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陈皮已融入人们生活之中,深受老广们的喜爱。不管是煲汤、炒菜还是泡茶都能看见陈皮的身影。
在很多市民的家里
陈皮被称为“祖传奢侈品”
广东人对陈皮的热情
弥漫在互联网不经意的交流之间
即使天公不作美,遇到阴雨天时
网友们照样有晒陈皮的妙计
🤭🤭🤭
不经意间的一“晒”,晒出的是广东人的乐观与机智。
而当你问一个广东人,广东哪里的陈皮最“能打”?
十个有八个都会跟你说四个字:新会陈皮
为什么是江门新会?
重阳节过后,新会盆地,东西风在深沟相撞,与河流、海水共同滋润出独特的海洋性季风气候。
显著的湿热、湿冷季节变化,使得新会柑果皮较厚,油胞粒大、油室饱满,也造就了由新会柑所制成的“广陈皮”品质上乘。
新会陈皮炮制技艺流程包含采摘、开皮、反皮、翻皮、晒制、陈化,已形成“三年育苗、三年挂果、三批采收、三个品种、三瓣开皮、三年晒皮、三级分皮、三年陈化、长久贮存”的独具地方特色炮制技艺。
在柑皮陈化过程会发生“湿陈化”,这是其它地方所没有的陈化条件,使柑皮在陈化过程发生独特变化,这是保证新会陈皮品质的关键。
而新会柑作为新会陈皮的原材料,也被“识饮识食”的市民将用法发挥到极致。
新会柑有着别致的果香味,可以和普洱茶做成别具特色的柑普茶。
就这样,从一颗柑,到一块皮,再到一盏茶,新会陈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飘散在风中的柑香和茶香,成了江门游子心头的乡愁。
循着风的方向,香港青年梁伟钊回到了江门。
2013年,祖籍江门新会的梁伟钊辞去香港渔护署的工作,回到家乡江门创业。
他瞄准的,就是新会柑产业。
“在新会,每家每户都会晒一些陈皮,可以说陈皮已经成为一种情结。当时,我每次过香港,都有不少人让我带点正宗的新会陈皮,这让我看到了机会。”
但创业之路并非顺风顺水,“头两年真的非常艰苦,很多项开支都超出了预算……”梁伟钊回忆。
咬紧牙关坚持下去的他,在一次跟客人的偶然沟通中,看到了转机。
刚开始,梁伟钊和团队做的是大红柑茶。
这种茶所用的大红柑,是新会柑完全成熟的形态,果皮色泽呈鲜红至大红色。加工后,大红柑果皮较软,皮厚,性温,味甜香。
采摘好的大红柑经过清洗、开果、晾晒果皮、填茶入柑等步骤后,成为口感醇厚的大红柑茶。
然而,当云南茶商们走进梁伟钊的办公室,他们的视线却被一罐体积更小的小青柑吸引住了。
“那瓶是我们自己做的小青柑茶,在新会民间,有着悠久历史。”
小青柑可以看做是大红柑的“迷你版”,果皮呈现尚未成熟的青涩。
在每年七八月份,为了让后续新会柑果子成熟得更好,果农们会对柑树进行“疏果”操作,也就是控制新会柑结果的数量。
这样一来,有一定数量的青皮小柑被“疏”下来,浪费就太可惜了。
果农们发挥质朴的智慧,会在自家露台晒晒青柑、自制小青柑茶,已成传统。
但一直以来,小青柑茶都是乡亲们自己农闲时的手作产品,没有形成商品化量产,也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
云南茶商对这罐小青柑茶的兴趣,也成了梁伟钊团队赚到的第一桶金。
新产品一炮而红后,梁伟钊带领团队和当地村民,对小青柑茶的制作工艺进行了全流程优化。
他还投资自建果园,曾经“在江门拥有农场”的梦想,终于实现。
大学时在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学到的知识,更是助力梁伟钊的创业路“走宽了”。
“陈皮发霉了还能食用吗?”“用玻璃罐储存陈皮合适吗?”
镜头前,他侃侃而谈,新会柑相关的知识信手拈来,一条条短小精悍的视频诞生,也更加打开了新会陈皮和小青柑的销路。
镜头后,是数不清的汗水和荣誉。
梁伟钊不仅将农业作物病虫害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也会常常邀请华农的导师们到果园进行技术指导。
“有幸能成为一名广东省乡土专家,让我有机会结识全省各地的专家们,也能有机会参加各种农业技术培训,从种养殖业到观光农业,我们在农业道路上的眼界更加开阔。”
担任农业职业经理人以来,梁伟钊和团队至今已建立自营新会柑种植基地6个,面积约350亩。不仅带动当地村民劳动就业,也为周边果农提供种植增收及给与技术服务指导。
细细想来,从课堂上学习农业知识再到现实中运用,从考量放弃稳定工作到勇敢在创业沉浮中奋勇一搏,梁伟钊的个人成长,如同那柑皮翻晒陈化的过程。
“小陈皮”成长为百亿“大产业”,背后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生动实践。
又是一年柑橘丰收,又是一年陈皮飘香。
像梁伟钊这样的有为青年,带动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和加入新会柑产业。
借助此前在农业种植技术指导方面的丰富经验,梁伟钊计划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融合,构建侨乡农产品“种植-生产-电商直营-人才培养转化”的经营模式,并联动高校协同创办农村电商产业学院,培养本地复合型农村电商人才。
作为广东“百千万工程”青年兴乡培育计划百人典型班一员,他也将与更多有志青年一同,持续为“百千万工程”贡献青春力量。
家乡的柑香和茶香,从此不再止步于回忆中,而是浮现于亲眼所见,鲜活于亲手劳作,愈发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