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来源,增加去路,三大类药物这样降低胆固醇!

大家都知道,动脉血管里长斑块、发生粥样硬化,是和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有关。所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基础治疗,就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我们血液里的胆固醇,来自饮食和自家生产。这当中,吃进来的是少部分,占到20%到25%吧,自家生产的占大头。胆固醇在身体里要起作用,合成激素、修补细胞膜,参加形成胆汁等。胆固醇作用后要代谢,就会由肝脏和组织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接收,把它分解掉。在这些环节中,吃进来的、自家生产的是来源,在身体里消耗、被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接收分解掉那是去路。无论是源头来多了,还是去路减少了,都可以引起血胆固醇的升高。

图片

临床常用的三大类降胆固醇药物,就是从减少来源和增加去路入手的减少来源的有两大类,“他汀”类,“麦布”类增加去路的一大类,简称“PCSK9抑制剂PCSK9,人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的英文缩写

他汀类,抑制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

他汀类药物是抑制胆固醇合成的。我们身体在合成胆固醇的时候,需要酶的参与,其中很关键的一个限速酶叫做“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简写“HMG-CoA还原酶”。抑制了这个酶,胆固醇的合成就被抑制了,他汀类药物就是通过抑制这个酶降胆固醇的。

他汀类药物能降低多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因药、因人而异,降幅20%多到40%多不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是降幅比较大的,常规剂量可以降低40%左右。

图片

“麦布”类,肠道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目前临床应用的有两种,依折麦布,外国研发的;海博麦布,国产新药。

这类药的作用是抑制肠道吸收胆固醇。虽然吃进来的胆固醇占比低,但是血脂已经高了,吃进来的也要控制。而且人体对胆固醇有个自我调节机制,吃进来的少了,就会多生产一些;生产受到抑制,就多吸收一点儿。所以研究就发现,用他汀药物后,开始胆固醇降幅比较大,可有些人过一段时间胆固醇又回升了,其中就有这个原因。“麦布”类药物就弥补了这一点,和他汀药物作用互补(吃他汀降血脂,刚开始效果好,过一段时间效果差了,是耐药了吗?)。

图片

麦布类药物降胆固醇的幅度大约在16%到20%。

PCSK9抑制剂。

这类药物,是通过抑制“PCSK9”来减少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降解,从而增加胆固醇代谢来起到降胆固醇作用的。前面说了,我们身体里有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负责接收胆固醇来分解代谢掉。可这个“PCSK9”是破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受体少了,胆固醇分解代谢少了,血胆固醇就会升高。所以,抑制住“PCSK9”,就保护了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胆固醇也就降低了。

目前这类药物都是注射剂。有两类。

  • 一类是做成单克隆抗体,有针对性地和PCSK9结合,这样,PCSK9就降低了。这类药物有依洛尤单抗、阿利西尤单抗,需要每月注射1~2次。胆固醇的降幅能达到50%以上。

图片

  • 另一类就是半年打一针的英克司兰了。这类药物是从基因入手,在蛋白质合成的阶段起作用,让那个PCSK9酶蛋白合成不出来,就没法儿去破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了。这类药物和他汀药物联用,降胆固醇的幅度可以达到60%甚至80%以上,而且除了首次和第二次注射是间隔3个月,以后都是半年打一次,比较容易坚持,就是价格还比较昂贵(这次,半年打1针的“降脂针”真的来了!)。

图片

这三大类药物,从减少来源和增加去路入手降低胆固醇,作用机制和靶点不同,胆固醇降幅各有高低,需要根据病情选择,也都可以合用的。

(原创,版权所有,未经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