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道别2024,奔赴2025。
一年来,重庆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交出了一份质量高、成色足的“高分答卷”。
加码对外开放,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唱好“双城记”,成渝CP越来越甜;壮大“产业链”,“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能级持续提升;建设美丽重庆,生态越来越美;民生举措频出,“烟火气”越来越浓;吸引青年来渝留渝,“青和力 ”越来越足……
上游新闻推出《2024重庆城市年报》系列报道,讲述新重庆建设中一个个生动故事。
长江岸绿水清。通讯员 王倩 摄
关键词:生态美
人 物:涪陵钓鱼爱好者
地 点:重庆涪陵乌江段牛奶场桥
“钓起来的青鱼有60多斤,养了两天还是决定放生乌江。”12月26日,重庆涪陵的钓友万杰告诉上游新闻记者,他选择“放生”而不是“放油”,守护母亲河的生态,赢得超过9万名网友“点赞”。
2021年1月1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重庆对754条河流实行全面禁捕,涉及的江河共计约1.83万公里。
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资源曾经遭到严重破坏,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一度达到了最差等级。在4年的休养生息中,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岸更绿、水更清,归来的鱼群越来越多。
12月4日,热爱钓鱼的万杰在乌江中钓鱼,没过多久就有大鱼咬饵上钩。“拉鱼时手感上判断就是个大家伙,拉了40多分钟才上岸,累得筋疲力尽。”万杰说,当时非常激动,立马带回家上秤,重量超过60斤。
有朋友现场估算,这样的鱼一条能卖数千元。当众人以为能蹭上吃一顿时,万杰却果断作出决定——放生。鱼上岸后挣扎不停,身上的鳞甲有脱落,万杰用高锰酸钾杀菌消毒后,将其安顿在浅池里静养。
万杰将钓起来的大青鱼放生。
12月6日,万杰将鱼带到乌江边消毒后,小心翼翼送进浅水滩并扶正鱼身。青鱼在他跟前停了几秒后,摇着尾巴向江水深处游去。
万杰是美丽生态的守护者,经常参加捡拾垃圾、爱护环境的公益活动。他经常拍一些爱护环境的生活视频,倡议钓友和游客将江边的垃圾带走。
“乌江长江的生态改善肉眼可见。”万杰告诉记者,10多年的钓鱼的足迹遍布涪陵的长江、乌江水域,鱼群不仅变多了,鱼的个头还大了。
两个月前,江津一钓友的善举也冲上热搜并收获如潮好评。他将钓上岸的国家二级动物——胭脂鱼当场放生,还在社交平台上发文提醒:朋友们千万别心存侥幸,这玩意儿吃一顿管五年,放它一条生路就是给自己留活路。
重庆南岸开展增殖放流活动。通讯员 郭旭 摄
母亲河的嬗变需要千万万人的合力守护。为加强珍贵濒危物种保护,重庆已制定实施珍贵濒危物种保护行动计划,目前累计建成保护鱼类收容救护中心4个。同时,还在人工保种繁育上下功夫,长江鲟人工繁育已取得成功,胭脂鱼、岩原鲤规模化繁育水平居全国前列。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化驯养基地,由一艘大型趸船搭建而成,周围分布着十几个养殖网箱。当饵料撒向水中,顷刻间一尾尾长江鲟欢腾游弋,溅起片片水花。
长江鲟大多要10—15年才性成熟,生长周期长、繁殖能力弱。202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长江鲟野外灭绝,即失去自然繁殖和生存能力,其种群基本靠人工放流维持。而在此的10年前,重庆就已经开始进行长江鲟人工繁殖研究。今年3月,人工培育的长江鲟成功排出卵粒,长江鲟首次在重庆地区人工催卵成功。
记者还了解到,重庆年均增殖放流鱼类持续保持在1500万尾以上,其中,珍稀特有鱼类占10%以上,累计放流鱼类5亿尾以上。
长江浅滩上的飞鸟云集。通讯员 王欢 摄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长江干流(重庆段)监测到鱼类93种,较禁捕前增加了一倍以上;珍稀特有鱼类出现频率增加、范围扩大,监测到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249尾、105尾、353尾。整体来说,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提升2个等级,水生生物资源正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转变。
“鱼变多了,大河小沟的水也清了。”万杰说,他们在钓鱼路上感受最深的就是水质改善。
江津区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成群结队游弋在该区西湖镇水域。
为全力守护一江碧水,重庆在“治水”上不遗余力:深入实施“双总河长制”,实施“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一河一策”保护等重大工程。据统计,今年1—11月,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8.6%、高于考核目标1.3个百分点。
水清岸绿鱼归来,这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答卷,是新时代“长江之歌”中的最美音符。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