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古今记丨成都非遗新加入这些“好吃嘴”技艺

图片
图片
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了成都市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此次共有106个项目入选成都市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和7个现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增保护单位名单。
名单中,餐饮类传统技艺等非遗项目占据了重要比重。
冒菜制作技艺、皇城坝牛肉饼制作技艺、玉林串串香制作技艺、伤心凉粉制作技艺、回锅肉烹制技艺(舒回锅烹制技艺)、灌县白果炖鸡制作技艺、大邑肥肠血旺制作技艺……展现了成都作为世界美食之都的深厚底蕴。
图片
天府之国,沃野千里,
江河纵横,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成都的美食历史源远流长,
其发展与成都地区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
成都作为古蜀文化的发祥地,
其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早在3000多年前,
蜀人已经掌握了农耕技术,
种植稻谷、小麦、蔬菜等农作物,
并善于捕猎和饲养家畜,
形成了以谷物、蔬菜、肉类为主的饮食结构。
图片
唐代,成都作为古代四大都市之一,
吸引了大量外来文化的传播,
川菜也因此融入了更多异域风味。
宋代,成都美食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诸如担担面、麻婆豆腐等经典菜品。
“美不数鱼蟹”的成都蒸鸡,
“大如芡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的薏米饭……
在南宋诗人陆游的笔下,
仅《剑南诗稿》里谈到四川饮食就达50多首,
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宋代川菜文化画卷。
明清时期,
成都成为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美食文化也达到鼎盛时期。
近代以来,
随着交通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
成都的美食文化与外界的交流更加频繁,
不同地域的烹饪技艺和口味特点逐渐融合,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成都美食。 
图片
 回锅肉是四川民间的传统菜肴,
也称熬锅肉。
关于回锅肉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一种传说是回锅肉起源于清代末期,
由成都一位姓凌的翰林发明。
据说,凌翰林仕途失意,
回到家乡成都后,祭祀先祖时,
将祭肉切片放入炒锅翻炒,
加入盐、花椒、酱、醪糟汁和青蒜,
其味香美无比,左邻右舍纷纷仿效改进,
回锅肉就这样诞生了。
回锅肉因其历史悠久,食者甚众,
遂成为别具风味的四川名菜。
冒菜起源于成都,
是一种用各种调料配出的汤汁烫熟的菜。
关于冒菜的起源说法有很多种,
其中一种说法是冒菜最初起源于四川卤菜。
冒菜的特点是“冒”字作为动词,
表示在锅里煮熟后盛到碗里,
再舀一勺汤汁,故名“冒菜”。
图片
鸡豆花是四川达州的传统名菜,
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这道菜以其独特的“以荤托素”的烹饪技艺而闻名,
即用鸡肉制成形似豆花的菜肴,
体现了四川厨师的高超技艺和创新精神。
1909年出版的《成都通览》和清末时的《四季菜谱摘录》均有记载鸡豆花的制作技艺。
图片
伤心凉粉是四川的汉族客家特色小吃之一。
最早从内江客家人传入,
起源于清朝,
二十世纪初期,
由周礼厨师文江源在保持其原有黄凉粉传统风味的基础上,
研制出其独门调料配方,
进一步突出了川菜的“麻、辣、香、脆”特色。
2022年1月,伤心凉粉入选四川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传统美食技艺类。
在成都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称号的城市,
烟火味不仅是街头巷尾的生活况味,
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美食不仅代表了成都深厚的饮食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理应做好其保护和传承。
这份“好吃嘴”技艺共飨读者。
图片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卢星宇 海报制作 卢星宇 责任编辑 刘杨 编辑 刘春春 图据 本报图库、新华社 审核 庄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