罗广斌被捕入狱。在狱中,江竹筠、陈然等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深深影响了他。新中国成立后,罗广斌出狱,根据狱中经历,和刘德彬、杨益言合著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在此基础上,罗广斌、杨益言进一步细读历史文献、深挖人物精神内核,多次修改打磨文稿,于1961年发表长篇小说《红岩》。2019年,《红岩》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今年是罗广斌诞辰100周年,本刊特邀专家学者皮钧、张玉清、钱振文撰文,追忆“红岩精神”,致敬红色经典。
——编 者
2005年春节过后,王扶介绍我认识了张羽的夫人杨桂凤。当年,张羽是《红岩》的责任编辑,王扶也曾参与过《红岩》的编辑工作。
我到杨桂凤老师家的具体时间记不起来了,总之是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季节。刚开始,每天下午看完资料后,从东四十二条回人民大学,在公交车站等车的时候,虽然穿着棉衣,也还是感到寒风刺骨。我看资料的地方是杨老师家的书房。书房是阳面的一间大屋,这间屋子的东墙放满了书柜,书柜外边有个很大的桌子,桌子两边都有抽屉,杨老师特别给我介绍那个桌子,说是当年萧也牧用过的。
书柜上面几排没有门,看到了不少好书,比如《红旗谱》的精装版。出版社编辑的家里有不少好书,这一点也不奇怪。不过对我有用的和《红岩》有关的资料都在书柜最下边,两扇门的里边。这些资料多是单篇的文件、信件和稿件,不容易像书一样整齐地立在书架上,只能一件一件堆放在一起。看这些资料比看书要复杂和艰苦得多,主要原因是这些资料大多是手写的,每个人的字体和运笔习惯很不相同,需要慢慢熟悉后才能游刃有余地看下去,有些潦草的字需要仔细辨认很长时间才能恍然大悟。
就是在这个手稿的海洋中,我发现了罗广斌手写的两份文件。一份是罗广斌在重庆解放后所写的《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的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的残稿,这份残稿是整个报告的第三部分“狱中情形”和第七部分“狱中意见”。其中的“狱中意见”共八条,后来人们把它的内容精简为“狱中八条”。精简后的“狱中八条”陈列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格言。第二份文件是 1964年1月8日写给北影厂导演水华和演员于蓝的信。信的内容是向水华他们转告重庆市市长任白戈对电影剧本《烈火中永生》的意见和重庆市文联组织的座谈会上剧作家席明真等人对剧本的几点看法。信的落款是三个人“德彬 益言 广斌”。但可以肯定这封信的执笔者是罗广斌,因为这封信的字体和《狱中情形报告》的字体是完全一样的。
罗广斌的字很独特,笔画细小、简单、清楚。俗话说“字如其人”,但罗广斌的字却和他的性格没有关系。如果你了解了罗广斌的性格,就更会觉得不可思议。曾经引导罗广斌走上革命道路的马识途在一篇回忆罗广斌的文章中说,罗广斌“是一个很不安生的青年,人家说他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是活蹦乱跳的,连头发稍都不那么安分,老是耸起,并且摇来摆去”。罗广斌过去的战友陈家俊曾对张羽说,罗广斌有两个绰号,一个叫小罗,一个叫跳蚤。跳蚤的意思就是他总不安分,总在跳动。按照“字如其人”的逻辑,罗广斌的字就应该是龙飞凤舞、挥洒自如,但看起来,他的字却非常稳定、安宁。
罗广斌手稿复印件 钱振文提供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张羽曾经计划写本罗广斌传,为了写作传记,他曾经先后访谈过马识途、陈家俊等罗广斌当年的战友。陈家俊是当年罗广斌在重庆西南学院新闻系的同学,也是后来在秀山中学进行秘密革命活动的战友,人们普遍认为她是《红岩》中成瑶的原型。在1991年5月23日的访谈中,陈家俊向张羽介绍罗广斌在西南学院时的各种本领,其中之一就是刻钢板,说罗广斌的钢板“刻得好,细,小,清楚,用唱针磨后写,比钢笔还细”。就是在这次访谈中,陈家俊的爱人向洛新补充说,罗广斌的才能还有仿宋字和刻图章。
看来,罗广斌的字和他的革命经历有关。罗广斌的字体应该是来源于刻钢板,是刻钢板时常用的仿宋体。仿宋体的特点就是庄重规范,以表达内容为主要目的,与刻写者的个人性格无关,不容易从字体辨别写字人,这种特点使它很适合秘密工作的需要。
除了刻钢板,陈家俊还介绍了罗广斌其他的让人感到眼花缭乱的“雕虫小技”,“雕虫小技”是马识途的说法,这个说法并不是贬低罗广斌,而是对罗广斌“非凡的聪明”的赞叹。这些“雕虫小技”在那个年代的革命活动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壁报制作,壁报大概类似后来的大字报,陈家俊说,在西南学院的时候,罗广斌负责壁报刊头设计、排版制作,罗广斌设计的壁报风格多样,生动活泼。比如他设计了一种有鱼鳞纹的花边,是拿一根香点燃一条二指宽的纸条,一烧,白色的报纸变成了咖啡色的不规则的花纹,贴到壁报的边上,看起来古色古香。除了刻钢板、画壁报,罗广斌还擅长摄影、跳舞、游泳、打桥牌、打排球、打乒乓球,制作小型飞行器、制作书签,甚至在做汤团、做皮蛋、做醪糟这些生活小事上,罗广斌都有独到的经验。
罗广斌的许多革命经历出现在了《红岩》中,包括编壁报、刻钢板。陈家俊在访谈时对张羽说:“每一本书,不把自己当成英雄人物、做模特儿写进去,并不等于把作者的生活经历抛到九霄云外,不反映在书里面,不太可能。写成瑶在重庆大学的斗争,实际上就是我们在西南学院经历过的事,也是罗广斌亲身经历过的。”
《红岩》一开始,就出现了刻钢板。第三章,负责印刷《挺进报》的地下党员成岗又学会了刻钢板,希望江姐把刻钢板和油墨印刷两道工序都交给他完成,这样就不用提心吊胆,害怕在刷印时不小心撕破蜡纸了:
成岗还有第三条理由,那从他第一次印刷失败,撕破了蜡纸时就想到了的:除非他自己会刻钢板,否则不管怎么会印,也总是提心吊胆的。所以从那时起,他便决心练习刻钢板。现在他已经学会了,而且刻得出一手方方正正的仿宋字。
“你的意见是交给谁来干呢?”江姐意味深长地问。
“交给我吧。我学会了刻钢板。你看,这是我刻的仿宋字。”成岗一面说着,一面从抽屉里拿出一张蜡纸,上面刻写着精细的字迹。
第五章,地下党领导李敬原夜宿成岗家,提出帮助成岗刻一张蜡纸。在为成岗示范了刻钢板的更高明的方法后,李敬原说到了罗广斌用唱针制作的铁笔:
“这种铁笔不好,没有钢火。”李敬原摸摸那已经被钢板磨得钝秃的笔尖,“用留声机的唱针来做铁笔,钢火好得多,写的字笔画更细,更清楚……你试一试,只要稍微磨一下就成了。”
(作者系北京鲁迅博物院研究馆员)
温馨提示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所以部分关注本号的朋友无法在第一时间收到“文艺报1949”公众号推送的消息。
欢迎各位朋友按下面的方法简单设置,让本号继续为您在第一时间及时进行推送:
▶关注并进入公众号
▶点击手机右上角“. . .”
▶点击“设为星标”
▶这样您就可以及时收到本公众号的推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联系邮箱
新闻部:wybxinwen@sina.com
艺术部:wybart2024@163.com
副刊部:wybfkb@126.com
“文学评论”版:wybwxb@vip.126.com
“理论与争鸣” 版:wyblilun@163.com
“世界文坛”版:imsoha@163.com
“少数民族文艺”专刊:wybssmz@126.com
“网络文艺”专刊:wybwlwy@163.com
“科幻”专刊:912230576@qq.com
《作家通讯》:zjtxwyb@126.com
会员地址信息变更 : 1876960953@qq.com
内容来源:《文艺报》12月25日6-7版
微信编辑:王靖茹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
查看原图 20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