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南水进京超106亿立方米
团城湖明渠纪念广场,思源碑静静矗立/记者拍摄
“现在在我身后就是思源碑,碑上有毛体字镌刻着南水北调4个大字。1952年10月毛主席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奋斗以及不懈努力,终于在2014年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建成通水。”在紧邻颐和园的团城湖明渠纪念广场,思源碑静静矗立,向人们诉说着南水北调背后的故事。
团城湖明渠/记者拍摄
广场北侧有一条800多米长的明渠,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的最末端,也是南水在北京境内唯一一段明渠。阳光的照射下,水面绿波荡漾,清澈见底。这里的水就来自丹江口水库,从丹江口水库到北京末端,中线工程全长1276公里,南水流经15天到达团城湖。“丹江水非常清澈,水质一直保持在地表水二类以上的标准,个别时段可以达到一类。”团城湖管理处副主任张国宇说。
团城湖调节池/团城湖管理处供图
团城湖调节池连接着南水与密云水库两大水源,是保障首都供水安全、承接南水北调来水的关键性工程。十年来,因为南水的滋养,这里逐渐成为天鹅、苍鹭、野鸭等20多种鸟类栖息的乐园。看着眼前的水面,张国宇回忆起2014年南水进京前,感慨万千。
“当时我正参与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建设,当时密云水库的水位非常低了。”张国宇记得,那时北京通过京密引水渠从密云水库往下调水,1个月大概就是5,000万方水。南水在2014年12月底进京,“如果不进京的话,密云水库的水大概就够用半年多一点,可能水就用完了。所以南水进京的意义非常大。”
黑天鹅现身团城湖调节池/团城湖管理处供图
对于拧开水龙头就有水的北京居民来说,记忆中似乎没有缺水的一幕。事实上,北京市年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国际公认的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
十年来,千里南水北上,向北京输水超106亿立方米,北京也构建起了一条地下“巨龙”,将南水送入水厂,送入千万北京居民家中。
张国宇说,北京一直遵循“节、喝、存、补”的用水原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进京十年来,70%的水进入到了自来水厂,用于居民生活用水。有8%的水存到了密云水库,沿京密引水渠建了9级加压泵站,把水提升100米的高度调到密云水库用作战略储备。还有大概22%的水输送到怀柔顺义那一带,进入潮白河,回补密怀顺水源地。
团城湖调节池环线分水口/秦鑫拍摄
1600万北京市民喝上南水
南水要经过12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才能到达北京,沿途大部分都是以地上明渠方式流经各地,如何保障水质安全呢?南水北调来水经过长距离的运输,其中藻类会不会偏高,一直是水务部门比较担心会出现的问题。
在北京最大的地表水厂第九水厂的前哨站——关西庄泵站,布设了藻类AI监测系统,它能像人脸识别一样对水中的藻类进行“藻脸识别”。
“过去我们对于藻类的监测是采用人工监测的方式,就要去现场采集水样,然后再到实验室进行检测,这个时间周期至少是48小时,对于我们水质安全来说,这是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了。”北京市水科院城市水生态环境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蕾介绍,通过“藻脸识别”技术的创新,现在对于藻类的监测已经缩短到了20分钟,为供水安全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藻类AI监测系统/记者拍摄
走进第九水厂的制水车间,一个个巨大的池子里,南水与本地水源混合后,经过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处理工序,生产出的自来水承担了北京市40%以上的城区供水,覆盖200余万户居民。
2023年4月1日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开始实施。水厂的自来水水质检测执行运行车间、厂级化验室、集团级三级检测制度。仅厂级化验室的二级检验,每类水样每天就要进行13项检测,一天的日常检测高达1240项次。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第九水厂副厂长王玥说, 2014年12月27日,第九水厂第一次接纳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过来的原水,水厂加大了对原水的各方面的检测,使用了不同的预处理的技术,来确保南水的处理稳定安全。出厂水能够完全符合国家卫生饮用水标准的97项指标。
第九水厂/来自北京日报
在回收处理好每一滴南水的前提下,十年来,第九水厂已累计接纳了30.5亿立方米南水。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南水进京前,第九水厂使用的水源是密云水库水。突然切换水源,会不会引起市民饮用不习惯?
起初南水与本地水是有一定比例进行勾兑的,慢慢地让它去适应本地的水源,适应本地的制水工艺 。从南水一开始与本地水勾兑比例占总处理水量的20%,已经提高到现在的占总处理水量的80%以上。“在今年夏季高峰期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供水量最多的时候,南水一天的占比已经高达了90%以上,已经成为北京市民的主要饮用水水源。”王玥说。
第九水厂沉淀池/记者拍摄
十年来,北京关停了1300多个自备井,一批接一批的小区接入了市政水,总惠及人口超过1600万。如今,北京居民喝的每十杯水中,就有八杯是南水。北京市水务局供水管理处副处长周政表示,十年来,北京人均水资源量提升了50%;能够处理南水的水厂,由原来的6座,增加到16座,处理能力由原来的不到300万立方米/天,提升到现在的接近500万立方米/天。
南水来了后,北京市自来水的硬度明显降低,最直观的体现是水垢变少了。通州区西马庄小区去年接入了市政自来水,居民刘俊英感受到明显的变化。“我都搬来20年了,一直都吃咱们这儿的井水,原先水碱多,半个多月就得刷一次壶。换了市政水以后,明显看到烧水壶水碱少了。”
刘俊英养成了节水的习惯,家里的淘米水存着浇花,洗菜水擦地,洗衣服水冲厕所,“反正我都尽量别浪费呗,来之不易的水送到咱们北京,还是要节约每一滴水。”
通州区西马庄小区居民刘俊英使用南水/记者拍摄
南水助力河湖复苏
远水能解近渴,南水让北京长期超采的地下水终于有了“喘口气”的机会,也让曾经干涸的河流迎来了转机。冬日的午后,虽然候鸟季已过,在潮白河漕运码头,仍然有密密麻麻数百只水鸟在河道中央嬉戏,时而振翅起飞,时而凌跃水面。摄影爱好者谢军是这里的常客,她的镜头记录下了潮白河的变化。
“现在主要是野鸭、白顶骨鸡,前段时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也来了,还有春天有白天鹅,以前补水之前,天鹅也就10来只,补水以后有100、200只,都数不清,天鹅在水面上,迎着朝阳起飞的时候,简直太壮观了!”谢军发现,从2021年以后潮白河的水越来越多了,鸟也越来越多了,“现在河岸边早上有晨跑的晨练的,晚上吃完晚饭也都愿意在潮白河两岸遛遛弯。”
潮白河漕运码头附近野鸭成群/记者拍摄
在潮白河牛栏上橡胶坝附近,300多米宽的河道水波荡漾,很难想象这里曾经一滴水都没有,一刮风就黄沙漫天,有人戏称为“火星之域”。潮白河管理处调度运行科副科长王星清楚地记得,他小时候潮白河还是水草丰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水量逐年减少,一直到1999年彻底断流。
王星说,断流之后,牛栏山橡胶坝附近区域一直处于干涸状态,当时整个河底全部都是河床裸露着,只有一些杂草,黄沙也是比较严重。过去这里经常被拍剧组用来拍沙漠和戈壁的效果,之前有一个电视剧在这边拍了一个在沙漠里追逐的画面,当时整个背景看起来就跟真的沙漠一样。
曾经河床裸露/潮白河管理处供图
北京在确保自来水厂“喝饱水”的前提下,向密云、怀柔、大宁等大中型水库存蓄南水北调水源。同时,通过多水源、多流域联合调度实施生态补水,加大地下水源回补力度,逐渐补充了地下水源超采的历史欠账。
北京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调度管理科科长李述说,2020年以前开展的生态补水,是跟地下水回补一体推进的。北京利用剩下的南水对潮白河、永定河这些入渗条件好,能直接恢复水源地的河道进行回补,然后有一部分存入到密云水库。“从南水进京到2020年,北京充分地利用地下水压采和置换之后,水资源量慢慢丰盈起来,我们就可以做还水于河的工作了,一直到形成现在生态补水调度的这种格局。”
潮白河生态补水/潮白河管理处供图
经过多年的生态补水,潮白河这条北京第二大河、“顺义的母亲河”,逐渐复苏。2021年开始,北京市进行了潮白河试验性的生态补水。2021年5月29日,断流多年的潮白河再次奔流起来。那也是时隔22年,潮白河第一次全线贯通。
王星记得,当时桥上站满了周边的百姓,大家都很激动,很多人拍照记录下这个历史时刻。“这么多年了,周边的百姓也确实是终于见到水了。自那之后,咱们每年的春秋两季都会进行生态补水工作,保证潮白河在一定时间内是贯通的状态。”
潮白河上水鸟翩跹/潮白河管理处供图
从2015年至今,潮白河累计生态补水近20亿立方米,其中南水约5.2亿左右,搭建起了一条充满生机的“水脉”。水鸟是河道生态改善的风向标,近年来,白鹭、白鹤、苍鹭等20种鸟类都来到了潮白河。
潮白河历史上在辽代时曾经通过航,随着水量增多,今年顺义段再次恢复了通航,市民可以通过坐船游览潮白河。“我们也修建了很多的生态空间、滨河步道,方便周边的百姓进行亲水活动。”王星说。
潮白河顺义段通航/来自网络
南水覆盖范围继续扩大
十年来,北京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遵循“节、喝、存、补”的用水原则,科学调度,用足用好每一滴南水,首都水资源紧缺形势得到有效缓解。
在南水的加持下,平原地区地下水位回升13.39米,增加储量70亿立方米。干涸多年的80多处泉眼实现复涌。密云水库蓄水量从不足10亿立方米提升到35.81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北京五大河流,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泃河全都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
密云水库蓄水量创新高/北京市水务局供图
展望未来,北京将继续扩大南水覆盖范围,明年就将新增10万市民喝上南水。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松波表示,水务部门已启动“十五五”时期供水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下个五年北京市初步规划再增加100万立方米的日供水能力,新建供水管线1500公里以上,完成近千个老旧小区的供水管网改造工作,利用更加智慧化的科技手段,不断提升管网漏损控制水平。未来新增的水厂也将以配置南水为主,让更多市民受益。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起点/来自中国南水北调集团
(转载请注明本文来源及记者、编辑等信息)
内容来源:北京交通广播记者 王琛琛、朱艳婷
编辑:刘慧明
值班主编:彭菲
监制:赵鹏