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正全力打造全球生物医药创新与产业发展高地,一大批创新企业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注入强大动力;一大批临床医生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力促医工融合在创新转化领域勇当先锋。
在奋进的实践中,行业有哪些痛点和难点?医生、工程师、企业家和患者、消费者的需求如何有效联结?
主流权威媒体有担当,搭桥梁筑平台,全面展示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新面貌。12月28日早上,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在广州报业文化中心举办2024年广东省医学科技产业促进大会。“广东医院最强科室推荐之医学成果创新转化成果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的100个医学创新转化优秀案例团队和医生代表现场亮相,交流分享创新转化经验,与来自产业端、投资机构和研究机构的专家们进行了精彩的互动问答,共同研究推动医学科技转化的有效途径。
大会现场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负责人表示,在表彰优秀创新团队和个人的同时,希望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医院高水平专科建设,促进临床医学与生物医药、器械等产业融合,贡献媒体力量,为广大市民群众带来更大健康福祉。会上,第五届“广东医院最强科室推荐”活动正式启动,一如既往树立标杆精准导医,用权威数据和实用指南照亮百姓求医之路。
本次征集评选活动以及2024年广东省医学科技产业促进大会由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与广东省医学科技产业融合促进会联合主办,广东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广州日报·健康有约、信息时报·微社区e家通、广州广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生物岛产业育成服务平台联合协办。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中心对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300多个案例精彩角逐:
卓越案例转化额高达1.4亿 新锐案例与AI联手创新医疗器械
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器官医学与技术学会创新评价分会会长庄一强博士在会上介绍,作为“广东医院最强科室推荐”的延伸活动,今年首次举办的“广东医院最强科室推荐之医学成果创新转化成果优秀案例”征集评选,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有省内50多家医院的300多个案例加入角逐,其中80%来自广州的知名三甲医院。
庄一强博士
征集评选活动分为医学创新转化科室赛道、个人赛道,参赛者以第一届至第四届“广东医院最强科室推荐”的上榜科室和“实力中青年医生”为主,主办方充分考察参评案例的专利、应用转化金额等情况,比如,若专利转入研发管线阶段(例如临床阶段)会有加分,若进一步获得药监局批准上市,竞争力则更大。
庄一强说,参加评选作品的质量和分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东医学转化创新的趋势和方向。他分享了一组数字:1.4亿,101,25。参评案例中不乏市场认可度高的医学转化案例,例如,在一例中医领域的研发及成果转化中,专利转化或转入实施合同总金额达到1.4亿元;此外,在申报的300多个案例中,已有101个进入研发管线阶段。在入围的100个案例中,有25个案例属于有上市产品的案例,比例高达25%。
“入围的25个上市产品案例中,大部分与医疗器械有关,部分结合AI进行研发,例如AI辅助早期筛查,AI辅助的康复评估系统等。”可见无论是医生群体还是护士群体,大多从临床出发思考患者的痛点、临床的盲区,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解决实际问题。“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投入到医工融合的转化研究上来,这些复合型人才进一步促进了成果的转化。”
第五届广东最强科室推荐正式启动 评选将有“新玩法”
活动现场,第五届广东医院最强科室推荐活动正式启动,现场数十家医院院领导、科室代表等参与共同见证。
第五届广东最强科室推荐正式启动
为展示广东医院专科建设成果,分享科室建设经验、塑造行业标杆,指导广大患者理性精准求医,自 2017年起,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推出首届“广东医院最强科室推荐”评选活动。该活动每两年举行一次,2025 年将公布第五届最强科室推荐的入选名单,现面向全广东医院发出“邀请函”,欢迎各大医院专科参与。
回望2023年发布的第四届广东医院最强科室推荐,广东地区共有1563个医院专科报名参加,经过层层挑选,最终仅有697个专科(含98个亚专科)入选推荐指引,包括最强专科579个,提名专科118个,各专科均需有强劲的看家本领方可成功“突围”。
从第二届开始辐射全广东,到第三届分设大湾区推荐和非大湾区推荐,区域专科更加有针对性。本着为市民提供权威就医指引的初衷持续七载,成为大湾区乃至广东居民居家就医必备的实用宝典。
第五届广东医院最强科室推荐活动启动,提供技术支持的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介绍,本次评选活动引入部分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相关指标,最终确立本次评选活动的评价体系。权重设置更倾向评估入选科室具备的临床服务能力、科室发展的潜力。
评选将设立四个维度,分别是:医疗技术与质量占38%,医疗服务与患者构成占32%,人才梯队占25%,科研与学术占5%。
对比上一届,评分标准作出了一些调整,例如把科研与学术从上届的10%降低到5%,医疗技术与质量从35%提高到38%,医疗服务与患者构成从30%提高到32%。
针对往届评选的热烈程度,庄一强介绍,每届均有新的亚专科评选出现,随着新医科的不断发展,评选持续更新,同步关注新的亚专业和新专科的形成,“但是我们的评审规则未变:若某个专科少于5家医院参评,则该专科有可能不参与最强科室评选。”
优秀案例精彩分享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曾国华教授:
临床创新成功转化,实现结石治疗“三连胜”
曾国华教授
“医学的创新来源于临床,是医生通过总结提炼临床的点点滴滴,提出解决方案,把它转化后再应用于临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曾国华教授以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手术器械为例,分享了他多年来在临床创新转化方面的经验和思考。
泌尿系结石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为常见,不少患者深受困扰。传统的取石开放手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复发处理更困难。如何实现泌尿系结石治疗的“三连胜”:出血少,取石速度快、手术时间短,肾内压低、感染相关并发症小?
他带领团队结合这些临床需求不断钻研,研发出国际领先的超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Super-miniPCNL, SMP),显著减少了通道大小、取石时间、出血并发症和住院天数,同时提高了结石清除率。
目前,研究成果获得专利后的获益已经再次投入研究,推动技术的创新和改进。据透露,他们正在研发新一代的导航机器人技术,以帮助进一步提高经皮肾手术的精准度。
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博士后梁安怡:
三大致盲眼病有了早期预警、智能诊断和疗效预测的好模型
梁安怡
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余洪华团队成员梁安怡在大会上分享了入选优秀案例“基于眼底影像的重要致盲眼病智能图文报告系统”的转化实践。该团队聚焦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和黄斑裂孔(MH)等重要致盲眼病存在的基层筛查普及率低、早期筛查工具缺乏、有效预测工具缺乏等难题,利用多模态眼底影像分别构建上述三大重要致盲眼病的早期预警、智能诊断和疗效预测模型;实现DR防控关口前移,通过风险智能评估模型识别高危患者,及时干预,改善预后;准确分类MH患者病因和预测手术预后,推动我国致盲眼病诊疗向精准化、无创化、便捷化发展。
与医学科技转化专家现场互动时,梁安怡说,项目开创性融合省院5G互联网医院平台,将致盲眼病智能图文报告系统部署到远程诊疗中心,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患者信息采集、报告即时生成和专家实时指导等全方位服务,项目成果推广应用到全国40家医院,年服务人次超10万人次。“我们也发现基层医疗机构对于眼底成像机器AI分析报告的信任度有待提高”,后期改善推广效率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山大学名医”、中大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放射科学术带头人杨建勇教授:
国产原创首款介入机器人让介入治疗更安全精准高效
杨建勇教授
为了实现“让介入医生远距离辐射损伤,精准地进行手术、为患者带来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介入治疗”的目标,去年,杨建勇教授与广东省精格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研发成功国产“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原型机。医生只要在操作台进行操作,导管、导丝等介入手术器械就能精准地在血管内“掘进”,将医生的操作传达到对接的机器人工作端予以完成。
难能可贵的是,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仅有少数企业研发的仅用于心脏介入的手术机器人上市,且只能完成单一导管的操作,不能达到对“同轴到管系统”的同步操作。而杨建勇团队原创研发的机器人在精密性能方面和超控“同轴到管”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该项目不仅获得全国介入放射界的盛赞,此次也得到由产业端和业界专家等组成的评审小组的高度评价。“我们希望在社会资源的支持下,国产介入手术机器人可以实现‘弯道超车’。但创新项目的转化也有现实的困难,实现收益价值的等待期可能相对较长,希望投资人站在医学发展的长远角度,对这些项目给予更多的耐心和更大的支持。”杨建勇教授表示。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医学研究院副院长、肾内科主任医师、暨南大学肾脏病与血液净化研究所所长尹良红教授:
研发生产出中国首台血液透析机,迫使进口血透机大幅降价
尹良红教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尹良红在大会上分享了“血液透析机、透析膜材料及透析器生产线和西技术的创新研制”的转化实践。尹良红1998年获得德国医学博士回到暨南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在2000年-2021年任肾内科主任期间,便将自己的科研方向瞄准了市场产业化,制定为研制中国首台血液透析机的目标,填补国内空白,带动我国血透行业发展。她创办了暨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2003年研发生产出中国首台血液透析机,从而使我国成为继德国、瑞典、日本、意大利之后第五个能够生产血透机的国家,迫使进口血透机大幅降价:从降1/3 到降1/2 到降为“0” 。
与医学科技转化专家现场互动时,尹良红说,既要把临床做好,又要把企业做好,确实很不容易,“我用了大量的时间来搞产业化,我们科研的时间都是自己挤出来的,周末和夜晚都在加班,当时暨南大学也很支持,我除了上班睡觉的时间,基本就是待在实验室里,目标就是发明专利,然后把它变成产品,造福我们的老百姓。”
主题演讲精华
阳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研发总监田艳丽:
创新是永恒的活火
田艳丽
阳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研发总监田艳丽在演讲中分享了阳普医疗的发展历程和转型过程中的创新成果。阳普医疗自主研发的控制静脉血变异的真空采血系统,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企业已成为真空材料管企业的龙头,驱动了一代技术变革。田艳丽表示,企业在技术储备和创新方面,主张“卖一代、研一代、储一代”,自研和引进交替进行,提高转化效率。
作为医疗器械制造商,阳普医疗也很注重创新成果的独特性。 “首先应该回归医疗本质,要延长患者的寿命、缩短疾病治疗周期、减轻疾病的痛苦,满足这三个条件之后,再考虑使用者体验、患者感受和医疗机构降本增效等。”
最后,田艳丽分享了新年寄语:“要做‘市场需要的创新’,拥抱和融入互联网时代,做有‘未来属性’的创新,‘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同样重要,始终保持信心和勇气,让活火永恒。”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田艳丽表示此行收获满满,“了解到非常多临床医生的创新理念和思路,与企业的思考纬度不一样,这值得我们学习,对于改善企业内部制度流程非常有帮助。现场的资深投资专家和知名医学专家眼光独到,给了我很大启发。广州日报集团打造的这样的交流平台多多益善,借助这样的平台,医企可以共同探讨创新转化的解决方案。”
尚济转化(广州)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相晓博:
成果转化回归服务患者的本质
相晓博
临床实践中产生了“金点子”,该如何实现转化,这是许多锐意创新、勇于挑战的医生常有的困惑。相晓博在题为《如何做好临床科技成果转化》的主题演讲中认为,临床转化存在着很多痛点,比如医生临床任务繁重,转化精力有限;团队在企业管理、市场把握、资本运作等方面能力欠缺;目前相关商业服务缺失等。临床科技成果的本质最终是要回到服务患者上,医生专注于科研上,医院和企业进行合作,企业能够运用专业的管理和运作能力帮助医生解决临床科技成果落地问题,将临床科技成果能投入到一线市场中去,能更好地对医生的临床科技成果进行业务宣传。
现场花絮:
准妈妈与“替父领奖”的女儿
大会现场气氛热烈,记者还发现不少饱含温情的瞬间,在降温天里让人满心暖暖的。
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博士后梁安怡在大会现场备受瞩目,无论是代表团队上台领奖,还是做优秀转化案例分享,都获得了善意的喝彩声和热烈的掌声,参会医生笑言:“这是学术含量很高的一场胎教课!”原来,梁安怡是一位准妈妈,腹中胎儿已经8个多月,至今还奔忙于眼底病防治与临床科技创新的她,带着胎宝活力四射地工作着、忙碌着,甚至前一晚还仔细修改案例课件。“希望孩子将来也机灵、积极向上!”她笑眯眯地期待说。
在“广东医院最强科室推荐之医学创新转化先锋奖(个人赛道)”的颁奖等候区,钟丽梅与女儿的身影很特别,因为她们“排了两次队”。一问才知道,女儿是“代替爸爸”来现场领奖的,妈妈钟丽梅来自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检验医学部,她的“MDSCs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和/或分型中的应用”获奖了;爸爸刘雨丰来自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他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早期诊疗评估应用系统”也获奖了。“爸爸另有一场学术会议不能缺席,我和妈妈来了!”小妹妹的语气里满是骄傲与自豪。
珠江医院护理团队7位护理人员齐刷刷来到领奖现场,在合影区也十分亮眼。“我们带来的转化案例大多基于护理工作中非常琐碎的细节,但往往一点小创新都能带来就医体验的大提升。”该院产科护士长田丹说。田丹的优秀案例是一款妇产科专用的医用床罩,完美解决了妇检床、产床无法匹配常规床罩,容易被污染、院感风险增高的问题。而肾内科护理团队六位姐妹花带来的腹膜透析液自动恒温装置,则贴心地为冬天里接受透析的病人带来了温暖。“这是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必须齐刷刷一起来到现场。”团队成员梁琼尹自豪地说。
珠江医院团队
策划/黎蘅、任珊珊、翁晓鹏
稿件统筹/周洁莹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周洁莹、任珊珊、翁淑贤、何雪华、张青梅、伍仞、吴婉虹、梁超仪、徐依励 信息时报记者:张漫
通讯员:陈佳佳、马彦、韩羽柔、孔抒凡、梁嘉韵、陈鋆、张灿城、张蓝溪、屈理慧、黄怡辛、韩文青、潘宁、周密、简文杨、戴希安、王心怡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