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2024·山东改革创新者说丨一趟“更快捷”的新班列

图片

编者按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改革创新成为各行业各领域的主题主线。今年以来,山东聚焦重点领域、突出关键环节,探索创新、狠抓落实,展现出新作为、取得了新成效。本报推出“突破2024——山东改革创新者说”全媒体联动报道,省市党报记者深入企业车间、生产一线,通过人物亲历、记者观察讲述改革创新故事。敬请关注。

图片

寒冬12月,在上合示范区,山东中欧班列青岛集结中心项目建设现场依然是一片忙碌景象:挖掘机等工程车辆正在进行道路施工,不远处,办公楼、仓库等建筑已经基本成形。“项目预计今年整体竣工,明年将投入试运营。”山东高速齐鲁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满坤说。

“对于我们来说,2024年有特殊的意义。”满坤说。今年6月,山东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万列,眼下又迎来新的里程碑,在上合示范区年开行量突破1000列大关。这第1000列班列,也承载着新的意义,它搭载了上合示范区首票陆路启运港退税货物。以往从上合国际枢纽港出发,企业需等货物到口岸完成清关才能申请出口退税,而这批货物在上合国际枢纽港报关放行后可以立即申报退税。

这一变化得益于11月印发的《关于扩大启运港退税政策实施范围的通知》,《通知》批准上合国际枢纽港成为陆路启运港,自12月1日起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对这一政策在上合示范区落地的效应,满坤充满期待:“更多班列货源将集结到上合国际枢纽港,进一步增强枢纽港的辐射带动效应和集聚能力。”

为了让货物运输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今年国家相关政策相继推出。以往,铁路运输至口岸的货物,如需换装公路到境外运输,要重新进行海关查验等流程。今年10月以来,青岛率先试点铁公联运新模式,企业只需要在申报地进行一次海关申报即可全程畅行,铁路与公路运输无缝衔接,每个集装箱可节约费用约500元。“试点两个月来,我们积极推动白色家电、轮胎等山东产品以该模式出口,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时效。”满坤介绍,该模式也使山东中欧班列在运输模式上更加多元化,运输优势进一步拓展。

政策支持下,山东中欧班列积极探索创新,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元的物流“解法”,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自身的内涵也更加丰富。

图片

根据企业需求,山东中欧班列在青岛先后推出家电专列、轮胎专列、化工专列、商品车专列等特色班列,创新发展“班列+跨境电商”“班列+冷链”“班列+运贸一体化”“班列+供应链金融”等新业态,累计服务外贸企业近7000家,为海尔、海信等重点企业开行供应链专列400余列,有效保障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畅通。

满坤介绍,2023年上合示范区中欧班列进出口货值达71.24亿元,今年预计突破80亿元。除传统轮胎、日化产品、建材等出口商品外,新三样等高附加值工业产品逐渐成为出口主力。

山东中欧班列青岛集结中心项目的建设,则是完善班列功能、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的又一重要举措。项目规划建设中欧班列集结操作中心、供应链金融中心、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中心、进口粮食监管中心,国际冷链物流中心等功能区域。

“项目建成后,将具备办公、展示、仓储、货物流通和贸易等多种功能。”满坤描述了项目园区未来的发展图景。项目园区将促进物流、贸易和金融的融合发展,形成班列经济生态圈。目前,青岛集结中心项目园区正在进行市场推广,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关注,如日日顺、玲珑轮胎等企业已表达了进驻意向。

当下,山东正以中欧班列济南—青岛集结中心建设为抓手,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满坤认为,济南、青岛两个枢纽的互补联动,扩大了山东中欧班列的覆盖面,对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作用明显。

今年1—11月,山东中欧班列开行2509列,同比增加10.2%,运行实现量质齐升。境外集疏运体系加速形成,去年设立的阿拉木图集结中心运营成果初显,今年9月设立中东欧塞尔维亚集结中心,形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发展新格局。下一步,山东中欧班列将持续扩大班列开行规模,全面提升济南、青岛枢纽综合服务能力,优化提升上合快线、日韩陆海快线、齐鲁沿黄专列等特色线路,构建高质量国际物流大通道,助力我省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大众新闻记者 范薇)

图片

今年是我跑交通新闻的第8年。谈起这一年的感受,不能不提一个关键词——“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

不久前,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推进会议在济南召开。会议肯定示范区取得的成绩的同时,着重分析了当前山东交通工作的不足,并提出8个需要“加力突破”的方向。近日印发的《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方案(2025-2035年)》,为未来十年山东交通谋求更大突破,最终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制定了“施工图”。

正如这场会议传递的信息,近年来,我看到的是一个交通大省的从不满足。

2022年,山东成为全国首个部省共建交通强国省域示范区。两年多来,山东相继建成投用济郑高铁、潍烟高铁、济潍高速、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三期等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高速铁路里程、高速公路里程、沿海港口吞吐量、综合交通运量等多项重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坚强支撑和保障。

山东交通以“创造经验”“做好示范”为己任,为交通强国建设蹚出了“山东路径”:全国率先建立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制机制;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全球领先;中车青岛四方成功研发时速600公里磁悬浮列车;建成全国第一座领先水平的高铁轨道板智能工厂;建成全国首条零碳智慧高速——济青中线、首个自我中和的济南东“零碳服务区”,高速公路路域光伏发电总装机量全国第一。

大省挑大梁,交通当先锋。一项项走在全国前列的标志性成果,见证着示范区建设的重要进展,有力支撑着山东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很荣幸,我用笔与镜头,始终在见证。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山东交通事业发展高度重视,不同阶段,重点突破的方向不一而同,但肩上担负的使命未变。瞄准方向,加力突破,交通始终承担着为经济发展当“先锋”的重要功能,唯有构建更加畅通立体、高效连接的通道网络,才能为经济发展打开更多想象空间。

未来十年,山东交通的“车轮”将驶向何方?《建设方案》较为清晰地描绘出了未来图景,既有硬连通的持续完善:全省高速(城际)铁路里程达到65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5000公里,运输机场数量达到16个;也有物流运转效率不断提高:三大经济圈内1小时通达、省内各市间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的“123”客运通达网和省内1天送达、国内2天送达、国际主要城市3天送达的“123”物流网。

2024年已接近尾声,齐鲁大地上的交通重点工程还在陆续迎来“通车”与“开工”。大省挑大梁,山东会一直在“路”上。

图片

(大众新闻记者 常青)

相关报道

突破2024·山东改革创新者说①丨一名港口人的三件“小事”

突破2024·山东改革创新者说②丨一张“量体裁衣”的研发清单

突破2024·山东改革创新者说③丨一项创新制度的“溢出效应”

突破2024·山东改革创新者说④丨一阵海风“吹”来的能源C位

突破2024·山东改革创新者说⑤丨一把“金剪刀”裁出种子“优等生”

突破2024·山东改革创新者说⑥丨一本巡护日志里的申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