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
当四十多万赵军的呜咽声在白起耳边响起的时候,他是否会想到三年后自己也会落的同样凄惨的结局?
一、扬名伊阙
战国晚期,东方列国经过长时间的征伐,逐渐显露颓势。而西方的秦国,自从穆公以来历代君主励精图治,在商鞅奠定改革的框架下,从不入流的蛮夷一跃成为举足轻重的强国。连年战火不但没有拖垮秦国的国力,反而促使商鞅以战养战、全民耕战、统一集权的政策完美落地,大秦愈战愈勇,蒸蒸日上。白起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充满战争和机遇的时代。
根据白起的后裔、唐朝诗人白居易所说,白起可能是当时楚国太子芈建的嫡系后代,是正儿八经的楚国贵族。然而,白起没有为自己所谓的母国效力,而是成为秦国的利剑。
秦昭襄王有吞并宇内的野心,对调度有方的大将求之若渴,他的舅舅、秦国丞相魏冉听说白起善于用兵,就将这位年轻人举荐给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对白起进行考察后非常满意,正式委以军职。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十三年(前294),养精蓄锐多年的秦国正式决定东出函谷关,对实力最弱小的韩国开战。昭襄王先派遣老将向寿领军,攻取了韩国的武始。而后,他任命白起为左庶长,让初出茅庐的白起继续领兵作战。白起不负众望,一战破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
这只是白起在秦军中“牛刀小试”,更大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一年之后,接连受挫的韩国联合魏国以及深受秦国威慑的东周军,在崤函之地固守。他们企图凭借山川地势之险困住秦国虎狼之师。可惜,他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更错误地忽略了“小将”白起。白起率军主动出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东周军。韩魏联军迅速撤至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附近),企图在这里阻碍秦军东出。或许在他们看来,白起不过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三番两次击败自己。然而,白起用自己的绝对实力证明了他们的愚蠢。
白起在探察敌情后,深知敌众我寡,想要获得胜利就必须采取正确的战略。韩魏联军看似团结,实则互相猜忌。他们在彼此观望,都希望对方能够承担率先出击的责任。白起迅速抓住战机,先用疑兵与韩军对峙,牵制韩军力量,而后率领一支精锐部队趁魏军自以为高枕无忧之际,猛力冲杀。魏军刹那间被打得人仰马翻,一见秦军就犹如见了虎狼一般四散而逃。韩军眼见魏军溃败,顿时军心大乱。白起立刻率军掩杀,韩军溃不成军。
白起取得了初步胜利后,立刻展现出与一般将领不同的格局。他没有畏惧所谓“穷寇莫追”的兵法,而是以最快的速度追击韩魏联军,全歼这支24万人组成的大军,俘虏魏国名将公孙喜,连克包括伊阙在内的五座城市。
白起一战成名,成为列国无人不晓的一员悍将。此战之后,白起升任国尉,并在韩魏两国割地求和后不久,又渡河攻占了韩国的大片领土。
白起已经凭借伊阙之战成为战国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但这远不是他的极限,或许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
二、征伐楚国
伊阙之战之后,精锐主力几乎被全歼的韩魏两国,试图通过割地求和的方式暂缓秦国的脚步。而对日渐强大的秦国来说,这种做法无异于抱薪救火。休整了不到一年后,秦昭襄王又任命白起为秦国最高军政职务大良造,率大军直扑魏国。
此时的魏国还没有从伊阙之战中恢复元气,怎么可能抵挡得住白起的进攻。因此,短短几个月时间里,白起连战连捷,一口气夺取了魏国六十一座城池。随后,白起又先后夺取魏国垣(今山西垣曲东南)和韩国的经济重镇宛城(今河南南阳)。虽然垣最后通过协商还给了魏国,但是白起攻城的狠辣,给魏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
秦昭襄王根本不想给魏国喘息之机,毕竟在这一年多的征战里,秦军损失极小,却又顺利夺取了无数城市。秦昭襄王十八年(前289),白起再次踏上征程。这次,他与自己的“伯乐”魏冉通力合作,又一次打出了极为夸张的战绩。白起轻松攻克魏国六十一座城池。此战,彻底打垮了韩魏两国,他们再也不能成为秦国东出的阻碍。
魏冉剧照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秦国将矛头直指三晋地区军力最为雄厚的赵国。赵军依旧没有让白起费太大劲,一战之间,白起打破赵军,斩首三万,夺得光狼城(今山西高平西)。
在攻克赵军一年之后,白起再次领命出征,这一次他将率军开赴自己的族姓之地楚国。白起早就知道楚国实力雄厚、疆域辽阔,远非韩魏两国可比。因此,他在出征之时就做好了苦战甚至死战的准备。然而,令白起惊讶的是,偌大的楚国竟然能够上下离心、怯战到如此程度?
历史的呜咽:那些逝去的热血、人与孤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