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D版”南京中山陵火了,“3D版”中山陵是这样建成的

岁月留痕,档案为凭。由江苏省档案馆与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兰台藏珍》,带你重温档案文献遗产中的江苏记忆。今天,我们一起打开《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还原陵园历史细枝末节——中山陵档案。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孙中山在弥留之际明确提出:“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图片


中山陵由我国杰出的建筑师吕彦直设计,于1926年1月15日开工,由吕彦直担任监理、姚新记营造厂和新金记康号分别负责一二期工程的建设。陵墓开工后,遭遇诸多困难,1929年春,中山陵主体工程终于完工,1932年1月15日正式验收,整整经历了6个年头。


图片


自建成之日起,中山陵不仅是中西建筑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而且成为南京的文化地标和城市象征之一。如今的中山陵,无论春夏秋冬,天气如何,总是游人如织、络绎不绝。今天,让我们通过一组档案,探寻其背后的故事。


图片


南京市档案馆馆藏民国时期中山陵园建设及奉安大典活动的档案文献,形成于1925年至1949年,包括档案文献1904卷,照片619张,其中最为珍贵的有中山陵建筑档案、吕彦直绘制的中山陵建筑图纸等。这些第一手档案史料,再现了孙中山逝世以及奉安前后的有关历史、中山陵的设计理念及施工过程,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权威、完整的档案支撑。


图片


198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有关部门对中山陵陵墓建筑进行整修。建陵时的工程档案为准确地恢复历史原貌、按时完成修复工程提供了依据。当时,维修如初的中山陵陵墓赢得海内外的高度评价。


图片


2024年10月,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局对1929年建成的中山陵祭堂开展修缮,细致详实的档案,为保护和修缮中山陵建筑和文物提供了充分依据。


图片


中山陵档案在现代史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南京城建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历史遗产,而且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




  编导| 黄欣 邓岚 何志伟 鲍亚林 刘丽丽
  编辑| 张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